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之间|展前“提问”:麦勒画廊、誠品畫廊、CLC画廊、墨斋、桑塔画廊

GWBJ画廊周北京 GWBJ画廊周北京
2024-08-30




第八届画廊周北京将于2024年5月24日至6月2日举办(5月24日至26日为贵宾日,5月28日至6月2日为公众日)。画廊周北京2024将与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同期举办,并联动798艺术区、草场地艺术区、顺义艺术区等主要本土艺术区,及全国农业展览馆、国贸等核心点位,打造属于北京的“城市艺术事件”,建立国际化的当代艺术对话平台。



画廊周北京2024日程


贵宾日

5月24日至26日 

公众日

5月28日至6月2日 

艺访单元

5月24日至6月9日 



延续“共艺之见”针对北京艺术氛围、北京艺术生态的“在地”特征、中国当代艺术的收藏现状,以及画廊周北京独立学术项目的思考角度等主题的讨论,画廊周北京再次推出新系列专题内容“艺术之间”,将围绕今年画廊周北京参展画廊的展览项目以及其中涉及的艺术家艺术实践的最新路径发起“提问”,提问的对象或是艺术家、艺术家的朋友、策展人、写作者,也或是画廊主、藏家,也或是由艺术家选择的任一对象,介入多重视角,打开那些交织在展览、作品背后的线索和思维孔径。




麦勒画廊1992年成立于瑞士卢塞恩,一直致力于展示来自中国和欧洲的不同代际艺术家的创作,作品媒介涵盖绘画、雕塑、装置、摄影和影像。

自1995年起,麦勒画廊进驻中国当代艺术界。在过去的近三十年,麦勒画廊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搭建了重要的桥梁。目前,画廊在中国北京和瑞士苏黎世、卢塞恩、阿尔德茨均设有展览空间,每年策划约14至16个展览项目。

麦勒画廊坚定地致力于培育与发展中国和欧洲的当代艺术,并促进二者之间进行富有意义和成效的交流,在此过程中,麦勒画廊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画廊尤为重视与艺术家和收藏家之间建立持久的合作。通过促进跨代际、跨文化的交流,麦勒画廊鼓励着不同艺术社区的发展,欢迎多元的见解并将他们共同推向国际舞台。在艺术创作纯粹受意识形态驱动或市场驱动的两极之间,麦勒画廊巧妙地寻求平衡,通过丰富的叙事性和艺术表现形式为促进文化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欧洲和中国都拥有深厚而多元的文化,也从中涌现了一批对文化浸润与滋养充满渴望的新一代年轻藏家。麦勒画廊在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和新兴的艺术爱好者之间搭建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向上滑动阅读


麦勒画廊北京将在画廊周北京期间推出艺术家曹雨的最新个展“化粪池”。本次展览是其2021年麦勒画廊北京个展“路过人间”的续章。作品涵盖了雕塑、摄影、装置、绘画、影像、行为等诸多媒介,其中不乏两、三年前便已开始创作的作品。如果说“路过人间”是序幕,是以宏观、跳脱、出世的俯视视角看待我们的俗世,那么“化粪池”便迈向了入世的转变,切换为对社会和生命中“隐秘”角落的微观探索及深入刺探。



曹雨(1988年生于辽宁,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本科及硕士学位)的创作横跨影像、装置、表演、雕塑及绘画等诸多媒介,以其独特的跨学科实践、诙谐讽刺的表达以及尖锐大胆的艺术语言而闻名。她被认为是中国新一代女性艺术家中的领军人物,也是现今亚洲最具影响力的新兴艺术家之一。

她是AAC艺术中国·青年艺术家大奖得主(2018); 获得艺术 8·中国青年艺术家奖提名奖(2017); 入选法国 Opline Prize 艺术奖(2019); Gen.T 亚洲新锐先锋榜(2020);提名 CCAA 艺术家奖(2018); 入选中国艺术权力榜(2018); 入选 The Sovereign Asian Art Prize 杰出亚洲艺术奖(2023)等。

其作品在:法国巴黎东京宫艺术博物馆;德国沃尔夫斯堡美术馆;奥地利维也纳MAK博物馆; 挪威利勒哈默尔美术馆;奥地利萨尔茨堡现代博物馆;丹麦加姆勒斯特兰德国际艺术中心;澳大利亚悉尼 Artspace;韩国蔚山美术馆;北京民生美术馆; 韩国松隐艺术与文化基金会;德国慕尼黑 Martina Tauber Fine Art; 德国柏林 Diskurs ; 美国纽约 Camera Club;广东美术馆;武汉美术馆;银川当代美术馆等海内外重要艺术机构展出。作品被包括香港 M+ Collection、瑞士巴塞尔 Erlenmeyer 基金会、意大利博尔扎诺FBCollection、南京萃舍云集当代艺术收藏中心、北京寺上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等在内的机构收藏。

她的艺术探索涉及性别身份、生存状态、重大历史事件、人际关系等复杂议题。曹雨用自己的身体推翻边界,清晰而有力地为她自身以及新一代艺术家大胆发声,其对当下的相关性别问题亦作出了新的阐释,使得她有关性别和身份的作品,成为了一个几乎由她个人掀起的现象。她的艺术实践为当代艺术尤其是女性艺术家在中国艺术界中的地位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对理解当代中国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女性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向上滑动阅读


“化粪池”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此次展览将呈现哪些作品?


曹 雨:

“化粪池”是在人们共同经历了几年世界浩劫后,我的新个展主题。是继2021年个展“路过人间”的续章。“化粪池”将从“路过人间”的出世迈向了入世的转变,切换为对社会和生命中隐秘角落的微观探索。


“化粪池”是对俗世的观察,辛辣隐喻。


“化粪池”亦是我有化腐朽为神奇,化一切压力、不安为艺术的能力。


“化粪池”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隐身于人类文明中最“隐秘”的地方,虽然是富有争议的不雅话题,却也是那些暗藏的、被忽略的、却值得探讨与反思的生存状态。它们并不会因人们的避讳和缄默而消失。


说起“化粪池”,人们脑中的第一想象往往是肮脏的粪坑、废弃物处理厂。人们常说,苦难随世间而生,随人间而来。化粪池似乎某种程度上便是“人间炼狱”、“社会染缸”的另类代名词。


小时候曾听父亲讲,农村的粪便可以卖钱,常有人上门收购,父亲在菜地里为庄稼施肥时,都要忍着扑鼻的恶臭,将一把把粪塞进土壤里,吸收了粪便中有机养分的蔬菜生长得更好更爽口。也许运气不错,长大后,童年梦想化为现实——我从事了儿时就一直喜欢的艺术。而今诸多创作灵感恰来自成长过程中听到、看到、 感受到的一切,这其中不乏焦虑、压力与担忧。就像那黏腻恶臭的粪便,却可为植物茁壮成长提供源源不绝的养分。而在我创作的过程中,我逐渐拥有了一种化腐朽为神奇,化一切压力、不安为艺术的能力,也成为我如今的“活法”。


对我而言,这是艺术的伟大力量。


绘画装置作品《天下》作为此次展览中的开篇之作和必经之路,人们将从直观并步入这件作品开始,开启对整个展览的观赏。而最新影像作品《我有》(第二部)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式出现。人们还将看到一组摄影装置作品《凤凰》以及雕塑作品《活着,没什么好解释的II》,《撒泡尿照照》,《头顶之物》。此次观念绘画作品《画饼》将以巨幅呈现,以及全新绘画作品《乌龟、王八与蛋》《大珍珠》《壮阳酒之东方不败》和随时间持续不断进行至生命终结的系列创作《一切皆被抛向脑后》(第15和16)。跨区域、跨国家的大型综合项目作品《龙头·山河宣言》已持续了三年,跨越欧亚6个国家的近20个城市及地区,在此次展览中将得以阶段性呈现,包括行为、雕塑、纪录片和摄影。


本次展览中的作品是近几年针对人生存状态思索而生的创作产物,也是我以艺术的方式献给全世界的礼物。


小麦曾在瑞士苏黎世和中国北京求学。在2005年麦勒画廊北京部创立之时随父亲乌斯·麦勒来到中国, 从画廊基层员工到如今画廊合伙人分管亚洲地区业务,小麦见证了麦勒画廊在中国的不断成长,以及中国当代艺术的日臻成熟与繁荣。作为第一批较早深入探索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画廊,麦勒画廊一直致力于展示和传播当代艺术。

 作为画廊主,在与曹雨长时间的工作中,你对她有怎样的认识?会如何评价她?


小 麦:

曹雨的作品一直与20世纪70年代的女性主义艺术运动联系在一起,在比较不同时代和不同文化领域的艺术家时,这种并置可能会显得耐人寻味而又令人困惑。然而,如果非要大胆地去讨论与另一位艺术家的精神亲缘关系,那么在我看来,克里斯托夫-施林根西夫(Christoph Schlingensief)则是一位旗鼓相当的人物。


曹雨和施林根西夫都不愿被贴上任何特定运动的标签,他们更愿意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出发,探讨具有普适性的主题,比如信仰与迷信、真相与欺骗,以及更为深刻的生与死,而不是那些由身份政治推动的话题。他们的艺术创作直接激起社会的不满,而这种直接性源于一种内在冲动,即寻求和直面冲突。


这两位艺术家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坚定不移地致力于与观众进行原始和直接的互动。他们与自己和遭遇他们作品的人进行激烈而坦诚的互动,拒绝回避不适或争议。他们并没有因为所处的环境因而以受害者姿态不同,反而展现出一种狂斗士般的坚定决心,充满力量和韧性。


曹雨的成长环境并不显赫。在一个缺乏渗透性的社会环境中前行本身就是个挑战,尤其是当它涉及到打破既定的角色模式时。相比于在西方城市的成长,曹雨的这种挣扎可能更为明显,这也凸显了她的韧性。曹雨从小就是一个不循规蹈矩的人,这可能也是她在面对争议时坚定不移的原因。此外,她非常善于在艺术表达中融入极其细腻的觉察,这也是她的过人之处。在一个日益商业化和同质化的艺术世界,当这种无畏与细腻的特质相结合,曹雨成为了一位真正具有争议的诗人。



曹雨,《活着,没什么好解释的 II 》,2023

橡木,真皮,两个,每个83 x 75 x 70 cm




「誠品畫廊」与誠品書店同样成立于1989年,在创办人吴清友先生的坚持之下,誠品畫廊秉持根植于誠品人血液中的使命感与理想性格,始终以华人当代艺术的推动为职志。透过深具前瞻性的专业眼光,以及高质量的自我要求,专注当代艺术策展走向,持续策划展出深具潜力的华人艺术家与藏家作品,在艺术创作与专业艺术收藏领域深获肯定。



向上滑动阅读


今年3月,誠品畫廊以“铄:誠品畫廊35周年收藏展”启幕了北京全新空间,展览以誠品畫廊35年来的收藏为轴心,逾百件作品梳理华人现代至当代艺术的发展轨迹。5月,誠品畫廊北京迎来“铄:誠品畫廊35周年收藏展二”,通过展出24位艺术家的作品总体展现20世纪中叶以来艺术发展的轨迹。



誠品畫廊执行总监


“铄:誠品畫廊35周年收藏展二”围绕怎样的线索展开?


赵 琍:

2024年5月,恰为誠品畫廊成立35周年的特殊年月。值此佳际,我们于北京恣意品闻五月花香的同时,也迎来了誠品畫廊北京的第二档收藏展。


本轮共展出24位艺术家的作品。这20余位艺术家的出生年代,横跨二战时期至1970年代中期。从他们的绘画、雕塑、复合媒材和空间装置之作,可以探见现代主义思想的冲击及至当代艺术的实验性格。在这之中,不乏艺术家自身对于“关怀”的追求,和对于媒材与空间思考的辩证。总览之下,收藏展II也呈现出20世纪中叶以来艺术发展的轨迹。


本次参展的艺术家有:陈道明(1931-2017)、霍刚(1932-)、江贤二(1942-)、曲德义(1952-)、黄铭昌(1952-)、陈文骥(1954-)、徐冰(1955-)、池农深(1955-)、黄宏德(1956-2022)、苏旺伸(1956-)、蔡国强(1957-)、郭旭达(1959-)、林延(1961-)、连建兴(1962-)、王玉平(1962-)、展望(1962-)、郑君殿(1963-)、刘小东(1963-)、郭思敏(1964-)、喻红(1966-)、王淑铃(1968-)、洪艺真(1971-2011)、谢素梅(1973-)、陆亮(1975-)。


19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受到国际瞩目,徐冰、蔡国强、展望等的创作展现强烈的观念性,其艺术思路与形式对于华人当代艺术的开拓皆具有启发意义。


身为1990年代中国绘画新生代的刘小东、喻红、王玉平等人,也以新表现的手法刻画中国社会变迁下的“人”之百态。


承袭社会观察的脉络,陆亮的写实绘画包裹着神秘的叙事氛围,传达人们的切身感受。


出生于艺术世家的林延,外祖父庞熏琹和外祖母邱堤皆为现代艺术先驱。曾言“纸寿千年”的她,以宣纸和墨为主要媒材,纸成为其创作中具有建筑性格的装置与绘画雕塑。藉由这种脆弱材料,作品传达失落、挣扎、毁坏的情感,也展现美和坚韧的存在及东方极简主义的美学维度。


姚谦,誠品畫廊「细看常玉」的策展人,典藏杂志专栏艺术评论家,专业艺术收藏家,作家,音乐人,旅人。


作为一名资深藏家同时也作为誠品畫廊的老朋友,是否能谈谈画廊带给你哪些影响?


姚 谦:

如何描述誠品畫廊对我的影响?对一个喜欢艺术近三十载的人来说,发觉收藏最大的意义,已经不再是你拥有什么样的大作、名作;而是收藏这件事与你自己的生命里时间的对照;在你进入收藏之后,所遇到的人、看过的作品,因此延伸阅读过的书,或产生的思考等等这些,在漫长的时间里对你产生什么样的变化。


而誠品畫廊是从我进入收藏的最初就陪伴着我,提供了我很多方面在艺术上的探索参考。也让我发觉收藏的意义就是该如何让自己不用那么固执,可以更多面去对待世界、对待自己生命的思考。


就如同这三十年来,因为誠品畫廊一起陪伴了许多艺术家的眼睛与手,他们把所思所想透过作品传递给我,艺术的陪伴往往是深刻的,也是不可取代的,誠品畫廊对于我的艺术收藏,一直扮演着不停地启发与共振之中,让我在艺术中产生新的自己。



蔡国强,《危险书》,2007

火药、浆糊、火柴、墨/纸

13幅画面(封面、封底、内页50页,33根火柴在第50页)

书本:75.5 x 52.5 x 2 cm,展开:75.5 x 105 x 2 cm



喻红,《不能自己的律动 3 Spontaneous Motion 3》,2011

金箔、丙烯/画布,250 x 300 cm





CLC Gallery Venture总部设在北京,于2019年由C5art,C-Space和龙口空间三家画廊合并成立。CLC Gallery Venture关注媒介的深度探索和重新发明,这一现今最令人兴奋的艺术思潮。画廊将通过定期举办展览,国际合作,参与国内与国际艺术博览会的方式支持早期发展阶段的艺术家,在国际范围推广他们的作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CLC画廊将支持并推介他们参加各类国内外的艺术活动,并定期邀请来自国外的艺术家在北京做展览项目。



向上滑动阅读


CLC画廊将在画廊周期间推出艺术家杨光南个展“无主之地”。



杨光南,1980年出生于河北。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2009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生活工作于中国

杨光南,1980年出生于河北。2006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2009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现生活工作于中国北京。


作品曾在英国华人艺术中心、法国南特卢瓦河美术馆、墨尔本法国艺术中心、澳门当代艺术博物馆、台北国际艺术村、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上海民生美术馆、中国美术馆、西安OCAT、北京松美术馆等多处展出。


近期部分个人项目:无主之地,CLC画廊,北京;枉径园,CLC画廊,北京,2021;莫奈花园1区,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发现单元,香港,2021;莫奈花园.96区,魔金石空间,北京,2020;“Nothing”,C5CNM,北京,2020; “盲区”,指纹画廊,北京,2019;“消化不良”,泰康空间,北京,2016。


近期部分群展:“如镜之书:15位艺术家与孩子的对话”,UCCA Kids,北京,2023;“云雕塑——首届学术邀请展”,松美术馆,北京,2023;“I Feel The Way You Feel”, 贝浩登上海,上海,2023;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21,798艺术中心,北京, 2022; “冷膨胀”,南山社,西安,2019;“我的风景”,常青画廊,北京,2018;“兴起: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女性声音”,英国华人艺术中心,曼彻斯特,2017;“转向:2000年后的中国当代艺术趋势”,民生美术馆,上海,2016。


杨光南从传统的雕塑语言入手,并涉足装置、影像等媒介。她对自己的日常化切身体会进行推究和演绎,转化为具有动人力量的艺术形式。这些作品关乎渺小个体在都市化空间中的镶嵌法则、时间与边界、空间与维度、及复杂的群体性精神空间架构的研究。她的作品看似随感而发、信手拈来,但在所有作品中都散发着一种独有的细腻而尖锐、刚硬、强韧的意识,以此形成她强烈的个人特质。



▲ 向上滑动阅读



此次新展“无主之地”是关于什么?是否可以谈谈此次展览背后的思考?


杨光南:

我这次在CLC画廊的个展“无主之地”尝试通过对在地境遇的鞭挞、拷问,去解构近几年身处封锁性困顿中积累的观察。


我用一个拍摄于2014年的小录像作为引子,录像内容捕捉了当年黑桥村拆迁风暴来临前夕短暂的平静。在其后直到2024年的这十年间,我们周围的景观和世界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可是最终,一切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原点。这十年带来的影响也许将无比的深远和漫长,它迫使我重新近距离地感知自身以及重新审视与世界的关系:我们的社会经历了如此大刀阔斧地切割和反复打磨,为什么却变得更加紧张和脆弱?割裂的版块如何重新建立联结?游牧的精神如何回归家园?


我的展览将结合一些现场的搭建去营造一个具有体验感的空间。它们呼应着几组作品背后的关键信息:闭环;矿物质的切割、剖析和研磨;路(或者说时代、时间的折叠、迂回);精神的游牧与困顿;面孔。其中,一组名为“无主之地”的平面作品既跟这次展览命题紧密相关,也是一个新表达的实践。我的作品中很少出现具体的人物形象,但其实我正是用这样的方式讨论工具化、手段化的人类如何被自己所建构的物质世界镶嵌并塑造着,而精神世界却被动出走并游离。


李佳,生活在北京的独立策展人,写作者。


“无主之地”会带给你哪些思考?以及你会如何评价杨光南一直以来的工作?


李 佳:

光南在这个展览里重新调用了一则她在十年前拍摄的录像,如她所言,这录像意外地成为了珍贵的证据。那些我们一度无比熟悉的、五环外“城边村”的狭窄街道,扰攘、临时和混杂的日常——同时默默供给着这个社会里最后的包容与空隙——如今在原地已是灰飞烟灭了无痕迹。在这样一个时空之中,好像没有什么真正属于我们,无论是风景,生活,还是昨天,记忆,没什么能逃脱被加速抹去的命运,最后也只有脚下这块从不说话的土地,承托着我们,让我们不会踉跄,跌倒,失落。在展览的海报,展厅的边角,光南带回来这些粗粝的黄土,让我想到这些年来当代艺术和全球流动的光鲜盛景,同那牢牢钳住我们的现实相比,是否也虚幻如斯?


一个加速、流动和变异的世界,构成它的基本元素甚至已不再是物质,而是信息,是速度,矢量和力。而光南一直以来的工作,则是将那些沉重的,坚硬的,无法被消化和驯化的“沉默之物”重新带回我们的视线。在这次展览中,光南做出了新的尝试,她的平面作品将材料从熟悉的金属、树脂换为丙烯、矿物颜料、土、木板,不再借助材料本身的物质特性来传达意义,而更多通过切削、打磨、框正和这一系列操作程序带给人的心理感受,以及留在材料表面的痕迹和“证据”,来暗示一种弥散性的暴力,它让一切变得“规矩”。同时,这些制作程序、制作的场景和它们的产物,正是我们几十年来的生活中最为基础和日常的部分——光南在河北一个小城出生长大,随处可见生产铝制阳台门窗的小作坊,切割机整日轰鸣,而在中国经济起飞的那些年,以这种方式生产出的建筑和装修部件,迅速地充斥了我们目光所及的整个环境,定义了我们的视觉经验。对光南来说,现实,在艺术中并非以直接显现的方式宣告其真实性,而是通过它在物质上残留的证据,线索,残迹,通过它施加于身体的形态、动作、习惯,告诉我们什么才是深藏在表象下面的坚固存在。而在这次展览中,光南也为我们的身体设计和编排了这样一个空间,在这里我们不是通过观看来获得意义,而是通过动作来体验和领悟,如光南所言,“工具化、手段化的人类如何被自己所建构的物质世界镶嵌并塑造着,而精神世界却被动出走并游离。”


也许只是一个巧合,但我不这么认为——这个特意打造的空间,它恰与十年前光南每日经过的黑桥街道同宽。用这种方式,光南再次带我们走上一片土地。展览标题告诉我们,这是一块无主之地。但,大地本来就不属于任何人,它只属于所有人。站在上面,我们有了共同的命运,让我们抬眼看到彼此,就会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以及,我们要并肩活下去。



杨光南,《无主之地3#》,2024

丙烯颜料、矿物颜料、土、木板,120x80x4.3 cm


杨光南,《无主之地7#》,2024

丙烯颜料、矿物颜料、土、木板,150x120x2.4 cm 




墨斋常驻北京和纽约,旨在通过精心策划的展览项目,展现中国实验水墨对国际当代艺术的独特贡献。墨斋展览均由深度艺评,学术交流,中英双语出版和多媒体内容作为支持。墨斋的项目包含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韩国,以及日本的战后和当代艺术家,其中包括冰逸、张耀煌、陈海燕、程延平、戴光郁、何云昌、熊辉、黄致阳、井上有一、马文、郑光熙、康春慧、金钟九、李仁、劳同丽、李津、李华生、林贤洛、林玉相、刘丹、彭康隆、苏煌盛、陶艾民、曾建颖、韦邦雨、王冬龄、王天德、魏立刚、徐冰、杨诘苍、郑重宾,并展出多媒介作品,包括绘画、书法、雕塑、装置、表演、摄影和影像。自2012年创立至今,墨斋多次被邀请参与纽约军械库艺术展,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海西岸艺术设计博览会等国际艺术活动,其代理作品已被大都会博物馆,弗瑞尔与萨克勒美术馆,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芝加哥美术学院,波士顿美术馆,布鲁克林博物馆,费城艺术博物馆,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和香港M+博物馆等公共机构收藏。



向上滑动阅读


墨斋画廊将于5月25日至8月18日呈现与艺术家康春慧合作的首次个展“凝视遥远的自己:康春慧”。展览将为广大观众提供深入探索康春慧艺术发展关键时期的沉浸式体验。展览分为两个独特部分:“凝视遥远的自己”和“毋庸置疑是我”。




康春慧,1982年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2010年毕业于首尔大学,获硕士学位,主修影像艺术。2006年赴新疆克孜尔石窟(公元4至8世纪)研究并临摹早期佛教壁画。克孜尔壁画的绘画材料、技法、风格及题材呈现出高度的融合性,可见中亚——古昌(伊朗境内)、犍陀罗及波斯——起源,以及来自印度和古希腊的历史影响,亦反映出同时代与拜占庭欧洲的艺术交流。康春慧在她的艺术实践中,将这一中亚宗教绘画语言置于当下新疆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学语境之中进行重新解读与诠释。


▲ 向上滑动阅读


此次展览将呈现你的大型作品《凝视遥远的自己:康春慧73°40′E~96°23′E 34°25′N~48°10′N》,这件由八个部分组成的多媒体作品将你艺术实践中的不同方面分别与八个位于新疆的特定地点(库木塔格沙漠,罗布泊,塔里木胡杨林,库车老城,天山大峡谷,克孜尔尕哈烽燧,以及克孜尔石窟)展开空间上的对话,能不能谈谈此次旅程?


康春慧:

这是一次艰难的旅程:直面自我,寻找来时的记忆,感受当下的生成,遥望归时的路。艺术不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活动,是使人感到存在的东西。这种活动需要追问动机,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动机,情感在动机之前。由记忆追到诗再追到童年追到梦,但梦并不是愿望实现的地方,所以需要又一次启程。


这次的旅程由绘画作品、影像、在地直播和思考问题组成。绘画随着科技的进步一次一次被推向边缘,但每次都证明了不可替代性从而确立了无法撼动的地位。影像作为可追述的记忆拥有独特的魅力。直播有着即时不可回逆的线性边界。而需要思考的问题不仅尚无答案,甚至问题本身还是晦暗和茫无头绪的:这次行动中“边界”变成了一个模糊而又矛盾的存在,感知与时间,传统与当代,反省与自我真实,神话与历史,自然与人工等等,对这些边界的思考构成我时空观中的演变历程,而我希望以我最为熟悉的,同时也是最为自由的方式——艺术,来一次久违的追寻。


地理位置的选择源于儿时的经历和之后每次到达与离开,带着这些当地取材的矿物和记忆回到工作室完成了这些绘画作品,之后重返故地生成影像。随即这些绘画作品也将脱离本身的系列而和当时的具体空间位置与影像融合出新的作品和名称。地理空间的重要性不只是物理空间,还追述过往的时空。


老庄和禅宗的理想是“虚己游世”“一默如雷”,但这一次我无法做到“以无思之心行事”,就如大爆炸的动因是内爆,我将带着问题开始新一轮的自我压缩。


箫岭(Nataline Colonnello ),拥有超过20年的在中国的经验,以及对汉学和当代艺术的背景,作为一名博物馆和机构顾问以及策展人,她专注于摄影、当代水墨、历史和跨学科研究、新技术以及艺术领域的科学应用。作为思维画布(ThinkCanvas)的创始人,她领导着一家专门从事文化机构服务、战略规划、领导力发展以及为企业提供高管辅导的精品咨询公司。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箫岭曾领导过商业画廊和非营利机构,其中有一些处于创立、合并或重新启动阶段。她曾担任过欧洲、美国和亚洲组织的主管,比如中国领先的摄影机构之一——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以及最近担任过画廊周北京的展览总监,这是首都的主要文化活动之一。作为一名艺术评论家,箫岭的文章和采访曾发表在众多国际刊物、展览目录和专题著作中。

除了意大利语,箫岭流利掌握英语和普通话,并能运用法语和德语进行基本交流。


▲ 向上滑动阅读



作为此次展览“凝视遥远的自己:康春慧”的策展人,你如何分析艺术家的创作?展览以怎样的线索来呈现?


箫 岭:

受过传统工笔画和电影制作的训练,康春慧的艺术实践融合了多元的前现代哲学和参考文献,展示了在中国传统艺术史上一种融合的、后现代主义的和不墨守成规的方法。她的工笔画以对佛教壁画的图像和色彩的全面探索和当代诠释等方面独树一帜,特别是来自她的家乡乌鲁木齐附近的克孜尔石窟中的壁画。康春慧挑战了中国传统规范,例如她融合了工笔和写意之间的传统界限,将当地的矿物颜料和有机胭脂虫颜料混合生成新的颜色,将传统上分离的中国画主题,如鸟、花、山石和风景融合在一起。她的作品富含来自中国、中亚和希腊罗马文化传统的色彩、象征、哲学和神话参考,反映了她与多样化艺术和哲学影响的深刻关联。


“凝视遥远的自己:康春慧”是艺术家在墨斋画廊的首次个展,提供了一个沉浸式的旅程,探索了她艺术发展的关键时刻。


展览分为两个部分:“凝视遥远的自己”和“毋庸置疑是我”。 “凝视遥远的自己”展示了大型作品《观自远 73°40′E~96°23′E 34°25′N~48°10′N》,这个项目由八个时长为6分06秒的影像作品组成,每个影像展示了在不同环境中的特定画作,康春慧选择了具有具有历史、社会和艺术意义的地点,以重新连接她的艺术起源并思考她创造实践的本质。“毋庸置疑是我”展示了一系列新的水墨画,反映了康春慧与中国丰富艺术遗产的深刻关系,并首次展示了她对历史上中亚和东亚彩色绘画风格的后现代综合。通过她的艺术,康春慧探索了大自然崇高和神秘的不同面向,踏上了挖掘人类存在的最崇高情感的旅程



 康春慧,《隐逸的主角:富春山》局部,2023-2024

水墨,矿物颜料,宣纸,33 x 750 cm 


康春慧,《隐逸的主角 No.4》,2024

水墨,矿物颜料,宣纸,72 x 59 cm




桑塔画廊Galerie Chantal Crousel 由Crousel女士于1980年成立于法国巴黎,现由她和儿子Niklas Svennung共同经营。画廊致力于推广全球多种文化、媒介的艺术家,并积极与美术馆机构合作,重视亚洲艺术发展。



向上滑动阅读


桑塔画廊将于画廊周北京艺访单元呈献现生活工作于美国洛杉矶的艺术家奥斯卡·图阿松(Oscar Tuazon)于中国的首次个展中,艺术家将探索水、水的物理特性、以及水与环境和建筑的关系。


在此次展览中,“水”是展览的核心。图阿松从纸大理石纹技术中获得灵感,包括用漂浮在水面上的颜料来创造图案,在画布和纸上的一系列作品中记录了水通过颜色的运动。在这里,颜料被视为雕塑元素,在空间上与环境相互作用。此外,展览中还呈现了一系列喷泉微缩模型,它们由树枝和钢制成,被囚禁在混凝土中,结合了野兽派结构和自然元素,提供了一种形成中和石化状态的雕塑。



奥斯卡·图阿松(Oscar Tuazon),1975年生于美国西雅图,现生活工作于美国洛杉矶。

图阿松的创作围绕在建筑的技术及材料上,特别是以DIY的方式来组合钢、玻璃和木材等建筑用料,创建各种空间结构。图阿松手工制作的雕塑,其形态往往是半功能性的物件,或呈现各种不同空间的模型。他认为建筑建造的过程具有表演性,并可被视为创作的一部分,这也让他在各种大型装置和公共项目中引入大地艺术和极简主义的技术,并应用在他和设计师、工程师与搭建工人的即兴合作之中。 

他的作品在美国和欧洲均进行过广泛的展出,其重要个展包括:挪威卑尔根美术馆(2023 );德国比勒费尔德美术馆(2023 );苏黎世温特图尔美术馆(2023 );美国阿斯彭美术馆(2019);西雅图贝尔维尤艺术博物馆(2019);洛杉矶Hammer博物馆(2016);法国第戎Le Consortium当代艺术中心(2015);马萨诸塞州林肯市deCordova雕塑公园及博物馆(2014);科隆路德维希博物馆(2014);鹿特丹波伊曼·凡·布宁根博物馆(2013);柏林Schinkel艺术中心(2013),伯尔尼艺术馆(2010),法国Vassivière国际艺术与景观中心(2009)。

他的作品曾在多个重要群展中展出,其中包括:芝加哥建筑双年展(2019);德国明斯特雕塑展(2017);雅典卡塞尔文献展(2017);Beaufort当代艺术三年展(2015);惠特尼双年展(2012);威尼斯双年展(2011)。

他曾受邀委任制作多个公共艺术项目,其中2016年为贝尔福法国基金会新指挥官设计的“桥”项目,以及2013年为纽约布鲁克林大桥公园公共艺术基金设计的“人”项目。2017年10月,法国FIAC全权委托他在旺多姆广场上的现场项目“水立柱”。

艺术家的作品进入以下馆藏: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美国洛杉矶Marciano艺术基金会,英国伦敦Zabludowicz收藏,荷兰鹿特丹波伊曼·凡·布宁根博物馆,英国伦敦大卫·罗伯茨艺术基金会,法国法兰西岛地区当代艺术基金会,瑞士苏黎世艺术之家,瑞士苏黎世米格罗斯当代艺术博物馆,英国伦敦萨奇画廊收藏,意大利罗马Giuliani基金会,英国伦敦The Silvie Fleming收藏。


▲ 向上滑动阅读



在北京的首次展览中,“水”是展览的核心,包括自2016年以来,你一直在开发“水学校”,将水作为连接人、地点、材料和物体的结合元素。为什么是“水”?它与你的艺术实践是如何并行的?


奥斯卡·图阿松:

将一种艺术姿态提炼到它的基本性质:漂浮在水面上的颜色。


浮墨、醇酸树脂、喷漆、油乳剂、工业搪瓷在水面上,流体的反应使之自主生成形态,遵循着水的规律。水想要什么?


自2016年创建“水学校”(Water School)以来,我一直以公共艺术为平台,探索民用基础设施、传统生态知识和荒野保护项目。一系列喷泉微缩模型提出了混合自然、进化共存的形式。


像水一样,“水学校”可以移动,是一种由当地条件形成的基本建筑。我们所有人都与水有着独特而强大的联系,所以这项工作是集体合作的,跨越学科。从水中学习,我想要一种索引方法可以记录这种响应介质的运动,像水面上的气泡一样漂浮。水是一面透明的镜子,记录着它的整个环境,每一种颜色,是一种纯粹的反射。


我常常去思考空间,作为一个雕塑家和建造者,通过对于材料的加工和建筑技术的应用,我的目标不是创造一个图像,而是质疑空间本身。这里没有图像。我把颜料当作一种本质,而非一种平面介质。


在我青少年时期,我曾花了一个夏天的时间当大理石大师Peggy Skycraft的学徒,学习纸大理石纹技术,并应用在我父母的手工装订书中。为了记录对水的思考,我回到了这种绘画的表现过程,它自然而富有诗意,是一种画水的方式。


桑塔画廊中国总监/代表



此次桑塔画廊于画廊周北京艺访单元推出的艺术家奥斯卡·图阿松的个展有哪些亮点?


王 琬:

今年的画廊周北京,我们即将为大家呈献美国艺术家奥斯卡·图阿松在中国的首次个展,艺术家本人也会亲自前来参与,这也是他本人第一次来中国。其实最早接触到图阿松的作品,是在2017年的德国明斯特十年雕塑展(Skulptur Projekte in Münster)上,当时在明斯特郊外的一个荒野里,它呈现了一个名为“Burn the Formwork”的混凝土雕塑,是一个可以点火取暖,让周围社群聚集到一起的一个互动性装置,也是他比较典型的具有社会功能和属性的公共户外雕塑,当时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次画廊周的作品全部都是今年的最新创作,延续了他对于材料和“水”这个主题的探索,探索了水、水的物理特性、以及水与环境和建筑的关系。



奥斯卡·图阿松,《雷尼尔山国家公园》细节,2024








艺术之间|展前“提问”:路易威登北京Espace文化艺术空间、白石画廊、東京画廊+BTAP、Click Ten Gallery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GWBJ画廊周北京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