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阅科苑 | 苏青:出版工程彰典范 自主创新耀航天——简评《中国航天技术进展丛书》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全文刊载于《前瞻科技》创刊号“航天科学与技术专刊”,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全文。
作者简介
苏青
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曾任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社长、科学普及出版社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科技导报社社长等职。
推荐图书
《中国航天技术进展丛书》
文章速览
认真拜读中国宇航出版社寄给我的厚厚一摞装帧精美的《中国航天技术进展丛书》(简称《丛书》),不禁顿生敬意、感慨万千:这是一套由中国航天领域权威技术专家撰写、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面覆盖中国航天科技工业所涉及的主体专业、完整概括中国航天技术最新进展的精品学术专著书系,是一项具有示范意义的重大科技出版工程。
·········································
首先,《丛书》是一项有关中国航天技术进展的重大示范性科技出版工程。中国航天事业始创于1956年,这一年2月,冲破重重阻扰从美国回到祖国刚4个月的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向国务院提交了《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同年3—6月,国务院组织制订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用12年左右时间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56年10月8日,中国组建了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自此,中国航天筚路蓝缕,坚毅前行,走上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实现了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三大领域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火星探测、月球探测、北斗导航、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使中国跻身世界航天大国行列,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2016年,时值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之际,为了全面梳理、总结中国航天60年技术发展脉络,明确并把握中国航天技术发展现状,提出、制订未来技术发展目标,中国宇航出版社提出实施《中国航天技术进展丛书》重大出版工程设想,并得到上级主管部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
《丛书》实施伊始就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牵头组织,采取个体申报遴选、总体构建拉动相结合方式推进,集整个集团公司航天科研生产主体单位和首席专家之力,进行整体策划、实施、宣传、推广。按照系统思考、整体谋划、重点突破、精细推进、分步实施、全面落实原则,该工程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规模出版效应,达到全面总结中国航天技术进展的目的。在出版纸质图书基础上,《丛书》将同步推出电子出版物,适时整合数据库,并与“航天科学技术数字化知识库”项目充分融合、链接,推动知识库的完善和升华。与此同时,中国宇航出版社还将与国外出版公司深度合作,加强版权输出,全面提升中国航天国际影响力,彰显中国科技水平和文化实力。
2017年,首先推出了《航天器姿轨一体化动力学与控制技术》等7种图书;2018年,《数字化航天器系统工程设计》等4种图书出版;2019年,推出了《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设计与评估方法》等9种图书;2020年,出版了《液体运载火箭增压输送系统》等2种图书;2021年,出版了《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等4种图书。至今,整套《丛书》已出版26种,后续出版工作仍在抓紧进行。
·········································
其次,《丛书》由中国航天领域一流技术专家编撰,具有很强的权威性。《丛书》由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荣誉院士、时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吴燕生任总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包为民任副总主编,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时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董事长雷凡培为《丛书》作序。
吴燕生、包为民、雷凡培均为航天领域著名专家学者。吴燕生研究员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2005年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和曾宪梓载人航天基金突出贡献奖。包为民院士曾主持中国新型远程战略导弹控制系统设计工作,使中国战略导弹控制系统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雷凡培研究员主持研制的新型大推力、高性能、无污染、低成本液氧、煤油发动机,使中国成为继苏联/俄罗斯之后第2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
《丛书》编委会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各主体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各相关专业领域专家及出版单位负责人组成,每种图书的作者均为该领域一线技术专家。例如,《再入机动飞行器气动设计与实践》一书作者朱广生院士长期从事飞行器设计,现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型号总设计师,曾获2013年度航天功勋奖,2018年度中国航天基金奖特别奖;《数字化航天器系统工程设计》一书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于登云院士领衔编著,体现了技术先进性和学术前沿性。可以说,《丛书》凝聚了中国航天系统的集体智慧,各领域技术专家精细分工、同心协力、密切配合,确保了《丛书》的先进性、前沿性和权威性。
由此可见,这套切合航天实际需要、覆盖关键技术领域的《丛书》,是潜心钻研、拼搏攻关、自主创新的科技工作者对航天技术发展脉络的总结提炼,对学科前沿发展趋势的探索思考,充分彰显了中国航天人不忘初心、不断前行的不懈追求,以及“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
再则,《丛书》全面覆盖中国航天科技工业所涉及的主体专业,完整概括中国航天技术各领域最新进展。航天代表并集成了当今世界最高、精、尖、新的技术,每一个航天项目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学科、专业协同配合。中国航天科技工业体系所涉及的主体专业共有11个,分别为总体技术、推进技术、导航制导与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电子与通信技术、遥感技术、材料与制造技术、环境工程、测试技术、空气动力学、航天医学,以及其他航天技术。航天技术涉及众多型号分类和学科分支,这些型号分类和学科分支的共同作用,推动了航天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发展。
《丛书》的出版改变了以往专业技术出版零落分散、多为个体行为或依托项目的特点,而是从11个主体专业的技术进展入手,通过规模出版,打造一套完整概括、系统描述中国航天技术进展、为航天科技工业后续发展提供支撑的大型丛书。目前,《丛书》已出版《航天电子产品制造过程管理》《运载火箭增压输送系统》《载人航天运载火箭软件研制实践》《空地导弹制导控制系统设计(上、中、下册)》《运载火箭喷流气动噪声》《空间核动力的进展》《半球谐振陀螺惯性敏感器及其空间应用》《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设计与评估方法》《航天器控制系统自主诊断重构技术——系统可诊断性与可重构性的评价和设计》《运载火箭重力场重构与补偿》《航天器连接分离装置技术》《航天器智能装配技术与装备》《旋转防空导弹总体设计》《空间精密仪器仪表可靠性工程》《数字化航天器系统工程设计》《军用嵌入式计算机全生命周期可靠性设计保证技术》《水下垂直发射航行体空泡流》《运载火箭数字样机工程》《再入机动飞行器气动设计与实践》《航天分离设计》《航天器姿轨一体化动力学与控制技术》《战术导弹结构动力学》《疏导式热防护》《卫星抗辐射加固技术》《液体火箭发动机制造技术》《固体运载火箭总体试验设计》等26种,还有《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液体火箭发动机结构动力学理论及应用》《复杂航天器先进姿态控制技术》3种即将出版,《航天器视觉感知与测量技术》《空间操作自主导航与控制技术》正在撰写之中,列入规划的其他图书也在抓紧出版。
诚如雷凡培在《总序》中所言,《丛书》的出版达到了下述预定目标:“总结航天技术成果,形成具有系统性、创新性、前瞻性的航天技术文献体系;优化航天技术架构,强化航天学科融合,促进航天学术交流;引领航天技术发展,为航天型号工程提供技术支撑。”从该出版工程实施5年多所取得的成果来看,《丛书》完整概括了中国航天技术各领域的最新进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航天知识体系。
·········································
最后,《丛书》旨在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航天学术书系。《丛书》已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重大出版项目,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部分图书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据《丛书》总策划人、时任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主任兼中国宇航出版社社长邓宁丰先生介绍,《丛书》出版项目是受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大国高度重视航天学术专著出版的启发而生。美国航空航天学会(American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AIAA)是全球最大的致力于航空、航天、国防领域科技进步和发展的专业性、非政府、非营利性学术机构,出版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航空航天专业图书,包括《航空航天技术进展系列丛书》等。打造具有中国特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航天学术书系,成为中国航天出版人的追求和使命。
《丛书》一开始就按照严格的出版标准推进实施:首先,选择航天主要科研生产单位组稿,每种图书的第一作者都是该领域知名专家,确保学术水平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其次,在11个航天主体专业内,所列选的图书内容应互为补充、相互支撑,涵盖各主体专业全面技术进展;再则,保持每种图书写作风格的一致性,注重接口的关联性;最后,统一整套图书的体例格式、装帧风格、封面设计,打造精品图书品牌。
《丛书》内容坚持体现自主创新,充分反映中国航天技术各领域最新成果,尤其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新科技成果。以侯晓院士所著《固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为例,该专著内容涉及以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为代表的推进剂、燃烧、流动、热结构、矢量控制和复合材料壳体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相应的工程解决方案,总结了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工程研制中取得的技术进展和宝贵经验,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又比如,随着航天器在轨数量迅猛增加,加上航天器对地面依赖性强,以往自主诊断重构能力难以应对突发故障,导致航天器在轨失效案例时有发生。为解决这一重大技术问题,王大轶研究员带领研究团队经过10余年攻坚克难,独辟蹊径地提出并创建了可诊断性与可重构性的理论方法,将以往的后端诊断转变为在系统设计之初就进行可诊断性和可重构性研究,实现了可诊断性与可重构性的一体化设计、正常模式与故障模式的一体化设计,从根本上提升了航天器控制系统的自主诊断重构能力。《航天器控制系统自主诊断重构技术》正是王大轶团队最新科技成果的结晶,其创新理论和技术为实现航天器的安全可靠自主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对推动航天器自主诊断重构技术发展意义重大。
我相信,《丛书》重大出版项目实施完毕,其作用和意义将日益彰显,影响力将更加深远。有感于斯,特填《画堂春》词一首,以表情怀。
一星两弹志欣酬,月球探测歌讴。
载人航宇上层楼。
光耀神州。
精品图书出版,专家远虑筹谋。
知识自主产权优。
硕果丰收。
END
关于本刊
《前瞻科技》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科技导报社主办、出版的科技智库型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期刊,于2022年创刊。
办刊宗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科技前沿重要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刊载相关研究成果的综述和述评,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服务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常设栏目有“前瞻”“综述与述评”“聚焦”“论坛”“文化”“书评”等,其中“前瞻”“综述与述评”为固定栏目,其他为非固定栏目。
期刊官网:www.qianzhankeji.cn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直达期刊官网,查看全文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