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4岁跳水小将全红婵夺金,外媒:“看她的脸就知道被虐待了!”

云音咖 2022-09-07
每日一曲经典伴读 | 咖姐推荐本文转载自:英国报姐(ID:baojieuk)

前两天年仅14岁的中国跳水小将全红婵,夺得了女子跳水10米台冠军。
并以五跳中三跳满分的表现震惊了全世界。

当广播宣布她是冠军的时候,就连隔壁的外国教练都忍不住伸出手摸了摸这个小天才的头。

世界各大媒体也争相报道小姑娘惊艳的表现。
正当大家纷纷祝贺全红婵,沉迷于可爱妹妹和她的神仙跳水时,外媒居然作妖作到了咱们14岁的小孩身上...



众所周知,奥运会在西方媒体眼里就是个大型双标现场。
中国队输了要被嘲笑,中国队赢了要被阴阳怪气。
本来以为全红婵的满分表现终于堵住了一帮人的嘴,没想到为了黑,这些媒体简直是不择手段。

就在人们都夸赞小女孩的天才、努力和淳朴时,澳大利亚著名新闻网站new.com.au(新闻网)却打出了这样一行标题。
“中国少女在完美的跳水表现后极度伤心”


文章全篇充满了阴阳怪气的调调,试图将全红婵这一次的奥运比赛描绘成对她的惩罚。

“这位少女运动员面无表情,连最微弱的笑容都没有。”


文章着重强调了全红婵即使在稳赢金牌的情况下仍没有笑容。
似乎是想把小女孩塑造成一个没有感情、被逼着比赛的机器。
运动员在比赛时全神贯注再正常不过,尤其是冲击冠军有望的选手,更是心态平和不会太早得意忘形。

这既是一种冠军必备的沉稳素质,又是一种尊敬对手的低调内敛。
但澳大利亚媒体却夹带了一大堆私货,甚至还说:
“观众都被她丝毫没有高兴的样子震惊了。”

更何况,小全根本不是像他们说的那样整场闷闷不乐,非常“痛苦”。
在最后一跳结束,看到自己确实是冠军后,全红婵开心得不得了。

她开心笑起来的样子感动了很多国家的网友,在推特搜索“全红婵”,网友发布最多的照片,就是她大笑的模样。
很多人对中国姑娘的表现都赞不绝口,而不像新闻网试图营造的那样。
“全红婵太可爱了吧!14岁时我还是个用公共电话给我妈打电话哭哭的小屁孩,14岁的人家在奥运会拿金牌诶!”


“天哪!她才14岁而且之前都没参加过国际大赛啊!”



由于中国在国际赛事上的成绩越来越突出,西方媒体隔三差五要讽刺一番中国的奥运健儿。

作为媒体,刻意扭曲中国运动员的形象,导致舆论盖过那些真诚欣赏和夸赞选手的理智声音。

“她这么小不应该每天训练10小时,她应该和朋友们一起在学校享受生活。”


西方总是以中国运动员不够快乐,不够享受赛场,不是为了娱乐搞体育而贬低选手们的努力。
听听这论调,是多么的“何不食肉糜”。

要知道世界上不是所有的运动员都有钱、有条件去单纯地“享受”运动。

对于全红婵,练体育可以赚钱给母亲治病,可以改善家里贫困的环境。
这是她的事业,这是她改变命运的方式。

同样离谱的春秋笔法还发生在羽毛球女单冠军陈雨菲的身上。
陈雨菲在一场苦战后打败中国台北选手戴资颖拿到金牌。
德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南德意志报》却刊登了一篇长文,夸赞戴资颖,贬低陈雨菲。
记者Thomas Hahn写道:
“中国的奥运,就是一个巨大的没有灵魂的奖牌工厂,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他的判断依据是:
陈雨菲不快乐,戴资颖快乐。

所以戴资颖即使输了也更值得尊敬。
而他用来论证“陈雨菲打羽毛球不是真正快乐”的例子也是相当扯淡。
他说,问到两人为何开始打羽毛球时,戴回答他:
我从小陪父母去羽毛球场,天生喜欢这项运动。

然后他写到,陈雨菲的答案是“小时候太调皮”。

还有问两个人印象最深的一次成就是什么,戴说是第一次大赛正好是自己的生日,因此得到了观众们的生日祝福。
而陈雨菲回答:
“2017,世锦赛。”

然后记者就开始借题发挥了 。
他说:
根据她们两个的回答,明显感觉到台湾选手的热情赋予她的魅力,对于中国选手来说,羽毛球是一种她太淘气的惩罚,即使她现在成功了,而戴资颖更倾向于享受生活。


他甚至大力赞扬戴资颖的退役打算,称赞她说的:
“羽毛球占用了我太多时间,我还想趁年轻的时候去做其他事情。”

但凡他多了解一下陈雨菲,多看点报道也不至于说出这样无知扭曲的言论。

陈雨菲学羽毛球,和所谓的惩罚根本挨不着边。
因为小时候好动有活力,体育迷父亲觉得女儿很有天赋,去试了一下马上被教练选中。

陈雨菲刻苦、要强、还有天赋。
她既是没心没肺的快乐小孩,也是想拿女单冠军的斗士。


赢没有错,努力认真没有错,输不起还急了才是错。

以NYT为首的美国媒体,竟然篡改了奥运奖牌榜。

一名英国记者发现:
世界绝大部分国家的奥运奖牌榜都是按金牌数排列,总奖牌数标注在最后,这是奥运会官方的计数方式。
但美国非得和全世界都不一样,按照总奖牌数来排,因为这样美国就能排在中国上面了。

看到美国媒体这么自欺欺人,网友直呼没必要。
“实在不太懂美国媒体整了个总奖牌榜什么意思。我认为奥运奖牌榜就是关于金牌数量才是关键。所以中国第一,然后是美国和日本。”


明明自己也很看重成绩,却抨击中国人追求金牌。
明明自己崇拜体育神童,却指责中国搞体育不快乐,甚至把舆论的火力带到未成年的选手身上。
奥运会已经开到了第三十二届,西方媒体竟还在用70年前那种把对手塑造成冷酷恐怖形象的宣传方式,来挑唆国民关系,破坏国民之间的感情。
中国正在国际舞台上不断向前,而个别国家媒体的水平永远停留在了冷战时代。
- END -

大家都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