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复杂型城市片区先进技术运用院士座谈会实录(二)
资讯|复杂型城市片区先进技术运用院士座谈会
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以下简称“深超总”)位于深圳市域核心地段,总用地面积1.17平方公里,规划总开发建筑面积约520万平方米,是我市定位最高、影响最大的重点片区之一,致力于构建集全球总部聚集区、都会文化高地、国际交流中心、世界级滨海客厅为一体的未来城市典范,打造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竞争力、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巅峰之作”。
为落实深超总“巅峰之作”的定位要求,打造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样板,在开放型高密度城区建设和管理上做出“超总示范”,1月8日上午9:30-12:00,复杂型城市片区先进技术运用院士座谈会在深圳市人才研修院举行,主要研讨智慧城市建设路径、全要素规划技术统筹及先进技术应用等方面内容。
+ 现场图 +
本次座谈会由深超总基地开发建设指挥部主办,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总建筑师孟建民主持召开,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副局长薛峰、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重点项目建设处副处长郭琦、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重点项目建设处调研员戴运祥,以及来自全国智慧城市、地下空间、土木工程、城市防灾、市政工程、交通工程等领域的院士、专家出席了会议,针对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开发建设及前沿、先进技术运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复杂型城市片区,主要有高密度、高容积率、高度立体化、功能要素叠合集中、用地权属多样复杂等特征,本次座谈会旨在基于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的复杂型城市片区特征,探讨复杂性城市片区的创新理念,交流城市中各专业领域的先进技术,以及其在深超总的实施途径。
座谈会由薛峰致辞,就深超总的基本概况以及当前工作状况和特点作了介绍。接着,郭琦介绍了深超总开发建设的基本情况,从框架、规划、建筑、开发建设的进展四个方面做以汇报,张辰详细介绍了深超总地下空间体系工程的形式规划概况。期间播放了深超总的展示视频。
+ 现场图 +
会议实录
The meeting record.
+ 王复明 +
中国工程院院士
重大基础设施检测修复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
第一,深超总的规划对地下的利用建议进一步加强,至少应该在国内是领先的。深超总的地下空间规划深度仅-25米,能否再深一些?同时,将绿地、公园、湿地等地下空间纳入规划范围,结合片区人群特点,考虑将餐饮、健身、休闲、娱乐、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等功能放在地下,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第二,建议在地下空间规划中考虑地下仓储,包括地下粮库油库、医疗卫生物品储备库等。这次疫情凸显城市地下仓储的重要性。地下空间可能会减少我们应急物流的困难,同时片区地处国防战略要地,更要从长计议,从应急、备战、防恐,防范台风地震等突发地质灾害、气候灾害等方面综合考虑,规划建设系统完善的地下仓储工程。在已经建成的城区再建地下仓储是很困难的,深超总这个片区正好可以从规划蓝图开始,做好顶层设计,为全国新建城区提供示范样板。
第三,建议地下通道能做两层甚至三层,以解决极端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问题。有的城市为解决内涝问题专门建设深隧排涝通道,造价高,平时又不能发挥作用,一年可能就用几天。而修建多层地下通道,平时可用于汽车行车,缓解交通压力,遇到突发极端暴雨天气,最下面那一层可临时用于排涝。新加坡在这方面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希望结合深圳和大湾区的特点,做得更适用。
第四,建议规划建设地下应急救援、避难逃生设施。深超总这个地方太特殊,人员太密集,1.17平方公里内有30万人,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应对突发事件必须依靠地上地下综合规划。
最后一点建议,鉴于深圳的地质条件特别复杂,要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做好工程防灾,特别要重视地基处理,防范建筑物沉降、道路坍塌等问题。
+ 杜彦良 +
中国工程院院士
深圳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
深圳湾超级总部按照打造全球城市“巅峰之作”的要求,汇集了国内外顶尖设计机构,以“超级链接”和“超级交互”为设计理念,科学有效的开展了各项规划设计,看到其总体规划首先感觉非常震撼,可以相信深超总未来必将成为集全球科技、文化、学术,以及世界级滨海城区为一体的城市新坐标。正直我国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之际,我借此机会谈一下我的几点感想与认识:
第一,建议在目前规划方案基础上进一步做好整体性统筹,在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控上形成一张图,突出深超总统一性、整体性与系统性。
第二,所规划内容除了考虑技术先进性外,人文、绿色和韧性化同样需要考虑。人文这块不能缺,绿色低碳这块,应该运用当今技术发展绿色建造、绿色运维,在节能、节电、节水方面,要做成世界级水平;超前的防御理念下推动韧性化,提高总部的容纳能力、抗灾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所规划内容完成后将形成新的人群高度汇聚密集区,因此,需要具备快捷、高效交通出行与疏导能力。但如何实现人、车、路一体规划,实现多功能的、立体化的、智能化的综合交通系统,我觉得这即是本规划的重点也将是一个示范点。 一是轨道交通,片区内六线六站,每个站点都应是一个上下连接便捷的立体枢纽,以方便百姓出行为第一要素。同时,建议地上设计一些中小运量的云的、云巴,在空中把这六个站点连起来,垂直方向也联通着,建立一个立体的交通网。云的、云巴不仅解决片区内部的交通问题,设在空中也可供游客观光游览。二是地面的行人、自行车、旅游交通。步行道、自行车道的设计,除内部需求外,还应考虑外部游客观光等需求,与外部交通系统连接,做好通道、景观规划设计。
第四,多层次、立体化的地下空间规划、开发、运维是现代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所规划建筑具备了当前发展中的深、大、群特点,因此在此次规划建设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力争形成深圳市乃至全国的示范性建筑群。建议考虑内容包括:1)地下空间交通网络,应该分层级对空间的功能结构进行系统优化。地下人行通道的功能包括楼宇之间的联通、站点之间的联通;2)建立地上和地下的车行和人行通道立体网络,同时通过智能联网设备,将人、车、路信息深度互联,也为未来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停车在片区运行做好先期准备以提高效率;3)地上和地下的安全保障网络构建。安全保障是建筑规划的首要任务,应急通道起到至关重要作用,因此,需要将与上述规划网络中的各节点联通,做到每个站点、每一栋楼宇出入口等每个网络节点连接成网,形成“设计一张图、交通一个网、安全一张屏、出行一张票”,构建一个安全、高效、便捷、智慧的综合的交通服务体系,服务百姓出行,期待深超总能将这块做成世界典范。
第五,也是最后一点,要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形成规划、建设、运维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综合管理体系。所建设内容,不仅仅将成为深圳市标志性建筑,同样也要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建筑。当前国家所提出的智能物联网、新基建可以与规划内容结合,利用所搭建的传感网络、形成的数据网络建立一个“空天楼地”、“空天车地”一体化系统。这其中楼宇是一个整体,车、人是一个整体,从监测、预案、预警、调控到应急一体化考虑,包括自然灾害、人为的火灾、爆炸等,真正实现具有病害认知、迅速诊断、灾害预警与应急保障的能力。
为了完成深超总的一系列目标,我个人建议可以成立一个相对固定的,由院士、专家牵头的咨询指导委员会,下设几个专业组,分别对深超总的规划建设进行长期跟踪服务。带动形成我国复杂城市智能建筑建设与运维的一个经验,智能轨道系统建设与运维的一个经验,同时也是地下空间结构建设与运维的一个经验。我国铁路之所以发展这么快,我认为专家组起到很好的作用。谢谢。
+ 周福霖 +
广州大学工程抗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我感到确实应该利用这次机会把深超总做成全国成功示范,还要做成世界范围的示范。我国正处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根据现在的经济水平和三四十年的技术积累,完全可以做到这一点。
我是结构和防灾专业的,所以就重点讲防灾,特别是地震、台风灾害。因为深超总有三栋建筑在四百米左右,还有比较高的高层、地下空间和管廊等,所以我认为对深超总片区来说灾害的危险有三个:
第一个灾害风险是地震。我国目前普遍的烈度适用标准是偏低的,一般是7度,少数情况到8度。主要原因一是我国原来的烈度划分不准,二是过去经济比较落后,随着城市与人口的集中、技术与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烈度标准还会提高。
我认为深圳在地震方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虽然仅处于中等烈度地震区,但经济高度发达,人口集中,房屋密集;二是,深圳位于全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所以要提高警惕。为提高我国抗震安全水平,最近司法部有关部门准备发文要求某些建筑要强制使用隔震减震的新技术。目前来看,隔震减震技术比传统的抗震技术要好,传统的抗震技术下,地震来时市政管线、机场等都瘫痪了。隔震减震的新技术使得抗震能力提高1到3度,不但能够保护结构本身,还能确保安全和保护内部设施。深超总既然作为全国和世界的示范片区,我们就必须要提高对这方面技术的要求。
第二个灾害风险是台风。我国台风,尤其是大台风,60%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我们国家受台风影响每年损失在300亿左右。深超总位于珠江口,作为湾口和风口,很难避免台风带来的危险。
第三个灾害是环境和交通。深超总的城际高铁和地铁线路复杂,有很多地铁站和枢纽站,不管是地下建筑、地下管廊还是地下空间,将来都可能会遇到地下交通线路的震动的问题。陈湘生院士曾提出一个观点,不管地下地铁如何运行,地上要全部开放,做到不受地铁的影响,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其实,振动对人体的影响到现在为止还不是太清楚,因为人身上有很多器官及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血液系统等。振动对人体的影响不是短期的,首先损害的是神经系统,其次是血液系统。我国以及很多国家采用的振动标准都是参考欧洲的标准,然而这个标准只是来自于欧洲40年前做的一次比较粗糙的实验,并不可靠。我在广州协助处理了多起振动和噪声投诉,市民反映地铁一过,地面都能感到振动,但经检测却符合国家标准,这说明目前国家标准要求是偏低的。英国在建造地铁时,早期也打过几十年的官司,最后采用隔震减震技术缓解了问题。将来深超总片区内有大量的高层、中高层,地下交通管道复杂,因此将面临同样的问题。
我认为深超总应该设定两个目标:首先,无论发生地震还是强台风,深超总必须是一个“安全岛”。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将深超总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不亚于日本抗震能力的安全岛,为世界创立一个示范区;其次,在交通振动、环境振动、噪声各方面作用下,将深超总建成一个零投诉的“舒适岛”,让使用者的居住生活环境舒适度不受地铁运营和各类振动噪音的干扰。
为使这两个目标能够达成,我提三点建议。
第一,对于超高层建筑,采用高标准的、目前已基本成熟的减震控制技术,特别是国际前沿的风控技术、复合控制技术。复合控制技术分为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主动控制需要电源,目前还有一些风险,被动控制不需要,当地震和台风发生时断电了也能照常工作,比较安全和可靠。我与欧进萍院士在广州塔就成功地采用了复合控制技术,减震约48%,对抗地震和台风都非常有效。
第二,我们可以比较普遍地采用三维隔震技术,这样无论遇到多大的地震, 建筑是安全的。因为交通震动主要是以竖向震动为主,地震是水平震动,二者兼顾的三维控制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最前沿的隔震技术。北京的通惠家园是个地下走地铁线的居住区,通过三维隔震技术把交通引起的震动减少了75%,基本做到了零投诉。最近我与陈湘生院士在好几个项目中对这项技术都有探索,希望在深超总能够获得普遍的应用。
第三,我建议这些隔震减震技术要及早做准备,如在项目的方案阶段就该介入了,留有充分的规划和修改时间。
+ 欧进萍 +
中国工程院院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
从总体的角度来说,我理解一个说法,现在新区建筑的各种结构和系统交织在一起,从不同的视角去看,总看不出国外那些密集城市的特点。比如纽约从自由女神看、加州从旧金山湾区看、悉尼从海上看,具有高层建筑的特色又具有整体性,交替错落的建筑间具有互补的特色又兼具不同的功能,前面建筑方面的几位老师也都提到了深超总还有再下功夫的空间。
我是做结构安全监测、控制与防灾减灾的,非常赞同周福霖老师提到的“安全岛”和“舒适岛”,我用的词是“韧性岛”和“舒适岛”,安全是韧性的重要方面,韧性包括安全。但韧性从一个区域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更多地考虑结构相互影响和系统性。基于之前周老师对灾害威胁的内容,我主要从深超总片区的整体韧性及其智能监控的角度对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第一个方面是台风及风暴潮。对湾区台风引起的风暴潮真正的智能监控要体现三点,一是韧性体现在能够模拟和预测,二是监测体现现状与反馈,三是调控以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们现在抗台风设计都是根据观测资料的历史统计决定的,既有历史资料又有气象的物理机制,不只是做几十年还可以做上千年台风模拟。中国巨灾保险台风模型2.0就是哈工大、保险公司和气象局一起做的,可模拟上千年的台风风暴潮,因此对它的不确定性及对气候的影响能更好地考虑和缓解。
第二个方面是地震及海啸。中国18000公里的海岸带大多地段不太具备发生地震海啸的可能性,但当海岸有一个收口的湾区,地震波导致海水波浪涌入收口就会发生海啸,东京海啸就是这么出现的。深超总恰巧是一个收口的湾区,风暴潮不会引起海啸,但是地震引起的大波浪是有可能带来海啸风险的。
第三个方面是多体结构地基基础的相互作用。深超总的建筑单体的设计、抗震、抗风都有专门的分析,但是我认为从韧性和整体性的角度来说,对建筑群体的相互影响没有真正做分析。首先,深圳是一个多台风的地区,每年的台风大约是三次左右,高层建筑群在一起的时候,从不同角度的风吹过来会有不同的影响:一是从安全性考虑的尾流带来的影响;二是风通过狭窄的通道的通道效应带来的影响。所以我建议深超总整体建筑群的风效应应该做专门的模拟和分析。其次,每个单体结构都有抗震分析和设计,但是这个片区有这么多高层建筑,如果地震发生,各地基基础和底盘相互之间是有作用和影响的,所以应该从整体抗震的角度和相互影响的角度做韧性和安全性的分析。
第四是地铁等环境振动对片区的影响。地铁引起的振动在这种高层结构群隔震是很困难的,关键要把振源给隔掉。深圳市原来也汇报和讨论过多个轨道交通对整个区域的影响到底是多少,我们专门有一个模拟小组模拟分析环境振动对周围的振动影响,甚至把整个区域岩土、地基基础、结构都建成一个模型来算。振源隔离是用一种高阻力的减振材料把振源隔离掉,但高层建筑要想从减振、隔震的角度把地铁振动源隔掉是不可能的,一定要从振源引起地区扩散的基础上根治。
总结来说,第一个就是应从整体片区的韧性的角度来模拟和分析,包括以上讲到的台风的作用、地震的作用、整个建筑群的风道效应及相互影响、整体建筑群地基基础相互影响的地震安全等。第二个就应该有完整的智能监测系统,包括对结构、基础、风效应和振动效应进行完整的、整体化的监测。我一直希望有一个“天-空-地-体”,从天上的卫星到GPS、到地基、到结构的多层面立体监测和控制的系统;整体韧性模拟和智能监控,体现整体城市的特点。
+ 岳清瑞 +
中国工程院院士
深圳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首席科学家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结合目前正在研究和部署的CIM,把我们常提到的智能化和智慧化打造成一个整体的智能体。因为目前“十四五”规划都在谈CIM和布局,但实际上在我们城市当中,没有人真正使用它,或者说还没有条件使用。这个智能体应包含服役安全、运维、安防、人流的疏散等,我觉得它在深超总的实践绝对可以做到领先世界且独一无二。“十四五”规划现在正在编写当中,可以建议把深超总作为这个智能体新科技成果的一个应用场景,这样的话,深超总的影响力会更大。
第二个建议是关于公共安全方面。城市公共安全主要关注四个领域:一是自然灾害;二是事故灾害;三是公共卫生,防疫;四是社会安全。我建议深超总可以为公共安全开设一个专项规划,专门去研究,包括各位谈到的地质问题、地面塌陷还有整体监测的问题。
第三个建议是关于低碳方面的问题。可以预见到“十四五”在碳排放、碳控制这方面将越来越严,可持续发展也是国家的一个重大政策导向。我觉得可以结合“十四五”提出要大力发展、推行的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中体现低碳材料和可循环利用材料的利用。
综上,国家下一步的发展理念肯定更加强调安全,包括日常安全及其他方面。另外原来是三个“面向”,现在增加了一个“面向人民的身体健康”。把这些理念融入深超总规划,结合一些新的科技成果,我认为这会成为这个示范区一个很特别的亮点。
+ 张辰 +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我想提两个建议。第一,继续在地下空间综合集约、节约利用上下功夫。结合杜彦良院士提出的立体交通等方面,从舒适、以人为本的角度对地下空间规划进行深入研究。目前已对地面以人行为主这点达成了一定共识,那么考虑到深圳的夏天比较长,我建议地下一层也可以人行为主,中间布设开敞空间,供行人休息,辅以景观设计。地下二层、地下三层主要布设公共设施,能安排在地下的设施尽量安排在地下。
第二,我们要继续在市政基础设施引领性方面下功夫。各位院士肯定了目前规划的先进性,那么在提高引领性方面,我们想打造3.0版的市政基础设施,继续朝着巅峰之作去努力。希望得到院士专家委员会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使我们在整体规划、设计和施工方面的工作能够做的更完美。
+ 何昉 +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深圳媚道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设计院主持规划设计师
我想就绿色基础设施方面提一些建议。住建部现在大力推广生态基础设施,在薛峰副局长的支持下,深圳是全国第一个做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研究的。目前来看,全世界的绿色基础设施示范点,包括美国的马里兰等,都是在绿地占比较大的城市来建设的,在深超总这样的复杂城市片区建成绿色基础设施系统的案例,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没有的。如果深超总能够形成这个体系,一定会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范例,我认为这非常有意义。关于可行性,我简单从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两方面来说。
从水平方向来看,深超总南侧是深圳湾公园,东南部是自然保护区和国际重要湿地,东侧是正在建设的山海连城的生态廊道系统。这些生态系统跟片区内的建筑群应有着直接的关系。但目前的情况是,建筑与自然相距这么近,却好像还没有形成一种和谐默契的联系,这是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对接连通的问题。
从垂直方向来看,深圳最高点约1000米高,深超总最高点规划约500-600米,深超总的天际线应该考虑跟城市的自然图底形成呼应,天际线到地上多层到地面层再到地下各层均需要有一个生态、绿色的系统性连接,在这个垂直系统里面,景观是全覆盖的。我建议以打造世界示范区为目标,设立一个绿色基础设施全覆盖的规划专项来研究。
+ 倪阳 +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我是建筑师,从建筑的角度提几点建议。我一直认为建筑群应该体现一种群舞和领舞的关系,这个关系处理是很重要的。芭蕾舞中,群舞是相对整齐的,一两个领舞则比较突出。巴黎的规划就是这样,大部分建筑的形式和高度都差不多,辅以一些微小的门楣变化,埃菲尔铁塔、凯旋门、罗浮宫等几个领舞建筑从一派和谐中跳脱出来。
就深超总目前规划来看,我们有没有可能在中央做一个双子塔?世界上虽然在美国、马来西亚等地都有双子塔建筑,但目前还没有中轴线上的案例,我们虽然无需做世界最高的,但可以是世界唯一的。
另外,目前深超总的东、西两侧建筑群有较强的割裂感。按照广州的经验,轴线上大概每500-1000米会设一个节点,以增加层次感。它的空间结构上我觉得还是需要一些改变,目前中央绿轴上缺乏重点、缺少对景,容易显得两侧关联感较弱,我认为这里在空间结构上还需要做一些优化。
同时,广东地区台风多,日照强,高层建筑尤其容易受天气影响。要想让使用者在城市里安全地行走活动,我认为建构筑物的尺度、对极端天气的应对、对危险灾害的应对都需要重点考虑。广东的骑楼元素对这些问题都会有一定的回应,建议考虑对片区内骑楼的应用。
最后,项目实践中经常发现,地下市政设施较复杂的地方,地面会突出非常多风口、楼梯口等设施,处理不当将破坏整个道路和景观形态,深超总也需要这方面多加注意。
会议结束
The meeting 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