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全网@哈尔滨,记者如何花式整活儿?

王琳 庖丁解news 2024-06-05

请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庖丁解news”

“星标★”小牛哦!

哈尔滨爆火在人们的意料之中,过去一年早有征兆。但是火成这样,却令人始料未及。


当全网@哈尔滨,记者也被疯狂@,节目如何像“冻梨摆盘”一样出圈?稿件如何像“骏马插翅”一样起飞?尔滨挖空心思“上才艺”,记者也在绞尽脑汁花式“整活儿”……



哈尔滨火了,记者是啥体验?


①感到被动。跑了10多年旅游新闻,往年招待客(qiě),我能客串“导游”讲解。今年,人家一问一个不吱声,游客享受的那些,咱也没见过呀。已经戒大澡堂一个月啦,好想来一套醋搓、推奶、姜汁头疗、肩颈按摩……


②充满喜悦。被动到一定程度是尴尬,很多托我订票、订酒店的忙儿,一个都没帮上。亲测一票一席难求的火爆,心情用东北话说就是“哎呀妈呀,老高兴了。”


③忙到飞起。每年,冰雪旅游一火,我家就不开火了。今年,我作为家里的掌勺,吃饭都得抽空。一位爱好冬泳的大姐是《琳时有约》铁粉,看完节目发来好几分钟语音。过去一周了,我还没回呢。在这说一句:谢谢朋友们,等有空再聊,现在记者都忙着尽“一字之力”。


录制即将播出的《琳时有约》 谭庆丽 摄


寒冬户外直播,设备咋能扛住?


结束冰雪大世界试开园首日的直播后,兄弟分社咨询“电池咋扛住的?”我说:“扛不住。”那天最低气温-29℃,直播全程“关关难过”。


此前,直播团队做了充分准备,我提前一天踩点,摄像老师将几部手机放在户外,测试每一部的续航时长。当天,我们用了不同品牌的5部手机,还备出多个充电宝、麦克、稳定器,播到最后所有设备电量为0。回来的路上,我们冻得嘚瑟的,还在复盘“关关过”的经验:

 


中新社黑龙江分社直播团队在-29℃户外工作

①要有充足的备用设备,提前调试好,关机就换下一个;控制直播的时长,要比设备能扛住的时间短。


②把使用电池的设备贴上热贴,手机把壳摘掉,贴在背面。


③手机要插充电宝,还要插接收器,所以只有一个插口的手机不太方便。


④缩短测试信号的时间,把设备和人的最好状态留在正式播。信号是随人流变化的,正式播和测试的时候也不一样,别在演习消耗实战的“子弹”。



出镜怎么穿,才能美丽不冻人?


从冰雪大世界出来打车,司机问:“你是我拉到的第一个本地人,去玩呀?”我的主要工作是观察游客怎么玩。他又问:“一般人平均能呆1个多小时,你呢?”我最多一周去3趟,最长一次呆了8个小时。


记者既要冲锋陷阵,又要面对镜头,怎么穿才得体?分享一下我的宝藏衣橱。

 

搭配羽绒服的“防寒三宝”

①保暖要叠穿。上身穿保暖内衣、羽绒服内胆和抓绒,下身穿大棉裤和羽绒裤,外面套的羽绒服选长款加厚。


②热贴做盔甲。在肚子、后腰、胳膊、大腿、脚底都贴热贴,推荐带绑带的脚贴,不脱落、不移位。


③巧借装饰做不到每次出镜着装都不同,起码看起来令人耳目一新。西装搭配不同丝巾、胸针,羽绒服搭配不同的帽子、围巾、手套。常规报道时,可有一个鲜艳的颜色作调和。


出镜的服装


面对信息井喷,如何大海捞“珍”?


尔滨“花式宠客”,媒体“卖力整活”,作为文字兼出镜记者,我也跟头把式、边干边学。同一波热点,需要锚定不同的角度、形式和风格,好比大海捞“珍”、另辟蹊径。


①筛选社会热点,慎用网络热梗。抢抓热点、善用热梗,能令新闻更有接近性、趣味性,但热点和热梗也要过筛子。


②不同传播渠道,不同作品风格。作为国际通讯社,中新社拥有丰富的发稿渠道,记者既要历练融媒体报道的综合能力,也要面向不同受众找准方位感。


例如,稿件《哈尔滨一夜爆火?“我们已作了一年准备”》,编辑表示:“主要面向海外读者,行文要短、简、浅、易。”虽然长篇的“貂皮大衣”裁成了短篇的“貂皮背心”很心疼,但领悟后深感认同。


③客观就事叙事,切忌踩一捧一。“貂皮大衣”经过精深加工,形成稿件《“霸总”宠客“老炮”翻红 哈尔滨冰雪旅游不止赢在热情》,表述更有网感、采写更加充实。这两篇稿件都在社内获奖,通过这篇稿件,我还学到了慎用不同省市的情况对比,要有“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大局观。


④挖掘地域特色,表述深入浅出。基于对哈尔滨旅游的了解,我透过流量、热情等现象,着墨于冰雪文化、服务意识、管理理念等厚积薄发的本质。其间,在与同事的探讨中,我又学了一招:通过举例代替说理,会令文章更柔软、耐看。


冰雪大世界试开园首日直播,第一时间向网友揭开神秘面纱


⑤需看山外有山,虚心学习借鉴。一场传播热潮,炸出很多高人。我收藏了其他央媒的几篇推文,写得真好。黑龙江省内的报纸、广播电视台,在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后,业务实力依旧强劲,自媒体也佳作频出。记者埋头创作时,记得抬头看看“山外山”。


⑥预判舆论走向,保持冷静克制。舆论是波浪式前进,不会一直居高或走低,迟早回归平静。管理者需预判舆论走向,谨防过犹不及、舆论反噬,媒体人更需冷静克制、不要过度阐释,适时收一收口子、降一降调子。





哈尔滨冬天的冷,只有亲身体验才知道。设备扛不住,人也扛不住,一场节目下来,手也木了、嘴也瓢了。有一次,录冰雪卡丁车的节目,虽然红色的赛车服很漂亮,但那是一套很瘦的单衣,里面只能穿下一件毛衣。那场录了仨小时,回家喝完姜汤还浑身发抖。


最后,作为“龙江旅行推荐官”,为家乡文旅分享浅见。为了避免“外行指导内行”,仅从推广角度谈谈感受。


黑龙江省旅游景区协会授予“龙江旅行推荐官”称号

①流量为辅、实干为主。流量、流量,是流动的,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一时红。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则应坚持不懈。这样“二刷”哈尔滨的游客会说:“尔滨不陌生,一直这么好。”


②深耕文化、讲好故事。采访时发现,哈尔滨每年举办国际冰雕、雪雕赛事,各国顶尖艺术家精心创作了“会融化的艺术品”,却鲜有人驻足欣赏。哈尔滨的冬天俨然一座“冰雪艺术博物馆”,历史文化悠久、冰雪艺术厚重、文旅资源独特,需将文化和故事讲透,讲到人心坎儿里。让游客的喜爱始于颜值、陷于热诚,忠于渊博的内涵。


第三十五届哈尔滨国际冰雕比赛

③纳谏如流、通时达变。以冰雪大世界为例,我们在拍摄梦想大舞台时,看到游客跟着“左右哥”又唱又跳很开心,但为了玩冰滑梯排队,把热情都冻没了。


分社同事分享一个点子:规划建设时,可将两个项目联动,在大滑梯那设大屏幕,同步传送大舞台的声画信号,游客边排队、边互动,还可以通过抽奖直接上去滑。


我进而想到,景区可以和入驻的餐饮和商埠联动,抽奖赠送排队的游客一盘热乎饺子等,既可以管理客流、调动情绪,没准还能收获意外的推广效果。

 

中新社记者王琳在“黑龙江文旅”展板前 彭麒玮 摄

 

以上,是报道哈尔滨出圈的一些心得体会,承蒙厚爱,请多指正。一件新闻作品的台前幕后,凝结着许多同行、同事的心血。感谢为新闻事业、家乡发展奋斗的人们,寒冬且长,再接再厉。



作者:王琳(中新社黑龙江分社记者

编辑:尹珮瑶

责编:魏园

推荐阅读

实战拆解!看主题报道如何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媒体人必备!2024全球大事件日历出炉

女高管违法裁员事件,媒体别当“拱火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