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三”营销要当心“舞极必反”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庖丁解news”,
并“星标★”小牛哦!
要问火锅和什么最配,这个冬天必须是和“科目三”。
可别误会,此“科目三”不是在考驾照,而是一种舞蹈。科目三全称“广西科目三”,源自广西某婚礼现场多人热舞的场景。
后来,有人把“唱山歌”“嗦米粉”和“社会摇”戏称为广西人一生中要经历的三场考试。此后“科目三”就变成了一种魔性舞蹈的代称。
近期,海底捞推出“吃火锅配热舞”服务,让“科目三”迅速刷屏全网。顾客只要说出我要“科目三”的暗号,就有服务员立马开跳。扭胯、半崴脚滑步、摇花手再配上魔性的“剑起江湖恩怨,拂袖照明月”的BGM,店内气氛会瞬间炒热。
随着网友的接力传播以及媒体的报道,“科目三”走出海底捞,走向全网络,热度一路飙升,有关“科目三”的热搜词条频频霸榜。
然而,“顾客看了很不适”“舞蹈太低俗”“员工太累了”等负面反馈也逐渐多了起来。小牛不禁想问“科目三”为何能够“刷屏”?还能火多久?
01
“科目三”为何如此火爆?
“科目三”动作简单,没有固定招式,基本上就是跟着音乐甩头、扭胯以及摇花手。因为动作简单易学,跳舞场所也不受限制,网友争相模仿。
与之类似的还有前段时间爆火的“我姓石”,无厘头且魔性的土味文化似乎成了流量密码。
类似“科目三”的土味文化打破常规,审美视角从高雅艺术转向现实生活,让年轻人找到了独属且充满个性的文化阵地,产生自我认同感与归属感。
与此同时,当前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土味文化让年轻人需排解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科目三”魔性、土味的表演方式刺激感官,成为年轻人低成本调节自我情绪的方式。
“科目三”不仅在国内“刷屏”,还沿着网线火到了国外。
先有俄罗斯代表首先发起“科目三”挑战,后有英国代表高喊“英区不大,创造神话”与之PK,更有韩国中学生毕业晚会大跳“科目三”引得场下一片欢呼。
02
“科目三”营销当心“舞极必反”
虽说“科目三”在国内外热度节节高升,但负面的声音也开始出现。
对于海底捞提供的跳舞服务并不是所有顾客都买账。先前就有顾客带娃去海底捞,看到科目三的表演感觉到“很不适”,认为这种“土嗨社会摇”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继“科目三”后,海底捞服务员跳“擦玻璃”舞再一次引起争议。
起初的海底捞“科目三”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满足大众对释放天性和适当“发疯”的需求。
但如今,“科目三”花样越来越多,甚至趋向低俗。一手捂脸做娇羞状,与顾客手贴手,摆胯扭腰,配合令人浮想联翩的音乐,让网友直呼“辣眼睛”。
03
“科目三”整活儿要适度
事实上,“科目三”虽然吸引了客流,但过度服务也不可避免的影响了消费者的就餐体验,更不符合以企业以顾客体验为上的品牌理念。
可见,爆火的“科目三”也是双刃剑,当过度依赖一种营销手段时就会过犹不及:反感吵闹舞蹈的顾客会被劝退;有感的顾客审美疲劳后,其引流效用边际递减;部分员工的身心可能吃不消。
餐饮服务业本质上还是应该回归到食材本身和服务本身上来,如果过于哗众取宠只会适得其反。要明白,“整花活”也要有度,正所谓“舞极必反”,只有适当营销引流才能锦上添花。
参考文章:
1. 海底捞员工跳“科目三”吸睛,热点营销背后有哪些舆论得失—人民网舆情中心
2. 冲上热搜!被指低俗!又是海底捞—南都报道
3. “科目三”,为啥能火到海外?—浙江新闻
4. 刷屏的海底捞舞蹈,为什么叫“科目三”?—壹读
5. 海底捞擦玻璃舞被指低俗,土味营销卷向卖男色?—首席营销智库
作者:张默言 魏园
编辑:张默言
责编:尹珮瑶
▼
推荐阅读
媒体人必备!2024全球大事件日历出炉《新闻女王》大热,在香港当记者是什么体验?地震报道中的“可为”与“不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