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学空间营造—以道明竹艺村为例
竹里房栊一径深,静愔愔。乱红飞尽绿成阴,有鸣禽。
前言
乡村空间的场地感和精神感,塑造了我们的感知选择。在审美经济时代下,乡村建设在完成空间重塑之时,是否存在着审美冲突?乡村空间建设,应注重特有的乡土内涵和文脉挖掘,还是应抢抓流量,在短时间内给足“田园牧歌”的氛围?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导向下,思考基于乡土文化基因的乡村美学空间营造,就显得尤为重要。乡村美学空间概述
01
(1)乡村美学与美丽乡村:
乡村美学是以乡村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和逻辑起点,分析乡村相关要素之间的审美关系,以研究乡村审美经验为中心内容,探索乡村艺术设计实践方法。乡村美学的构成要素包括乡村审美活动、乡村审美主体及乡村审美客体。
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是抓住乡村的魂,既不能照搬原来的传统村落做法使乡村过于沉重,又需要应对乡村空间现代化营造中的审美浅层化倾向,拒绝“千村一面”。根植于乡土文化,在面向未来中探索乡村美学新特征,利用好乡村美学营造的四大元素“景、物、人、事”,方能真正凸显乡村本色,留住乡土韵味,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
(2)乡村美学空间:
乡村美学空间要以展现“乡愁”为核心,以展现乡土特色为主。深入挖掘当地的乡土特色,展现不同乡村的个性空间,对乡村空间元素进行最大程度的乡土风情展现。这不仅仅是空间的视觉化升级,更是一个展示乡村整体环境魅力的舞台,同时也成为满足游客休闲体验的一方热土。
道明竹艺村
02
(1)项目概况:
竹艺村位于四川成都崇州市道明镇,距成都市区40km。竹艺村并不是一个行政村(行政村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设立的村民委员会进行村民自治的管理范围,是中国基层群众性自治单位。)而是崇州市道明镇龙黄村9、11、13组区域形成的自然村落,占地面积123亩,包括86户村民,是千千万万个川西林盘中的一个普通自然村落。
2017 年以来,在乡村振兴战略与成都“西控”政策指导下,竹艺村以其“农耕、非遗竹编及民俗”等本土文化为基底,拓展川西林盘传统文化,打造道明非遗竹编产业品牌,将传统自然村落逐步建设为成都市3A级林盘景区,成为四川十大文旅产业地标、中国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
(2)竹艺村美学空间的营造路径:
价值重估:传统文化的基础性支撑
竹艺村坐落于崇州西北部,背靠植被茂密的无根山,面朝阡陌纵横的川西平原,常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其所在林盘保护完好,总体而言自然本底好、乡土特色强。道明自古就是产竹之乡,为竹编制品提供了上好原料。
道明竹编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五位竹编非遗传承人在这里居住、生活,传统的竹编手艺在这里代代传承。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国家地理标志性产业,道明竹编文化为竹艺村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传承底蕴和产业兴旺的传统文化基础,进一步推动竹艺村成为以竹编艺术品为生的网红艺术村落。
竹编制作&竹编画
近年来,依托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强大师资,以“艺术点亮乡村”为理念,竹艺村将合作社、村集体和传承人等平台整合,实现了竹编在设计、加工、制作、包装等领域的完整产业链规范化运营,促进传统手工艺品完成迭代升级。同时,在生产运营等过程中竹艺村也具备了文化创意包装、景观建筑制造和场景空间营造的能力。此外,“非遗集市”召集21家相关企业入驻,为众多优秀非遗项目和产品的展示提供了平台,让非遗走进群众生活,同时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竹艺村的非遗集市
形态升级:自然山水的创意性转变
利用建筑来点亮乡村,实现自然山水的创意性转变。“在竹艺村改造时,院外的田野沟渠和院里的树木、围墙都保存了下来,墙体在敲掉瓷砖后加固刷白,另加了玻璃窗增加采光,基本保存了川西民居‘外有野趣、内有朴拙’的风貌。”参与竹艺村改建的创盟设计总经理说。
道明竹里无疑是整个竹艺村里最负盛名的地方。竹里作为一个文化交流空间,其建设的初衷就是为道明竹编提供一个传播和交流的平台,让竹编工艺焕发新的生命力,借力乡村旅游,让竹编工艺获得更大的市场。
竹里背靠竹林,创意性地将川西民居与现代流线艺术结合起来,呈现出川西新中式建筑特点,营造出传统自然山水元素与设计美学的糅合。竹里有溪、有竹、有山,林盘层叠、农田高低、视线深浅,予人跋山远眺与遁入深林的不同乐趣。建筑外墙类似竹编笼样式,一条条纵向分布,和可随意开合的透明玻璃门交错排列,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圆弧形状,圆形屋顶是采用青瓦的样式,自中间向外发散排列,屋顶的中间是镂空的,形成了“∞”形,它是一个表示无限的符号,也是太极图案的拓扑变形,象征着崇州道明竹艺村的生活美学:融合与无限。青瓦房、竹墙,树林,天空,自然的元素在此和谐共存。
竹里的无限(∞)形屋顶
竹里的建筑景观
夜幕下的竹里
业态更新:农商文旅的融合性发展
竹艺村富有野趣的自然风貌,加之对当地特色竹编文化的深度融合,打造了时尚且富有文艺感的田园生活。目前,竹艺村新建了游客服务中心,打造了道明竹编博物馆、来去酒馆、三径书院、遵生小院、青年旅舍、美术展览馆及研学营地等多元业态,整合打造了第五空间公厕、大田景观及污水处理系统和生态湿地。
遵生小院
来去酒馆的酒水
见外美术馆
同时,举办众多蜚声国内的艺术活动,包括与建筑、艺术相关的日常沙龙分享、海外艺术家留驻项目、儿童艺术节等,文化交流强化了竹艺村的艺术体验感,也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发了社会各层级自发的宣传,这让竹艺村更具吸附效应。据统计,竹艺村2016年第三产业产值为280.24万元,2019年为2309.7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也由2016年的1.5885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3.2122万元。
三径书院:书院作为文化开放空间,有着浓厚的川西民居特色,镂空的青砖围墙,古朴而雅致。平时做图书阅读,办放翁讲堂、公益课,当地村民可以随时来看看书、喝喝茶,以促进文化的交融,这种生活方式和社交场景的搭建让更多人有机会在大自然中、在诗书里,满足内心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第五空间:作为“厕所革命”的先锋代表,第五空间是极具地域特色的高颜值卫生间。建筑形态很像一个立体的“X”,两座屋檐分别构成了“X”的左右两条边,又像是蝴蝶的两扇腾飞翅膀,中间有一条阶梯从中间横跨而过,显得张力十足。除了造型别致以外,第五空间还兼容了金融、充电、缴费、上网、休憩等多元公共服务功能。
人才招引:“艺术类”新村民的招募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兴,还要留住人。这也是道明竹艺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竹艺村为了实现人才振兴,招募拥有“艺术家的眼睛、人文者的心、经营者的脑”的“新村民”,同时启动涉外艺术家驻留计划,邀请全球各界艺术家、设计师到竹艺村驻留创作。竹艺村投资方中业文旅营销总监杨剑表示:“未来,我们会把运营权交给新村民,在给他们充分支持的前提下,完全的信任他们。”
见外美术馆馆长、旅法艺术家刘伟福(左)、“竹里”的设计师袁烽(右)都在竹艺村第一批入住的新村民名单中。
结语
竹艺村得以走红的根本原因在于“以竹为媒介,为产业提升赋能”,成功将林盘、山野、田园等“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本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动能。通过打造爆款产品竹里,深度挖掘竹子发展的可能性,让游客对竹编文化重新产生新的文化认同感,促使竹编价值最大化。以“竹”为核心的集制作、加工、展销、教学及体验等为一体的产业运作模式,也为原住民带来了切实的经济效益。
竹艺村的美学,是以本地特色农业、竹编文化为基础,保留原有院落的空间肌理和体量,亲近自然、融合自然;同时,鼓励“艺术类”新村民进村,与当地自然及人文环境产生互动,将艺术巧妙融入乡土间,植入网红元素。营造酒馆、书院、展览馆及第五空间等有质感、有温度、有灵魂的乡村美学空间,打造体验式消费场景,实现功能共享、情感共融,在留住乡村文脉、唤醒村民记忆的同时,也让游客透过这些美学空间来感受乡村别样的地域风情。
参考资料:
1、向镜如.乡村振兴战略下非遗小镇的发展路径研究——以成都竹艺村为例[J].经贸实践,2018(16):202-203.
2、道明·竹艺村官网
3、潇湘晨报. 道明竹艺村“变形记”:从普通小村落,到“网红”乡村新模样
4、八界. 网红村:以非遗竹编为特色的道明竹艺村
本文来源小镇乌托邦
绿水青山大数据推荐发布
公众号运营:晓与晓新媒体咨询
我们的小目标:
2年内,分享1001份乡愁
完成:19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