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的爱情!别以为 早恋和自己无关!
编剧: 达妮埃尔·汤普森 / 克洛德·皮诺托
主演: 克洛德·布拉瑟 / 布丽吉特·佛西 / 苏菲·玛索 / 丹尼丝·格雷 / Jean-Michel Dupuis / 更多...
类型: 喜剧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语言: 法语 / 德语
上映日期: 1980-12-17
01:51:05
点击上方图片观看完整影片
点击一下,稍作等待,视频缓冲中(大约5s)
这是一部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电影,片子里年代的痕迹现在看来也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展示,周末舞会,爵士乐,美式一刻钟。
如今看来奇怪但还是会觉得有意思的舞步,当时房屋的装修风格,酒吧的灯光,溜冰场,人物的着装发型妆容,偶尔出现的电影画面。
对话里跳出来的阿兰德隆、《感官王国》(1976年),甚至包括那会儿的镜头调度、色彩风格、人物关系里稍稍过时的细微感觉都有一种吸引力,特别当它又成为译制片,虽然没有了法语韵律感,但看到与口形不一样的另一国语言有时候也可以感受这种差异带来的小味道。
看过这个版本应该不是早年的配音,所以这种感受出处较大,或者说完全没有了,所以宁愿忽略不计吧。在party上,大家踩着轻快的舞步,薇安却成了旁观者,直到他——玛菲,那个她倾慕已久的男生将耳机戴到她头上,音乐响起世界只属于他们。
这首歌的名字叫《reality》,从电影的一开始,这首歌的旋律就一直在萦绕,直到这个时候我们才听到歌声,就像隐藏已久的感情终于得到释放一般,令人愉悦。歌曲的曲调清新甜蜜,宛如初恋。
Dreams are my reality,the only kind of reality……歌词中沉淀了很多浅浅的小幸福。不得不说这首主题曲是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即使有一天这部电影被人遗忘了,这首《reality》也永远不会。
幸福的同时,薇安也迷茫。影片中就出现了她的曾祖母,一个时尚开放的老人。薇安的父母忙于事业,婚姻也不是很美满,无暇顾及薇安喜怒哀乐,而她的曾祖母却有着似乎永远用不完的精力,她关注着薇安的成长,与薇安分享着那些小秘密。
每个人都经历过那么一段青葱岁月,单纯、无邪,那时的爱纯真而又简单,正如一湾清水不带任何杂质。
很幸运的是,薇安比我们大家多了这么一个领路人,在她成长的道路上时时给她指点。这也是中西方教育对待问题上的不同。
试想一下在中国,家长面对十三岁的孩子找到初恋的情况时,会是何等雷霆万钧愤怒异常,“早恋”“学坏”“不懂事”“不好好学习”……
一系列大帽子相继扣将上来,不给人一点辩白的机会。我们年少时便已学会了在家长的说教与压力下压抑自己的情感,从这一点上来说,我们的爱情观是否一直都是畸形的呢?
电影中德文老师评价薇安“像只快乐的小鸟”,夸张但又不是得当,可惜在我们喜欢上某个男孩儿不知所措时,只能暗自神伤,何曾有长辈给我们指引过任何方向?
薇安与玛菲的初吻发生在电影院里,那一吻是那么的自然。反观薇安的父亲,纠缠在情妇与妻子之前不能自处,爱着妻子的同时又割舍不下自己的情人。
观者们都明白,这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爱。当薇安的初恋遇到波折时,她父母的婚姻却出现了转机。没有哪一段爱情会没有波澜,即使初恋也是一样。
这就是爱情,充满了变换,永远难以捉摸。我不知道这位叫做克劳德.皮诺托的导演是不是想告诉我们这些,我甚至没看过他的其它任何作品。
但是这样一部在戛纳电影节上一举摘下金棕榈奖的作品,确实触动了很多人,我们开始追忆自己的年少时光,然后重新思考到底什么是爱。
法国电影总是给人一种沉静叙述的感受,《La Boum》(初吻)仍旧遵从一个静谧的开场,镜头安静的俯览巴黎,视线透过清淡的雾停留在紧致的建筑,浪漫的屋顶与阳台,细密攀爬向四面与远方的街道,还有标志性的埃菲尔铁塔捍卫巴黎浪漫与艺术气质的姿态上。
这种对影片环境最坦白的视觉描述方式往往适用于欧洲电影,《Al di là delle nuvole 》(云上的日子)也许能更好的体现这一点,不用过多音乐的渲染与描摹,只是告诉你这是法国巴黎或者奥地利萨尔斯堡(《The Sound of Music》拍摄地)。
电影需要传达的基调和旋律就会像有生命的植物一样在人心里油然而生,这种对于情绪的把握也是为什么人们倾向于观赏而不是观看法国电影的的原因之一。
因为那是巴黎,我们有了对城市的直觉,这对故事的讲述者、倾听者和参与者来说都是一种默契,一种认知,于是深邃或者清淡,美好或者坎坷,安详或者忐忑都仿佛在卢瓦尔河水的流淌蔓延中进行。
定格的每一个画面,色调、线条、构图毫不遮掩的进入人的视线,几秒钟的停留让彼此抓住对方,又并不压抑情绪而是怡然于这种感受,这超出了镜头语言的范畴,舒适感是与生俱来的。
—--The End--—
我们提供的资源都来自网络
如果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