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蒙自“花灯歌舞之乡”里的非遗传承“密码”
临水而居、围火而歌
渔歌悠扬、小调婉转
……
位于蒙自市长桥海边的
观澜街道永宁村
为远近闻名的
“花灯歌舞之乡”
该村同时拥有
彝族刺绣、花灯歌舞
鱼鳞片吹奏、洞经音乐等
10余个非遗项目
是什么样的精神力量
支撑着非遗传承人世代传习
蒙自市又以什么样的有力举措
推动和促进非遗文化
得以不断完善和保护
呈现熠熠夺目的光彩
今天
小蒙就带领大家一起来揭秘
“花灯歌舞之乡”里的
非遗传承“密码”
活力蒙自•洞经之春
在蒙自市文化馆大院里,笙箫四起,一派和乐景象。这里正在举行每年一期的“活力蒙自•洞经之春”洞经音乐展演和业务培训。
蒙自市文化馆非遗专干
张美焕
永宁彝族花灯传习馆,对非遗保护做得好,市文化馆利用民俗、节日来辅导、指导,结合传统节日,把很有启发意义的内容融入到表演里面。
“密码”一:热爱有加
张美焕从事非遗工作近二十年,每一次深入村村寨寨、田间地头,都带着对“非遗”的敬畏之心和刻不容缓的决心,做好“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非遗工作者如此,非遗传承人,更是多年如一日,全凭一腔热爱,投入民间文艺和非遗的传承工作:“百听不厌、百跳不厌;三天不跳,脚杆痒;听歌是能听饱的……”从这些朴实的话语里,能看到众多民间艺人、民间传承人对民族文化的一腔热爱。
永宁村非遗传承人
永宁村花灯歌舞传习馆馆长
李梅
村子里的这些老艺人教我们要怎么跳,怎么唱老花灯、洞经,还有跳板凳龙。学这些东西都是老人传给儿子、媳妇,儿子、媳妇又传给孙儿、孙女。我的弟子有100多名。
“密码”二:师承有序
据了解,永宁村这支队伍里,就有花灯歌舞、鱼鳞片吹奏、彝族刺绣、洞经音乐等非遗项目传承人数名。年龄最大的洞经传承人李和光今年84岁,除了本村的洞经音乐队伍,他还带出了其他村寨的6支洞经队,8支花灯队,从19岁开始参与民间文艺活动,至今已65年;71岁的林春和,拉得一手好京胡,那是和师傅李应东学的技艺;李泰生学拉老胡43年,他和本队的师傅李建功学了3年;普碧光是第一个学会吹鱼鳞片的民间艺人,他和师傅李泰来学习了鱼鳞片吹奏……再往前追溯,永宁村的非遗技艺的“师承有序”,在永宁村花灯歌舞传习馆,就陈列着历代传承人的文字简介。
“密码”三:举措有力
在推进非遗传承工作中,蒙自市还开展了“非遗进校园”等品牌活动。今年春节期间,蒙自市组织了“龙行蒙自·群众文艺游演”活动,25个方阵参加游演,其中有10个非遗项目、10支非遗传承队伍近50名传承人参加,活动吸引了3万余名观众驻足观看,非遗文化得到更好传扬。
张美焕说道:“在农闲的时候,我们就把他们集中起来,一方面是提高他们的演奏、演唱技艺,一方面是凝聚人心。这样就能全方位地发展,多方面地传承。”
在全市一系列有力举措和大力支持下,蒙自市非遗传承工作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截至今年2月,全市共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9项。其中国家级1项——《蒙自过桥米线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省级6项,州级12项。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31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1人、州级37人、市级182人。全市设立各类传习馆、传承点16个。组建各类非遗传承队伍13支。
热爱有加、师承有序、举措有力
成为了蒙自市非遗文化
传承不息的“密码”
而非遗工作者、非遗传承人
他们是风雨无阻的抱薪者
为蒙自市非遗文化这幅画卷
涂上了斑斓的色彩
每日一“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二百零九条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
编辑:毛 欢
法律顾问:云南牵明律师事务所许毅辉律师 13529467308 杨玥律师 18206837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