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大脑,人工智能的“登月计划”
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
——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人类用了五千多年的时间,才对城市的本质和演变过程获得了一个局部的认识,也许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弄清它那些尚未被认识的潜在特征。
——美国城市学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在探索城市治理的道路上,人类给出了万千种可能,若论足以载入史册的,应该有杭州的名字。
五千多年前,当中华文明曙光初现,良渚先民筑坝修堤、开渠通河,用山河互联开启了“中华第一城”治水营城的探索。
新时代的今天,还是在这片文明土地上,当代杭州人归集数据、开发场景,用数据互联开启了“数字经济第一城”数智治理的先河。
奔涌而下的历史与溯水而上的未来彼此交汇,映照现实。
2003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提出“数字浙江”建设;这一年的今天,“数字浙江”建设上升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
20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数字杭州”建设次第花开,成果丰硕,其中最有辨识度的就是城市大脑。它承载着良渚先民治理城市的历史积淀,也肩负着“数字中国”建设的未来使命。
△ 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
治堵:让出行更便捷
让交通更智慧
该管起来就能够迅速地管起来,该放开又能够有序地放开,收放自如,进退裕如,这是一种能力。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时强调。
下午4时30分,唐卫忠出门下楼,到小区门口等“丁桥小蓝巴”1998路。三分钟后,他坐上小蓝巴,直达附近的大型超市。而在去年6月之前,他必须倒一班车、下车再步行300多米,才能坐上前往超市的公交。
△ 丁桥小蓝巴
丁桥有约40万常住人口,是杭州居住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如何疏通“最后一公里”,衔接公共交通与市民出行?
与丁桥隔城相望、相距30公里外的“云栖小镇”里,城市大脑深度分析丁桥区块出行数据,铺画了一幅交通热力图,居民出行习惯、公交地铁线路、基础设施布局一目了然。
△ 丁桥小蓝巴途经公交站的电子信息屏
根据城市大脑计算,结合区域特征及市民出行特点,交通部门开通了无固定站点、无固定走向的专属定制公交——“丁桥小蓝巴”。这条公交线串联起丁桥区块的生活区、地铁站、商贸区、学校等绝大部分生活场景,市民冲着小蓝巴招手就能搭上“顺风车”。
小蓝巴开通以来,丁桥区域公共交通客流量提升20%。
从“数字治堵”入手,杭州还创新推出“延误指数”,通过车辆全样本分析、数据全流程监管,让交通信号灯的控制算法越来越“聪明”。
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王坚在杭州第一次做调研时,问了交警一个问题:这个城市每时每刻路上到底有多少车?
要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首先要知道城市机动车保有量与交通拥堵到底有没有直接联系。而比机动车保有量更为关键的一个数据,是机动车在途量。
△ 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所在的云栖小镇
在位于云栖小镇的杭州市交通指挥大厅,你可以从滚动的大屏上了解杭州实时交通情况。城市大脑每2分钟对城市道路交通状况进行一次扫描,实时感知在途交通量、延误指数、快速路车速等7项“交通体征”。
△ 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扫描,王坚院士要的答案来了:平时不堵车的时候,杭州道路上约有27万辆;高峰时段堵得水泄不通的时候,其实路上也只有37万辆车左右。
原来,杭州治堵的关键,就在于那多出来的10万辆车。
那么,如何让这10万辆车高效通行?还得靠城市大脑的调度。
△ 城市大脑助力杭州交通治理,俯瞰中河高架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从南极到北极,而是监控摄像头到交通信号灯的距离,它们都在一根杆子上,但是从来没有被数据联通过。
但这一回,杭州将所有道路上的监控摄像头和信号灯接入城市大脑,相当于眼睛和手,眼睛看到车多了,大脑就发出指令,根据车流量调节信号灯时长。中河-上塘高架、莫干山路及沿线区域,这两条号称杭州市区最拥堵的区域路段,一年间平均延误分别降低了15.3%和8.5%。
王坚院士说,同样的成效,如果通过新增拓宽道路、新建停车场等传统做法实现“治堵”,可能要花费数百亿元。
今年春节后,很多人发现地面限行迟迟没有恢复,正当大家议论纷纷时,3月31日,杭州城市大脑2.0推进会上,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宣布,杭州正探索通过“智慧交通”取消“双限”:即取消小客车限购、地面道路限行。
这一天,恰好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杭州城市大脑三周年。三年来,杭州依托城市大脑建设,持续推进城市交通治理,到今年初,主城区50个交通堵点治理实现“降紫”21个、47条慢速道路中已有12条提速至20公里/小时以上。
三年过去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城市大脑时的叮嘱,杭州牢记在心。三年不断探索,杭州城市大脑交出了破解特大城市交通拥堵的高分答卷。
治城:让城市会思考
让生活更美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精细的城市管理和良好的公共服务,是城市工作的重头。
——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
“叮咚!”
拱墅区和睦街道的社工张晴接到一条短信:2023年3月2日4至16时持续不用水预警,请及时处理。
这是城市大脑“安居守护”应用发出的警报:金阿姨所住的房间连续12个小时未产生用水,可能存在异常。
拨通金阿姨电话,无人接听;去敲金阿姨家房门,无人应答;询问街坊邻居,也说好几天没见到金阿姨了。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大脑是“人民的大脑”。城市大脑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为了解决老百姓出行、停车、就医、居住、就学等急难愁盼问题。
城市大脑动态数清杭州随迁和常住老年人口的数量、分布及居住地配套设施、专业人员数量,建立决策模型、精准分析,率先形成杭州特色的“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社区大照护”体系。
以“安居守护”场景为例,通过环境监测、紧急呼叫、行为分析等多种智能预警,已为20多万老年人服务。尤其是高龄独居、空巢、孤寡老人,“安居守护”相当于给老年人请了一个24小时在岗的电子保姆。
在生命的两端,一老一小,最让人牵挂,都是大民生。
二孩妈妈张静最近犯了愁,小宝“小米粒”才22个月大,还不能上幼儿园:“我和老公平时都要上班,父母年纪大了也没法帮忙管孩子”。
在同事的介绍下,张静知道了城市大脑 “托育一件事”。婴幼儿托位数、托育机构数实时数据一览无余,“VR云看托”还能还原托育园实景。系统为她智能“定制”最近的拱墅区京杭银墅托育园,张静实地看后非常满意。
△ 京杭银墅托育园,一位家长在手机上用浙里办App查询“托育一件事”服务
△ 京杭银墅托育园,孩子们正在上课
城市治理最需要解决什么,老百姓最期盼什么,城市大脑就谋划、推出什么。“治堵”显身手后,城市大脑继续向“治城”延伸,其创新成果相继应用于看病就医、办事服务、惠企惠民等民生领域。
晚上7时,滨江区缤纷未来社区卫生服务站一楼“健康云诊室”内,徐树茂正在自检血压、体重。发现有指标显示异常,他通过“云诊室”与街道卫生服务中心24小时轮值的医生“面对面”就诊。手机完成支付,在“云药房”智能屏上输入取药码,很快徐树茂拿到了药品。 “以前检查、问诊、配药都要跑到3公里外,有了城市大脑‘舒心就医’,现在家门口就能搞定。” 徐树茂笑呵呵地说。
眼下,杭州城市大脑多个应用场景已从杭州走向了全国。疫情期间余杭区首创的健康码,从上线到全国推广,仅用7天时间,一年不到累计亮码达到47亿次,助力全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富阳区探索推出的医学检验检查互认共享改革,已覆盖全市249家医疗机构,116项医学检验、320项医学影像检查结果院际互认,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批示肯定。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杰出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何艳玲认为,“八八战略”之于杭州的方法论意义之一,是回应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人民问题,其关键在于民生与智治。
杭州不负众望,为人民而智治,让城市会思考,让生活更美好,奉献给了全国乃至全球城市治理方案——城市大脑。
优环境:让营商环境更优化
让政府决策更科学
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前景广阔。
——2020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杭州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时强调。
9时26分35秒,企业点击“提交”;9时26分37秒,500元补贴汇入了员工账户。这是疫情期间杭州一家汽车销售公司申请企业员工租房补贴的时间记录。
企业和群众看得见的,是政策红包“秒速”直达;看不见的,则是在后台发挥作用的城市大脑。通过城市大脑支撑的“亲清在线”平台,杭州率先实现“申报零材料、审批零人工、兑现实时到账”的惠企政策一站直达。
一站直达有多快?新华三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数字官张鹏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在申领到车牌照后,我打算向政府申请人才补贴。早上9时03分,我在浙里办App上提交了申请,手机显示:审核中,正在加速处理,预计需要几分钟,请稍候。
“应该是受理还要几分钟。”张鹏正这样想着,“叮咚”,短信来了:“您的账户已经收到政府财政账户打给您的拍卖车牌照款项。”张鹏特意看了看时间,整个流程仅用时2分钟。
2分钟背后的温暖,是杭州打通车牌管理、交通、车管、交警、财政、人力资源等多跨部门数据的努力。张鹏说:“一个区域治理能力现代化和营商环境的营造,不是靠喊几句口号就能实现的,背后必须有数字化的力量。”
学士路、浣纱路交叉口周边医院众多,历来是杭州车位最紧张的区域之一。城市大脑通过整合医院和附近街区停车位富余信息,实现“抬头见泊位”,一键导航直达。由堵到疏,理念转变了,办法也就多了。
疫情初期,杭州为何能率先启动全面复工复产,底气就是通过城市大脑获取了健康码的数据、电网的数据和城市人流、车流的回暖数据,并作出科学决策,改变了传统的治理方式。
城市大脑用政府的诚意,换来了老百姓的满意。司机们说,有了城市大脑,道路隔离带、医院周边车辆、停车场杆子少了许多;宾馆工作人员说,有了城市大脑,从之前的“低头录入”变成现在的“抬头微笑”;企业家说,有了城市大脑,杭州营商环境更优了,从“找关系”变成了“找数据”。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时代考卷常答常新。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在这一宏阔的图景中,数字领域成为大国竞争的最前沿和新赛场。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被认为是信息化数字化驱动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方案。
城市大脑,是“数字中国”一块重要的实验田。
这块实验田里下一步打算“种”什么?王坚院士说,人工智能是城市大脑未来应用重点。“城市大脑好比未来十年人工智能的‘登月计划’,可能比ChatGPT还要重要,带来的改变还要大。”
△ 中国工程院院士、阿里云创始人 王坚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推动城市文明前进一步。蒸汽机时代,公路和煤炭搭起了城市;电力时代,电网铺就了城市。而今,我们身处的互联网时代,数据将交互起城市的角角落落。
就像160年前伦敦第一次建设地铁,135年前曼哈顿第一次建设电网,杭州率先提出建设的城市大脑,或将成为人类城市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北高峰观察】
人民的大脑,世界的礼物
——殷军领
1994年4月20日,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从此加入方寸之间、万物互联的“地球村”。
信息化浪潮风起云涌,察势者智而驭势者赢。
2003年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提出“数字浙江”建设;同年7月10 日,“数字浙江”建设上升为“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
二十年来,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杭州数字化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最具辨识度的就是杭州城市大脑。它将整座城市连接成一个会思考的生命体,从此,这座城市1600多万服务人口、156.9万家企业、103.7万幢楼房和453.2万套房屋、1158条公交线、261个地铁站……共计2000多亿条数据有了同一个“大脑”。
或许很多人好奇,为什么城市大脑会诞生在杭州?
诚然,这有杭州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但根本上与杭州这座城市敢闯敢试、勇于求变的性格分不开。从五千多年前的良渚先民,到李泌、白居易、钱镠、苏轼……杭州历代主政者孜孜追求的,就是如何把城市治理好,如何让老百姓把日子过好,这也便是城市大脑诞生的原动力。
城市大脑终将改变什么,未来可以想象的场景很多。
但可以肯定的是,城市大脑是“人民的大脑”,是杭州献给世界的礼物,也必将为全国乃至全球城市治理贡献“杭州方案”。
文/记者 项辉 陈奕 殷军领 邵婷
摄影/记者 陈中秋
视频/记者 俞建效 肖宽
制图/记者 李前芳
看完了新闻,
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今天的佩琦说新闻吧!
夏商周三代礼器知多少?“礼记:中原夏商周礼乐文明展”在良渚博物院开幕!重磅展品先睹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