亲历北京暴雨:有一种抵达,叫“在现场”!
出发:这次暴雨不寻常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北京自7月29日开始连续强降雨。起初,雨水还并没有显示出太大的破坏力,原本打算把此次暴雨当做常规气象稿策划,做组稿报道。
《直击北京暴雨:永定河水变泥浆 指示牌被淹没约一半》
到31日下午四点半左右,临近下班,我突然看到手机弹出了一条现场居民拍摄的卢沟桥附近小清河桥坍塌的视频。与之相关的,还有稍上游的永定河新首钢大桥段,出现了河水漫堤的情况。
看到消息后,我迅速跟部门领导沟通情况,背起电脑即刻出发。
从离开单位开始,户外就一直在下暴雨,虽然打着伞但是一出门人迅速被斜风吹湿了全身。
前往新首钢大桥途中,路边积水已经没过一半车轮
河水漫堤的新首钢大桥离我所居住的小区距离不到十公里,当时打车软件排队人数已经将近30人,下着雨也不方便骑车。
新首钢大桥
所幸,同小区的一位大叔同意顺路载我一程,把我送到最方便的地铁站,就这样我在邻居的帮助下,汽车转地铁,花了大约半小时抵达了新首钢大桥现场。
现场:仔细观察 挖掘新信息
现场和我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的情况大体相似,河水漫灌,两岸原先的步行道被淹没,这样的画面已经被居民随手拍在网上广泛传播,如果再拍摄类似画面,并不能传递更多关于现场灾情的信息。
新首钢大桥下河水漫灌
随即我开始仔细观察情况,顺着河面看,在河道边我看到一个监控杆和一个信息立牌被河水淹没了一半多。于是我打开摄像机推上去拍了两组特写镜头,有了平时读者较为熟悉的监控杆作为参照物,更能直观地了解到现场的水位深度。
被河水淹没的监控杆和指示牌
随后,我开始跟桥上路过的行人交谈,经多次询问寻找到两位平日住在附近的居民,请他们描述了河道受灾前的样子。有现场细节、有过往对比,后续在制作视频稿件时就可以更加全面立体的报道现场情况。
在后方的配合下,当晚签发了一条短视频《直击北京暴雨:永定河水变泥浆 指示牌被淹没约一半》。
突破:关键时候还得靠“走”
8月1日,根据工作安排,我继续跟进永定河河道沿线相关情况。原计划一早出发去采访前一日坍塌的小清河桥后续处理情况如何,但是快到现场时才发现卢沟桥和卢沟新桥出于安全考虑暂时实行了封闭管理,不允许车辆通行,无法直接抵达小清河桥。
现场方位示意图
卢沟新桥路口的警察在执勤,引导车辆有序绕行
我下车的地点在卢沟新桥东侧的桥头,挨着北京西五环快速路,由于新旧两座卢沟桥实施了封闭管理,原有的路段不能通行,因此无法直接抵达小清河桥现场。
于是我转而绕路前往直线距离大约3公里外的园博园桥,尝试从远处拍摄永定河上新旧卢沟桥的情况取素材,顺便观察一下永定河园博园桥段的水势。
下车点附近既没有公交地铁站,当时在下雨也很难打到车,我只能步行开始绕路。正当我快步前行时,我看到了一位开着电动三轮车的大叔,经过简单沟通,他同意载我到前方大约2公里的一个辅路路口,并告诉我那里会好打车一些。
采访中为我提供帮助的卖水果的大叔
在途中聊天中我得知,这位大叔是住在卢沟桥附近桥西街的居民,并且跟我讲述了31日下午小清河桥坍塌后,其所在街道安排居民有序撤离的有关细节,我随即请他录了一段采访介绍情况作为综稿备用素材。
采访结束后雨势减小,大叔热心表示,他对这片区域相对熟悉,可以为我带路在附近寻找拍摄点,就这样我在大叔的帮助下,骑共享单车快速赶到了园博园桥,并顺利拍摄到了永定河河面和新旧卢沟桥的整体全貌。
新旧卢沟桥桥体和永定河河道画面
在完成卢沟桥附近的拍摄工作后,我接到通知,需要赶往大约7公里外的京原漫水桥采访正在现场救灾的武警官兵。
由于打车排队时间较长,我决定骑自行车快速前往目的地,在经过大约半小时的骑行后,赶到了京原漫水桥现场。
抵达时武警官兵正在用沙袋搭建堵口,我也顺利采访到了正在作业的官兵,拍摄到了最真实的现场画面。
等一切忙完,已是下午六点多,回到市区后,我快速整理素材发给值班的编辑老师,当日签发了稿件《直击北京抗洪现场:永定河泄洪,下游堵点正在加高加固》。
《直击北京抗洪现场:永定河泄洪,下游堵点正在加高加固》
体会:脚力脑力缺一不可
做记者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经历了这两天的各种突发通勤情况,我深有体会,只有平时加强锻炼,才能在工作来临时让脚步更快抵达现场,更好地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
做记者必须要勤于沟通、善于沟通。这两天不管是解决通勤困难还是获取采访信息,都是在与人沟通中完成的。在实际工作中多与人交流,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做记者必须要有细致的观察力。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手机,在突发事件的随手拍中,大多是单一视角记录事件过程,作为媒体从业者,必须要有更细致的观察力,找出现场更具体的细节,才能让稿件更生动内容更丰富。
作者:谢龙飞(中新社视频部记者)
编辑:张泽奇
责编:魏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