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架多次的美剧,这次是个奇迹!
为防止失联,请先点击关注!
关注后有《懒猫点评》读者群,欢迎进群和大家一起分享更多经典电影~
娱乐圈中,女演员被称作女神已经不是稀罕事了,甚至女王也遍地都是
但是,被观众集体叫做“大魔王”的女明星,可只有她一个——
凯特·布兰切特。
澳大利亚女演员。
她五官大气硬朗,攻气十足,少了些女人的娇媚,但却多了几分由内而外散发的魅力与气场。
而且,凯特演技那是一顶一的,从来就没有她hold不住的角色。
她是《魔戒》中一出场便惊艳四方的精灵女王——
是《灰姑娘》里的邪恶后妈——
《雷神3》里锤哥的超级大反派姐姐海拉——
《飞行家》里的魅力动人的凯瑟琳·赫本——
然,这部硬核『反女权剧』由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主演,注定它不会流于平庸——
美国夫人
Mrs. America (2020)
本剧是FX出品的,只有9集的迷你剧。
开分9+,现在,稳稳定在9.2。
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也是横扫电影圈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主演的第一部剧。
筹备伊始,因为题材敏感,一时间居然没有演员应下邀约。
原因是因为,在女权运动如此繁盛的今天,这部剧居然“反女权”。
对于任何人来说,这都是一个三缄其口的话题,更别说去出演这样一部剧。
这时,凯特·布兰切特挺身而出,接下了角色。
但随之带来的,却是潮水般的质疑声。
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神剧?
这一切,还要从女主本人讲起——
菲莉丝·施拉夫利。
施拉夫利在很多女性主义者眼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派人物。
不是因为她违法乱纪、道德沦丧、人性扭曲,而是她的政治主张——
反对同性婚姻合法化,反对堕胎合法化,最重要的,她领导了反对《平等权利法案》的社会活动,让本来板上钉钉的平等法案胎死腹中。
作为一名保守派活动家,她改变了美国平等权利的进程。
现在的好莱坞,几乎全员自由派。
对于施拉夫利,几乎没人待见,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在决定接这部戏的时候,还遭到了母亲严厉的诘问:你怎么能去演这样的人呢?
不过这也成为凯特·布兰切特接演这部戏的理由。
凯特也想知道,为什么作为一个女性,施拉夫利会走上一条如此反女性的道路?
剧集第一集,花了几分钟给我们展示了主角的生活。
美国中部的伊利诺伊州是保守主义的大本营,生活在这里的施拉夫利,是一名典型的传统保守派女性。
衣服,她喜欢传统的女士套装。
头发,梳着精致简单的发髻。
鞋子,是端庄又不失女性色彩的中跟皮鞋。
人们只要看她一眼,就知道她是一个来自殷实家庭的传统妇女。
施拉夫利身边,有一群和她一模一样的保守派女士。
她们平时最爱一起做头发,讨论食谱——
相夫教子,重视家庭是保守派的核心价值之一。
施拉夫利一家是坚定的共和党支持者,在共和党竞选活动上,总能看到这一家的身影。
他们不仅出钱,还为活动出力。
施拉夫利身着泳衣为竞选活动助阵
施拉夫利和传统家庭主妇有一点不一样,她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悍的实践能力。
她不仅在口才、学识上远超她的同辈,在操纵人心这一点上更是无人匹敌。
要了解她的政治意图,我们先要了解一下她所处的时代——70年代。
一个平权运动逐渐式微的时代。
在此十年前,平权运动曾风起云涌,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是我们最熟悉的平权事件,它曾经作为课文出现在我们高中课本上。
运动最早始于肯尼迪总统的一个反对歧视的行政命令。
后来几经发展,平权运动延伸到各个领域,少数族裔要求在教育和经济上受平等待遇、同性恋要求婚姻合法化......
其中,女性平等权利的争取,是这场平权运动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典型代表人物有第二次浪潮的发起人之一,贝蒂·弗莱顿。
另外还有葛洛莉亚·斯泰纳姆和雪莉·奇泽姆这类女性先锋。
雪莉·奇泽姆
她们勇于为女性在社会上受到的不公待遇发声,这些声音,代表了第二次女权运动传递的核心理念:消除性别歧视,要求一视同仁。
但是,作为当时被压迫的其中一份子,施拉夫利的私生活,并不像她所捍卫的价值观那么光鲜靓丽。
尽管有六个孩子,老公是毕业于哈佛法学系的检察官,但施拉夫利的目光并不局限在照顾家庭的层面。
她曾试图进入政坛,结果连年失利,只能被迫退居幕后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
虽然和丈夫的关系和谐,但一些细节在暗示观众,丈夫才是主导这段关系的人。
隐形的男权优势不单单体现在家庭里,社会上各个角落都在传递“这里不欢迎女人”的讯息。
再度抓到进入政坛良机的施拉夫利,好不容易有了和政客交流的机会。
即便如她这样独立有见解的女性,对方二话不说,照样拿她当秘书使唤。
上一秒才支开了秘书,下一秒就让她找秘书要纸和笔,潜在的羞辱意味不言自明。
尽管,给出的理由足够冠冕堂皇。
悲哀的是,施拉夫利并没有承认社会上这种隐性的歧视,而是选择曲线救国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
反ERA组织(《平权修正案》简称)的成立,就是她达成野心的舞台。
前面三集看下来,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这部剧略带反高潮的写实性和满满的历史感。
通过一些章节可以看到,即便在两个阵营的内部,大家仍旧对一些问题存在分歧。
无形之中,这已经给后期的获胜/失利埋下伏笔。
有关ERA是否通过进而展开的拉锯战中。
观念上的冲突,导演以两拨人相互对望的戏剧姿态呈现。
让人看到了历史上的女性,为自身权益奋斗过程中存在的某种割裂。
不过就像部分观众看后所言,将这种对立绝对化也不完全正确。
因为归根结底,她们的初衷,都是在为自己的权利呐喊。
从头三集来看,这种“不一棍子打死”的中立态度,其实一直保持得很好。
《美国夫人》不像套路化的商业剧作,会给你立一个明显的正反派。
相反,它从不同角度,为观众呈现了一副历史背景下的女性群像。
剧中女权领袖的原型们
在这幅群像中,观众看到的不是一个个非黑即白的角色。
比如主角施拉夫利这个角色,虽然其针对女权运动的一些观点有待商榷。
但关于女权运动和具体到个体的判断,你又不能完全否认其观点的合理性。
看看当下有些变味的me too运动,一些打着性别幌子就乱扣帽子的人,不正是她口中的那些投机份子吗?
更何况,当时以女权主义之名贩卖私货,从而背离运动方针的人也不在少数。
第二次女权运动失败的根源,并不完全出自施拉夫利,女权团体内部的政见不合也是一个诱因。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一个男权主导的社会下,任你能力再强。
只要身为女性,被区别对待,乃至被歧视,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
关于这方面,支线中参与总统竞选的奇泽姆,其遭遇就格外反映当时的社会面貌。
套用现在流行的“要改变就加入”的逻辑来看,她曾经怀揣远大的政治抱负想以身作则,改变美国妇女,乃至种族的不平等地位。
在一个全是白人男性主导行政方向的政府,这样的选择注定崎岖不堪。
既然是讲政治的地方,利益面前,性别不对等永远算不上头等大事。
被背叛,自然就变得不足为奇。
奇泽姆曾经说过:“权力不对任何事让步,如果不追求真正的平等,就只能永远乞求男人,拾其牙慧。”
可讽刺的是,帮她实现命运突破口的机制,正是由男权社会打造。
她的参选,与其说对抗的是男性,倒不如说对抗的是一种机制的失衡。
尽管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奇泽姆的一小步,为这个国家的后继者开创了一种可能。
但别忘了,希拉里最终并没有重复奥巴马的神话。
而这,大概也是《美国夫人》选在这个时间点播出的原因。
2020美国大选之际,它告诉我们,革命尚未成功,女人仍需努力。
看看那些曾经发生过的,以及当下正在发生的。
你实在很难同意,她们已经获得了真正的解放。
往深了说,这部剧的本质其实并不是在探讨女权是否合理。
而是在呼吁我们关注一个长期被选择性无视的群体。
“看不见的女人”之所以成为常态,某种程度上,和一个制度的失责不无相关。
也正是制度催化出的这种不对等,才在今天这个时代,依然制造着一个个韦恩斯坦和鲍疏明。
鼓励更多女性加入到为自己呐喊的潮流中,或许是这部以保守派视角出发的美剧想要实现的其中一个目标。
她们也许曾经“弱小”过,但她们一定不会甘于平庸。
当聚光灯给到她们的那一刻,历史,已经悄然改变。
点击下方集数,即可观看↓↓
~~~季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