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瞻 | 王巍院士:着力推进航天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开启科技强国建设新征程

王巍 前瞻科技杂志 2022-05-13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全文刊载于《前瞻科技》创刊号“航天科学与技术专刊”,本文稍有删减,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全文。

王巍

-《前瞻科技》客座主编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研究发展部部长

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技术领域之一,是国家综合实力和大国地位的重要体现,也是支撑国家安全、推动科技进步、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世界主要航天国家着眼长远发展需求,制定航天发展战略规划,以国家整体战略引导航天发展,持续强化航天科技力量,国际竞争态势更加激烈。

太空资源开发与利用、载人月球探测和大规模深空探测等已成为国际热点,人类进入太空的规模不断增长,探索太空的距离越来越远。

中国航天事业自创建以来,一直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得到全国各行各业尤其是科技界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党中央作出了建设航天强国的重大决策,为新时期开启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提供了方向指引和实践指南。

1  航天科技创新取得新成绩,持续夯实航天强国建设基础

新时期,中国航天事业取得多项世界领先成果,不断刷新中国航天发展新高度。

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工程取得里程碑成果,航天综合能力实现重大跨越。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实现航天员长期驻留。探月工程“绕、落、回”圆满收官,“嫦娥四号”任务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视探测,“嫦娥五号”任务首次实现中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圆满完成,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成功着陆并巡视火星的国家。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成功发射“慧眼号”“悟空号”“墨子号”“张衡一号”“羲和号”等空间科学卫星,依托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取得暗物质粒子探测、地磁场模型构建等一批重大科学发现。

运载火箭可靠性和成功率迈入世界前列,进入空间能力显著提升。以长征五号为代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成功实现首飞,实现了近地轨道运载能力由原来的8.6吨提升至25吨级、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由原来的5.5吨提升至14吨级的跨越,中国进入空间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长征六号、长征七号、长征八号完成首飞,新一代长征系统运载火箭将逐渐担负起进入空间的重任。长征十一号实现海上商业化应用发射,“快舟”等小型固体运载火箭成功实施多次发射任务。以星河动力为代表的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已成功实施小型固体运载火箭入轨发射,商业航天发展进入快车道。

空间基础设施领域,重点按照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三个方向规划技术发展路线。依托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规划、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等重大任务的实施,中国已建成涵盖陆地、海洋、大气、通信、导航等各类应用卫星的空间基础设施体系,为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成功研制了资源、高分、海洋、风云、中星、北斗等应用卫星系列,在卫星总体设计、定量化遥感、高通量通信、高精度导航、平台型谱等方面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基础。卫星广播为中国偏远地区累计超过1.4亿户家庭提供直播卫星电视服务,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总体产值2020年突破4000亿元。

2  着力实施战略前沿和关键核心领域布局,加快科技创新模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纵观世界航天发展,航天运输系统向多任务适应性、快速发射、低成本和可重复使用及重型运载火箭方面发展。一次性运载火箭仍将占据航天运输系统主导地位,重型运载火箭再次得到重视并加速发展,低成本和快速发射能力成为航天运载器的重要关注点。

应用卫星向平台化、模块化发展,智能化水平日趋提升,由传统的单星转变为“一星多用、多星组网、网网协同”模式,进入体系化发展和全球化服务的新阶段,大规模互联网星座也是当今世界航天大国发展的又一热点。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

面临激烈的竞争态势,伴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和产业发展,中国航天以实现航天强国和科技强国为己任,明确了新的发展规划,超前谋划和布局引领未来发展的战略前沿和关键核心领域,以重大航天工程为牵引,分阶段推动一批重大原创性突破,加快航天科技创新模式实现从“跟跑”和“并跑”向“领跑”转变。

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领域,重点按照载人航天、月球探测、深空探测、空间科学四个方向规划技术发展路线。2025年,全面掌握大型空间载人航天设施建造与运行维护技术,完成载人空间站建设,完成载人月球探测关键技术攻关及方案深化论证阶段(简称关深阶段)研究;完成“嫦娥六号”和“嫦娥七号”月球探测器发射,围绕小行星探测、太阳系边际探测等任务开展演示验证。2035年,持续运营空间站并拓展其规模和能力,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建设有人参与的月球科研试验站,实施火星、金星、水星、木星系和太阳等探测活动。

航天运输系统领域,重点从一次性运载火箭、重复使用航天运载器、空天往返运输系统、新概念航天运载器四个方向规划技术发展路线,涵盖总体、结构、动力、控制等专业方向。2025年,完善运载火箭型谱,运载能力覆盖范围满足发射需求。实现运载火箭子级可重复使用,降低一次性运载火箭进入空间成本。完成重型运载火箭关深阶段研究,为载人登月等深空探测任务提供强有力支撑。2035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实现全面更新换代,重型运载火箭完成首次飞行并开始工程应用,大幅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实现运载火箭完全重复使用,形成智慧航天运输系统生态,初步具备大规模低成本航班化航天运输能力。

空间基础设施领域,重点按照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三个方向规划技术发展路线。2025年,完成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卫星移动通信实现百万量级终端移动接入,建设低轨导航增强系统。2035年,建成技术先进、全球覆盖、高效运行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业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设完善全天候、全天时、广要素的天基对地观测系统,结合空基、地面等观测系统,共同构建全球高精度无缝实时信息感知网络。发展陆地观测、海洋观测、大气观测三大对地观测卫星系列,逐步形成高、中、低空间分辨率合理配置、多种观测手段优化组合的综合高效全球观测能力和数据获取能力。

同时,积极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太赫兹、超材料等前沿技术,加快其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努力实现航天科技的跨越式发展。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传承历史荣光,续写航天华章。以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指引,《前瞻科技》2022年创刊号出版航天科学与技术专刊,聚焦前沿技术方向,阐述载人航天与深空探测、航天运输系统、空间基础设施领域内重大科技项目的国内外现状、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期待得到各方面更多的关注、研究和支持,共同推动中国航天事业的创新发展。

END




关于本刊

《前瞻科技》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科技导报社主办、出版的科技智库型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于2022年创刊。

办刊宗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科技前沿重要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刊载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和述评,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服务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常设栏目有“前瞻”“综述与述评”“聚焦”“论坛”“文化”“书评”等,其中“前瞻”“综述与述评”为固定栏目,其他为非固定栏目。

期刊官网:www.qianzhankeji.cn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期刊官网,查看全文精彩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