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信息 | 语言认知与智能发展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主旨发言预告(二)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
语言认知与智能发展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
主旨发言预告(二)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认知与智能发展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年会的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将如期于2023年11月3日至5日在清华大学召开第一届学术年会。
十二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受邀将在大会进行主旨发言,本期将继续介绍四位受邀学者及发言摘要。
主旨发言嘉宾简介
Louise Cummings
Louise Cummings is a Professor in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and Communication and Associate Dean in the Graduate School at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he teaches and conducts research in pragmatics, clinical linguistics, and health communication. She is the author and editor of over 20 books, including most recently Language Case Files in Neurological Disorders (2021), Language in Dement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 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 Language Disorders (Springer, 2021), and COVID-19 and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Routledge, 2022). She is editor of the book series Routledge Research in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 and Cambridge Elements in Health Communication and Associate Editor of the journal Language and Health. Prof. Cummings has been a Visiting Fellow in th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 at Harvard University, and the Centre for Research in the Arts,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CRASSH)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She is a member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peech and Language Therapists, the Health & Care Professions Council in the UK, and the Hong Kong Academy of Humanities.
发言题目:
Cognitive-linguistic difficulties in adults with Long COVID: A follow-up study
摘要:
The COVID-19 pandemic has resulted in many people who have not made a good recovery from their COVID-19 infections. For these individuals, physical and cognitive symptoms can persist for months and even years after the initial illness. Cognitive-linguistic difficulties (so-called “brain fog”) are a prominent feature of the Long COVID syndrome and are known to persist in sufferers long after physical symptoms have resolved.
This talk reports the results of a 6-month follow-up study of 41 adults with Long COVID. These adults had significant problems with verbal recall, verbal fluency and the informativeness of spoken discourse when first assessed.
At 6-month follow-up, significant deficits in verbal recall remained even as verbal fluency and discourse informativeness improved. This talk also examines the poor employment outcomes of these adults on account of their persistent cognitive-linguistic difficulties.
袁博平
袁博平, 现任上海交通大学语言学特聘教授,剑桥大学博士生导师,剑桥大学丘吉尔学院院士,国际期刊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Studies (John Benjamins) 主编,同时担任若干国内、国际学术刊物的编委,其中包括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Lingua,《外语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 《现代外语》等等,兼任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常务理事,世界汉语教学学会语言理论与语言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等职务。他的研究兴趣包括理论语言学框架下的二语和多语习得及双语与人类健康。他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和中国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过八十余篇论文,其中包括: Language, Linguistics, Transactions of the Philological Society,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Bilingualism: Language and Cognition, Language Learning,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EUROSLA Yearbook,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 Lingua,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Linguistic Approaches to Bilingualism, 《外语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 《现代外语》等等。他还编撰两部英汉-汉英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他的专著 Interlanguage Grammars of Mandarin Chinese 即将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发言题目:
失语症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摘要:
本报告旨在从语言学视角对脑中风失语症患者的语言进行分析。报告首先提出“伤语语法”的概念,认为受到损伤的语言具有自身的语法体系,具有自身的系统性、规律性、语言特征、发展模式;不同语言患者的“伤语语法”(如:汉语伤语语法,英语伤语语法,汉英双语伤语语法,汉英粤三语伤语语法)既有共性也有特性。报告将讨论国际文献中有关脑中风失语症语言研究的一些发现,特别是不同动词所带的论元数量和题元类型对失语症患者造成的难度差异。报告还将两种不及物动词的区分和题元分类及移位延伸到母语是汉语的脑中风失语症患者语言分析中,探讨句法、语义的作用。最后,报告将对Ma, Yuan & Chang (2021) 的研究发现进行尝试性的重新诠释,该研究发现形容词“的” 和 归属词“的” 在汉语伤语语法中的表现不同,认为这是由于两个“的”的属性不同,归属“的”除了具有连接两个词的功能之外,还具有赋“格”(即:所有格)的功能。本报告则从“的”左右两侧的题元关系和所带语言特征的视角对形容词“的” 和 归属词“的” 在汉语伤语语法中的不对称现象进行尝试性的重新诠释。
王建华
王建华,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侨大学副校长兼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数字人文研究院研究员。 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三晋英才。兼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认知翻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和语文现代化学会语言认知与智能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研究兴趣:语言认知研究、翻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近年来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等外语类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项目2项和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1项。
发言题目:
口译认知与人工智能口译——交互式翻译的现状与未来
摘要:
自然语言处理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用自然语言进行有效通信的理论和方法,融合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学科。自然语言的目的是让计算机理解、处理、生成、模拟自然语言,执行翻译、文本分类和情感分析等场景。 Science神经科学研究表明对大脑与大脑先天结构的分析能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让人工智能更加智能化。本文梳理口译认知过程(感知与理解、储存与转换、提取与输出)和神经网络机器翻译过程(解码器、注意力层、编码器),通过口译认知模型解析口译过程中人工翻译和机器翻译的契合点。研究发现人工口译过程中遇到困难源于译员认知精力和能力不足,在感知与理解、储存与转换方面与机器翻译有较大互补空间。研究以过程为导向分析交互式翻译的现状与未来,强调国内MTI教学重视翻译技术,增加计算机辅助翻译、机器翻译相关课程,深化口译与机器翻译的交互式认知研究。
崔刚
崔刚,博士。清华大学外文系教研系列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与心理研究中心主任、语言、心理与认知学科群负责人,兼任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常务理事、语言认知与智能发展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长期从事外语教学、心理语言学和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工作,主持与参与多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专著12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教材20余种。代表性著作包括《失语症患者的口语表达障碍研究》(2001)、《失语症的语言学研究》(2002)、《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6)、《英语教学十六讲》(2009)、《现代语言学名著选读》(上、下卷)(2009,2010)、《中国环境下的英语教学研究》(2014)、《神经语言学》(2015)、《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英语学习者个体差异研究》(2016)、《外语学习的心理与神经理论》(2021)、《神经语言学新发展研究》(2023)等。
发言题目:
从发展性语言障碍来看外语学习困难
摘要:
外语学习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其中不乏不成功的外语学习者,他们都面临着各种学习困难。除了学习条件、教学方法等外部因素之外,这些学习困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学习者本身认知与神经基础的差异。研究外语学习困难对于开展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提高外语学习的效率与成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对于外语学习困难的专门研究还非常缺乏,目前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主要来自于二语习得领域对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研究以及特殊教育领域对于学习障碍的研究。对于包括专门性语言障碍和失读症在内的发展性语言障碍的研究为认识外语学习困难提供了很好的理论与方法基础,其原因在于,一是外语学习也是一种语言发展的过程,二是发展性语言障碍多由先天性因素所导致,这些障碍会影响终身的语言学习。更为重要的是,在发展性语言障碍患者和正常人之间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差异,除了极少数语言学习能力极强的人之外,大多数人都存在着与语言学习相关的某种认知加工能力一定程度的缺陷,只不过未能达到一定的阈值,而不会被诊断为语言障碍。而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这些认知缺陷很可能会因为学年龄、学习条件等诸多因素而更加凸显从而导致外语学习困难的发生。从发展性语言障碍的角度,我们可以从认知能力、神经基础和解决方案三个方面开展外语学习困难的研究。
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
语言认知与智能发展专业委员会
2023年10月17日
编辑|杨梦婕
审核|周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