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牛掰的京胡,价值500万!
京剧文场的“规矩与秩序”
京剧乐队,能拉弹托住唱,而且乐队几件乐器自己也弄齐整了不容易。因为京剧唱腔总是有尺寸劲头的变化,文场乐队里面的人心气儿碰到一块,需要比较长时间的磨合。腔儿和过门儿的微妙转折之处,纤毫不能差,这是个挺困难的事。
弄不齐整倒是常见,大致说来,有两条比较重要的原因。
老年间,文场有规矩,说文场规矩:胡琴侍候角儿,下手侍候胡琴。现在,我看到,很多乐队下手都没有这个意识,都成了傍角儿的手。这个现象不仅在票房司空见惯,很多专业院团演出时,也能看到相同的问题。
听老辈人说,过去,票房规矩大,很讲究“知公知令”。比如象“胡琴侍候角儿,下手侍候胡琴。”这就是“公”,就是“令”。这个令有什么用呢?它是京剧文场历代积累的经验,是众多前辈的智慧结晶。它有效地保证了文场乐队的心气儿齐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场“秩序”。
试想,如果每个下手都去听角儿,每个人对角儿的尺寸劲头都有自己的理解,再如果心气碰不到一起,乐队自己就先乱了。
每个人都去傍角儿还会带来另一个问题,就是胡琴不能做尺寸了。每每到了要紧的地方,胡琴会承上启下地做做尺寸,下手们都去傍角儿了,胡琴的尺寸就不敢动了。下手要少听角儿的唱,要多体味胡琴的尺寸劲头,乐队才能成为“一棵菜”。
对此,姜凤山先生说:“二胡京胡合作,抑扬顿挫相合。胡琴掌杆掌舵,二胡相随相和。”其它下手也是一样,不能喧宾夺主。老规矩里面有智慧——下手儿,就是要侍候胡琴。
再说另一个原因。是胡琴自身的问题。
往往在吊嗓的时候,胡琴的这个问题暴露不出来。吊唱听着也顺,托的也算严。但就是乐队坐上来,下手儿们觉得费劲,累得慌。每每在转折时,尽管下手儿们已经注意了,但那地方听起来依然含糊粘滞。
假设下手儿演奏水平都好,那这种情况多是由胡琴没有转折的演奏意味造成的。在转折之先,胡琴都要有“令子”意味传递出去,下手儿们才好跟上来。具体技术中,转折时胡琴的小抖弓就用的非常多。很多技术都能很好地预示劲头尺寸的变化和演进。一个琴师能托住唱和能用琴管理好一个乐队,这中间有很大的距离。
京剧传统乐队没有单设指挥,但是传统中有统领好文场乐队的办法。老规矩的淡化,使得京剧文场演奏的齐整越来越依赖于排练,而胡琴技法中,也慢慢地被淡忘了一些宝贵的东西。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来源;一竹韵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