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晖:我研究苏雪林的始末
点击蓝字关注黄山区融媒体中心官方公众号
[编者按]
节前,编者发表了《走近苏雪林》这篇文章,因对文中个别背景资料把握不准,经老领导引荐,有幸与潜心研究苏雪林先生四十载的安徽大学教授沈晖取得联系, 79岁高龄的沈晖教授耐心地帮助编者解疑答惑,并将文章作进一步规范疏通。而后为支持地方文化推介,沈晖教授热情地整理出一组文章交予编者,郑重授权黄山区融媒体中心。现中心特将沈教授部分作品安排在“今日黄山区”微信公众号连续刊登,敬请读者关注。
1995年6月,沈晖访问苏雪林时,在苏客厅留影
[作者声明]苏雪林在《人类的运命》一文中说了一段精辟的话:“地球已有百万万年的生命,人类也有百万年的历史,但人类之有文化,只不过有五六千年或三四千年。我们知道文化的产生是这样的艰难,我们更应该珍惜它,保护它,努力发展它。”地域文化亦即地方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黄山区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弘扬从太平岭下走出的一代学术大家苏雪林先生的非凡的一生,以及她毕生为中华文化呕心沥血的牺牲精神,激励我们去继承她的这种精神,更好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此,特整理一组文章,授权黄山区融媒体分期发表,但个人或其他团体转载转发,必须经本人同意,否则视为侵权,特此说明。
我研究苏雪林的始末
沈 晖
01
1975——1985年,我在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汉语大词典》(计12卷)安大编写组从事词典编纂工作。其中第四卷“木部”九画的所有词目是由我撰写的。这部词典力求词条的书证例句古今兼收,源流并重。在编写过程中,深感收词用书太少,往往让编写者因缺乏现代作家作品书证而发愁。比如我在编写“榆子”条时,就发现收词制卡中仅有古代书证而无现代用例,于是只好“停工待料”。“榆子”,即“榆荚”,俗称“榆钱”,榆树的果实,初春时先于叶而生,联缀成串,形似铜钱,故民间俗称“榆钱”。作为编写者为了完成编写任务,只好自己偷闲读一点二三十年代作家作品,看能否找到现代书证。一日无意间,在图书馆读到二十年代末一本散文集《绿天》,其中一篇《金鱼的劫运》中,竟出现了“榆子”这个词。当时真是高兴非常,寻觅多时的现代书证,竟在无意中发现了这样优美的句子:“鱼儿在严冰之下,睡了一冬,被暖和的太阳唤醒了潜伏着的生命……有时我们无意将鱼缸碰了一下,或者风飘一个榆子,坠于缸中,水便震动,漾开圆波纹”(绿漪女士《绿天》)。这条书证,就是后来《汉语大词典》“榆子”条目的唯一一个现代书证例句(见汉大4卷1186页“榆子”条目)。
经查《绿天》出版于1928年上海北新书局,作者“绿漪女士”。检索《新文学大系·史料》:知“绿漪女士”,原名苏梅,字雪林,安徽太平人。原来这位女作家是我们安徽人,一股浓浓的乡情油然而生,使我对苏雪林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阅读与研究兴趣。
02
1983年“三八节”前夕,应合肥晚报之约,我写了一组介绍安徽女作家的文章,其中一篇《女作家苏雪林》(见该报83年3月7日副刊),引起苏氏在大陆亲属的关注,由其亲属提供苏氏在台近况,使我进一步对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03
1985年,在阅读了苏氏二三十年代的一些作品后,以及她在台湾成功大学退休后的部分创作与学术研究取得丰硕成果的最新资料,我撰写了一篇《论皖籍居台女作家苏雪林》的万字长文,刊发于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其文经香港中文大学传至台湾(当时我并不知晓),后来苏氏本人读到这篇论文,写信给我,我才得知。她曾在经美国转至大陆亲友函中(两岸当时未通邮)云:“最近安徽大学沈晖先生撰写《论皖籍居台女作家苏雪林》,发表于安徽大学学报上,其文甚长,错误甚少,颇感欣慰。我在大陆文坛消失几近40年,报刊上从不提我的名字,不知此君何以能收集到如此丰富的资料。”
这篇论文是大陆自1949年后,第一篇在刊物上发表的系统研苏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故后来媒体上称“安徽大学沈晖是1949年后大陆研究苏雪林第一人。”
04
1989年6月,经过差不多近10年的辛苦蒐集(我每年寒暑假都自费赴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徐家汇天主教藏书楼、武汉大学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及安徽省图书馆,从1949年前的民国报刊上复印、抄录苏氏创作与研究文章约百万言,筛选编辑了五十万言的《苏雪林选集》(安徽文艺出版社89年6月版)。选集面世后,社会反响甚烈,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报、解放日报、安徽日报都发表简讯与评论。指出:选集面世,使读者重新“发现”了一位五四著名女作家苏雪林(因为自20年代起,当时文坛就一致公认冰心女士、绿漪女士、沅君女士、丁玲女士、凌叔华女士,是最有影响的五大女性作家)。2001年为纪念苏雪林逝世两周年,笔者又编辑出版回忆苏雪林辉煌一生事迹的《绿天雪林》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05
1991年4月10日,是苏雪林95华诞,台湾为苏氏召开“庆祝苏雪林教授九五华诞暨学术研讨会”,发函邀请我赴台,共襄盛举,由于诸多因素(当时两岸学术交流几乎隔绝),几经申请,终未能成行。但我的论文《苏雪林早期散文管窥》,在研讨会上由台湾淡江大学龚鹏程教授宣读并点评,后选入研讨会论文集,1995年由台湾文史哲出版社出版。
06
1995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笔者终于获国台办批准,亲赴台湾拜访苏雪林,并参加“庆祝苏雪林百龄华诞暨学术研讨会”,会上发表《以毕生的精力去兑换艺术的完美——<苏雪林文集·序>》的论文。
在台南东宁路苏氏故居,笔者与苏雪林先生(百岁老人,双耳重听,只能笔谈)笔读访问三个半天,计10个小时,有笔谈录5000言,并获苏氏签名赠送各类著作三十多部。
07
1996年4月,四卷本140万字《苏雪林文集》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文集分小说、散文、评论、学术研究4卷。台湾中央日报、联合报、中国时报称,“此文集涵盖苏氏一生文学生涯与学术研究的精品,值得今日青年人重读。”《人民日报·海外版》也同时发表数百字出版简讯。
2001年为纪念苏雪林逝世两周年,笔者又编辑出版回忆苏雪林辉煌一生事迹的《绿天雪林》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08
1997年3月,为编辑、整理苏氏一生的全部著作,再次赴台,与台湾成功大学商谈编辑《苏雪林全集》。计划全集出35——40卷,约2000万言。此次赴台,最大收获是:笔者于苏先生卧室发现苏雪林视为“毫无用处”的日记70本(自1948年至1996年),约450万言,苏对我说要付之一炬,在我力劝下,表示暂不作处理,答应由我带回大陆整理并出版,就在装箱待运时,因台湾国民党文建会力劝,并说服苏雪林本人,请他告诉我:暂时将日记留在成功大学,日后请我与成功大学共同来整理。突然出现这一插曲,让我最终未能将日记运回,殊觉遗憾。
09
1998年5月,苏雪林归乡甚切,笔者与其弟子成功大学唐亦男教授策划,以苏氏回安大参加70周年校庆(苏氏30年至31年曾在安庆安徽大学任教一年)之名,邀请来母校参加盛典。已逾百龄的苏雪林坐着轮椅,跨越海峡,由香港转机到合肥,游览了安徽大学校园,在合肥见到了从黑龙江、上海、杭州、南京等离别半个世纪的亲人与晚辈。后由合肥乘车回到阔别73年的故乡太平岭下,圆了她魂绕梦牵的思乡梦,并在离开故乡前一天,乘兴登上黄山,创下101岁高龄老人登黄山(坐索道)记录。此次大陆行,纸媒及中央四套争相报导,在海峡两岸及世界华人文化圈产生广泛影响。
10
1999年4月21日,苏雪林在台南逝世。由笔者倡议、组织、筹备,历经4个月的努力,于1999年8月21日——8月23日在黄山太平召开“海峡两岸苏雪林教授学术研讨会”。大陆北大、复旦、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34所高校,台湾成功大学、高雄师范大学、日本西南大学等高校17所,国内外150位专家学者,聚会一堂,对苏氏一生的创作与学术研究展开热烈研讨,共发表论文54篇。23日在岭下举行隆重的苏雪林骨灰安葬仪式,与会代表全体赴苏雪林墓前,送黄山才女、享誉两岸的文坛耆宿最后一程,研讨会及安葬盛况,由中央电视台4套向全球播放。(按:为开好研讨会,笔者亲笔驰函向大陆30多所大学现代文学研究的知名学者发出邀请,诚邀他们能撰写论文赴会。)
作者与唐亦男教授在苏雪林墓园
(2001年清明节摄于岭下)
11
2001年5月至6月,笔者第三次赴台,主要搜集苏雪林1973年至1992年(她退休后至逝世前)在台湾数十家报刊上发表的各类文章,此次赴台收获颇丰,复印其遗文近百篇,约25万字。
12
自1990年至2000年,笔者发函数十通,寄往大陆、欧美、台湾等地曾与苏雪林先生有书信来往的文友、作家、亲属,征集到苏雪林写给他们的大批珍贵的信札。10年来,计征集到书信800余函,约60万言,现已整理编辑为《苏雪林书信集》,在联系出版社等待出版中。
13
研究苏雪林已逾40年,笔者没有一天停下研究的脚步。40多年来在海峡两岸学术刊物发表研苏论文及评介文章逾百篇。2004年退休后,用10年时间,于2017年3月出版50万字的《苏雪林年谱长编》(安徽文艺出版社),及2017年9月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40万字的《苏雪林笔下的名人》。《胡适与苏雪林书信集》(手迹版)已扫描编辑注释完成,即将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此外,苏雪林一生学术论著中的精品《诗经杂俎》《屈赋新探》《唐诗概论》《李义山恋爱事迹考》《玉溪诗谜正续合编》《苏轼诗论》《辽金元文学》《中国文学史》《清代两大词人恋史之谜》《昆仑之谜》《试看红楼梦的真面目》《文化史讲义》等14部学术著作(约450万字),以及笔者历年搜集到的苏雪林散见于两岸报考的的学术论文,整理结集为《苏雪林学术论集》(计11卷,500万言),正在艰难地联系出版社,等待早日面世。
沈 晖
2022年5月2日
本中心法律顾问:詹鸣律师、胡淼律师
作者/安徽大学教授 沈晖
责编/何艳
审核/林芸
终审/张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34120210003
扫码关注我们
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