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洱海,古建新居,藏着大理的自由与诗意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回响之外 Author ECHO
©
ECHO
设计之旅
大理是长在国人心里的诗和远方,听起来很远,走过去却很近。每每出发,每每抵达,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久别后的重逢,一种时代的弦外之音,它就像是一个洋葱,一层层的剥下去,每一层都有不同的颗粒感。流转百年,连接起真实生活到精神场域的双重世界。
本期设计之旅,我们走进「大理」,通过其独特的文化历史和生活方式,一起感受这座人文名邦包罗万象的创造力和理想生活。
大理,常伴自由与诗意 © 摄影:张慧云
以悠久古老的历史文化文明于世,以建筑艺术独特风韵驰名中外的大理古城,可能是很多人对大理的第一印象。在苍山洱海的加持下,这里美得如梦似幻,是绝美之地中的时空密钥,带人们领略千百年间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想象与实践。
大理古城,兴于唐宋、建政六朝,它承载了云南1400多年的历史更迭,传颂着生活在这里各族人民的创造与梦想。其中白族古建筑独树一帜——“青瓦白墙坡屋顶,门楼照壁小院落”、“家家屋前有照壁,户户院内有繁花”,成就了大理“景以地胜,地以人胜”的“文献名邦”,是大理传统建筑的主体。
苍山洱海,稻田集镇 © 三联生活周刊
大理是白族人的天堂,白族建筑是由中原汉式建筑和白族特色文化在唐代时紧密融合,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住房多采取“三房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布局。白族人十分注重院落、门楼、照壁、古桥、古塔的建造和门窗雕刻以及山墙彩绘的装饰艺术。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有翘角飞檐、雕梁画栋、花坊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重、美观大方的特色。
“坊”是高两层或单层,面阔三开间的一栋建筑,既可作为正房也可作为厢房,通常作为正房的一坊建筑还会在其两侧增加耳房。它是白族民居最基本的建筑单元。
大理古城白族建筑风貌 © Eric Lee / yuchen chen
大理白族地区建筑技艺受气候、地形及经济因素等影响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选材丰富,因大理有较为充足的石材、木材和泥土。室内地面多用木地板,多用石板封檐口,屋顶用瓦和草,室外地面则用卵石、块石、青砖等材料。其以木为主的建筑特点主要与抗震有关,在结构中表现为土墙厚实、层高低矮、多用合柱、五柱落地及扣榫等。
白族照壁文化构筑,自古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本,建立住融于景、景融于文化理念。充分考虑居住的功能性、空间的利用,讲求人与环境的融合、建筑与整体布局的融合、历史与现代的融合、古朴与典雅的融合,构建人文教育环境,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彰显着大理“多元文化与自然和谐共荣的精神家园”的文化底蕴。
图1:白族建筑特色照壁
图2:白族建筑特色门楼木质结构
图4:白族建筑特色木质雕刻
“我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进到镇里,仿佛是到了英国的剑桥,街旁到处流着活水:一出门,便可以洗菜洗衣,而污浊立刻随流而逝。街道很整齐,商店很多。有图书馆,馆前立着大理石的牌坊,字是贴金的!有警察局。有像王宫似的深宅大院,都是雕梁画柱。有许多祠堂,也都金碧辉煌。不到一里,便是洱海。不到五六里便是高山……”这座让老舍先生惊喜的偏远小镇,是位于大理古城十多公里外的喜洲古镇,也是保存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
喜洲全镇共有明代、清代、民国以及当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上百院白族民居建筑。远远望去,像一座错落有致,古朴典雅的城池,更像是一座巨大的民居建筑标本博物馆。
喜洲古镇整体建筑风貌
干净的石板路、雕梁画栋的白族宅子,屋上的飞檐大气典雅,蓝白灰的主色调下,穿插着精细的彩绘和石雕,目光所及皆为纯净整洁。在喜洲宅子的墙上,“百忍家风”、“清正廉和”之类的家训题字随处可见。正是因为喜洲人的崇文重教孕育出浓郁的书香底蕴,才有了老舍先生口中的“东方剑桥”。
与一般古镇里斑驳的墙壁不同,喜洲是白色的,像个清爽干净的少年。喜洲人崇尚“白”和“新”,房屋只要稍有一些损坏,就会进行修缮,几乎每年都会对外墙进行粉刷。宅子被精致的白族人一代代传承,一代代粉刷,它不仅是白族人遮风挡雨的居所,更承载着前人对后代文化传承和品格继承的期许与盼望。
喜洲的“白”和“精致” © 图记图忆
有了文化的碰撞与传承,生活也就更加鲜活,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热爱生活的人来到喜洲。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的画家蒙中夫妇,邀请同样落居于大理的建筑师赵扬一起,共同来实现他们位于喜洲的自宅。房子位于喜洲镇某古村边缘,毗邻大片的田野。建筑与环境融合,同样以白色为主的整体视觉与周围民居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再结合夫妇二人对园林的喜爱,这座房子被划分为门厅、前庭、中庭以及后庭(主人使用的私密区域)。九个不同大小的院子缩小了传统院落住宅的庭院尺度,并把院落与一系列的功能房间联系起来。生活、居住、艺术、理想交汇,便有了今天的“喜洲竹庵”。
喜洲竹庵 © 设计:赵扬建筑工作室
白族建筑并没有被淹没在历史,而是在大理独特的文化基底与生活方式中,演绎出更多丰富的形态。伴随不断涌入的文艺青年、设计师、艺术家、自然主义者的到来,诗和远方不断被创建,他们解构了大理,又重塑了大理,成为这座城市流动的基因,也推动着这座城市的更新和转型。
大理既下山酒店从设计到建筑的整个过程,始终在调试与古城的关系,试图打造出一个沉浸式的慢生活体验。
设计 © 赵扬建筑工作室
摄影 © 雷坛坛 / 王鹏飞
大理苍山小院
当传统白族建筑与现代民居相结合,崭新建筑意识形态也在上演。大理苍山小院位于大理海西板块,西景线上末村西部,苍山洱海之间。“正房要靠山,才能坐得起人家”的思想至今影响着一辈人。项目依山而建,借鉴大理的传统民居院落形式;建筑上采用传统的白族民居元素,空间上更符合现代人的居住习惯。营造时与当地传统去接近,亲切地接近自然,接近人居的本来形态。
起伏的屋面与山形融合,悬山顶勾勒的屋顶线条在层叠的白墙中绘出一幅精妙的山水。当地有一民谚说:“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不会倒。”项目在建造时也以石块、木料和筒瓦建成,整个门楼的屋脊、墙脊、屋檐、门窗、照壁无一不是精心雕刻的杰作。
设计 © 上海日清建筑设计
摄影 © 张虔希
兰往-Ladésee Hotel
兰往-Ladésee Hotel,坐落在大理环海西路的桃源村——一个宁静、质朴的白族村庄,东接洱海,南邻周城,向西便能望见苍山云弄峰。这是一幢拥有三层楼高、带庭院和屋顶的近海民居酒店,女主人作为大理白族的本地人,将纯粹的山水热爱享在空间的细缝里。建筑的立面采用当地的石材,沉稳低调,质朴自然,表皮粗粝的肌理给人以独特的感知,唤醒着建筑与自然的亲近关系。
白色的巨型飞翼作为现代建构工艺的产物,其形态却与传统的飞檐翘角相呼应。它起落在屋顶的上方,亦帆亦鸟,象征着自由,也意味着向往,并延展出对于居与旅的想象。白族传统的门头作为主入口伫立在浅巷的尽头,白色古朴的照壁透过门楣,形成景深式的视觉文化符号体验。
设计 © 相上文象
摄影 © 翱翔
杨丽萍大剧院
集艺术与自然于一体的杨丽萍大剧院,位于大理古城南国城以东,水印苍山,融于自然。建筑与大理的自然、田园、苍山、洱海融合在一起,浑然天成。“院落”是白族建筑的核心,剧院以围合姿态围绕中央的“院”而展开,形成开阔的露天观景区,人们可以在沉浸艺术氛围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力量。
建筑屋顶宛若苍山映于洱海的倒影,凹凸起伏的造型,共同塑造了户外和户内两个剧场,同时也塑造了虚实相生的自然景观,其水平线捕捉的正是大理山水相交的那条“天际线”。剧院可以分为白天和夜晚两种观赏形态,白天看建筑自然风光,当夜幕降临灯光亮起,影影绰绰的光影与灰色墙壁,顶部造型共同呈现一场盛大的氛围剧场。
设计 ©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
摄影 © 金伟琦 / 张耀
画家叶永青曾说:“我们不可能在一个小的居住的地方同时感受到时空的交替,但在大理,可以。”
大理有很多种声音,城市与乡村,外来与本土,过去与现在,各种声音和形态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元、包容的、浪漫的城市肌理。也让这个根植于大理特定土壤的人文艺术,与这片土地缠绕交织在一起。在大理,总有一方天地,让你看到世界,看到自己。
大理古城繁华景象 © 摄影:朱金华
©
栏目策划 | 回响之外
平面设计 | 王津 排版 | 侯雨、露露
图片 | 三联生活周刊、图记图忆
千图网、gooood、网络
监制 | JAY
新媒体运营 | JEAN
品牌运营 | 子溪、侯雨
本文来源回响之外
绿水青山大数据推荐发布
公众号运营:晓与晓新媒体咨询
我们的小目标:
2年内,分享1001份乡愁
完成:235/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