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江女子和司机“交易”内幕曝光,引全网围观:求求你们,要点脸吧

知一 云音咖 2022-09-07

日一曲经典伴读 | 咖姐推荐

咖姐说



真理还在穿鞋,谎言已走遍世界。



作者:知一

来源:今夜职场(ID:jinyezhichang)



6月13日,浙江嘉兴网友在某平台发布了一段视频,称#女子深夜回家遭黑车司机尾随敲门#。


视频显示,凌晨三点多一女子回家上楼时,一名陌生男子偷偷摸摸地跟在女生后面。


等到该女生到家后,男子出现在了女生家门口,并敲门和女生对话:


“我是刚刚送你回来的小哥哥。”


画面中,男子敲了好几声仍旧没人开门,抬头看了眼门口的摄像,便转身离开了。



据传,先上楼的女生喝醉了,男的是黑车司机。


黑车司机见女生醉酒,便尾随至女孩家中,图谋不轨。


万幸的是,女孩子比较机警,没有开门,最终没有让司机得逞。



凌晨三点,黑车司机,尾随女孩,敲门。


这几个关键词放在一起,瞬间引爆了热搜。


加上流传的两段高清监控视频,更像是“证据确凿”。


这打个车都能被明目张胆地尾随了,还敢上楼敲门了。


那如果黑车司机跟着走得快一点,岂不是可以进屋作案了?


事情愈演愈烈,人们议论纷纷:


“亏得走的快,不然没进门就被跟上了怎么办?”



“现在变态怎么这么多的。”



网友们的愤怒和恐惧不难想象,毕竟谁也不愿意出门在外遇到这种事情。


一石激起千层浪,舆论变得声势浩大后,媒体开始入场了。


这也标志着,本次事件向着不可挽回的角度进发了。


在 @沸点视频 为首的39家媒体的“努力”下,#女子深夜回家遭黑车司机尾随敲门#这一话题阅读次数直奔两亿。



更夸张的是,还有不少官方媒体也纷纷下场转发。



一时间,男子成了砧板上的鱼、菜板上的肉。


他的身份被人肉出来,挂在网上“游街示众”。


无数网友和媒体,挥舞着“正义”的大旗,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


人声鼎沸,情绪激烈。


可是,谁又在意真相呢?


就像之前无数次发生的那样,与传言大相径庭的“反转”出现了。


先是一位自称男子妹妹的人,复述了事情经过。


她说事发那天下大雨,她和哥哥出门,正巧碰上女子打车。


双方约定好费用后,男子就顺路捎女子回家。


到目的地之后,女子以“手机没电没法支付车钱”为由,让男子在原地等候,自己回家取钱。


但男子等了很久都等不到她,便上门讨要车费。


结果女生死活不开门,想把钱赖掉。



钱没要回来已经够晦气了,但他们万万想不到自己上门要钱的监控还被对方恶意剪辑,


并编造了“黑车司机尾随”这样的标题,发布在网上,颠倒黑白,造谣生事。


在全网浩大的“声讨”之下,男子现实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最终在忍无可忍之下,选择了报警。


最后,女生和提供监控视频的房东,在警方的要求下,录制了道歉视频。


6月14日晚,视频发布者在派出所门前澄清致歉,并表示:


“下雨天我们路过同一个小区,他顺路送我回家,带我回去,误会一场。”



我觉得万分可笑。


这一切真的是一句简单的“误会”可以解释的吗?


如果真的是误会的话,那全网攻击男生的时候,怎么没出来解释呢?


在整件事里充当罪魁祸首,制造、传播谣言视频的人又是谁呢?


男子只是顺路送女生回家,却因为一段掐头去尾的视频,就平白无故遭受这种无妄之灾。


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利用网友的同情心,用谎言来包装佐证,裹挟群众的道德感,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行为真是可怕。


好在男子最终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可如果不是男子报警,他是不是就永远背负着莫须有的罪名生存下去呢?


永远如过街老鼠般人人喊打呢?




其实这件事最值得一说的,是媒体关于不同话题的态度。


在案件反转后,沸点视频又硬着头皮新开了一个话题:


#称被黑车司机尾随当事女子道歉#


但真相的关注度,远不如当初造谣时的热度。


造谣的话题阅读2亿,辟谣的话题阅读竟然只有100万。



而且,这次参与澄清真相的媒体,仅仅只有5家。


为什么媒体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会有如此截然不同呢?


对于他们而言,什么样的社会新闻会吸引眼球,这些媒体很清楚。


这让我想到了日本电影《白雪公主杀人事件》中的一幕。


一个女人在郊外夜里被杀。


或许是因为死者长得很漂亮,这个案件受到了很多网友的关注。



一个电视台员工,也关注到了这个热点。


偶然间,他接到了死者同事的电话,说有独家爆料。


她怀疑凶手是死者同事, 一个其貌不扬的女孩。


左为同事,右为死者


机会难得。


电视台员工未经求证,就添油加醋写成报道,草草发了出去。


白雪公主与灰姑娘,第三者和出轨。


各种噱头博尽了眼球。



果然,吃瓜群众们纷纷被吸引过来。


网友们称赞这名作者,连电视台领导都对他另眼相待。


并且网友在人肉了“杀人凶手”的个人信息后,坚信她就是凶手。


随后,网友们将自己幻化成道德高尚的标兵,对“凶手”口诛笔伐,自以为是地行使正义之举。


而一直躲在角落里无辜的女孩,最终决定自杀。



不论是“黑车司机尾随”反转后的新闻媒体的态度,还是电影里的电视台记者。


对他们而言,事实真相不重要。


为了流量,在事实不明,证据不足时,就急吼吼地妄下论断。


他们虽然自称“媒体”,却无视新闻真实,只是依照“流量”套路撰文。


或是断章取义,或是移花接木,或是张冠李戴,或是捕风捉影……唯独缺少求真务实。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某些媒体为了蹭流量可以说是丑态百出。


最经典的莫过于“袁隆平提前病逝”。


2021年5月22日上午“袁隆平去世”的词条引爆热搜。



点进去之后,新闻是这么说的:


“根据CGTN报道,“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病医治无效,


于2021年北京时间5月22日上午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随后,甚至连官媒都下场转发。


就在大家都沉浸在难以相信却又不得不相信的悲伤中时,最先发布这条消息的CGTN删稿了。



紧跟着一家媒体发文辟谣称:


“从袁隆平秘书处证实,网传逝世是假消息。


袁隆平仍在医院,身体状态不太好。”



“被死亡”也是意想不到的。


更可怕的是,这则“死亡谣言”远不止这一家官媒参与转发。


未经求证的事情当成新闻发布,简直难以想象。



可没想到下午谣言成真了。


袁老于当天下午13:07在湖南长沙与世长辞......


很可惜,这次没有反转。



一天之内,心情就像过山车一样。


没想到,在生前最后一刻袁老还要经历这样的事情。


对于媒体这种发通稿抢热度的行为,网友们也是愤怒无比:


“造谣的必须凌迟处死!”


“所有媒体都欠袁老一个道歉...”



其实,相同的事情不断在上演。


不论是当年歌手姚贝娜离世时的轰动,还是后来李医生“死讯”被提前流出,都在无限循环同一个操作。


“为了流量丑态百出,当代媒体的麻木不仁,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比如,和袁隆平先生的情况非常相似的吴孟达。


2月27日,吴孟达因病被送入医院抢救,虽然病危但还没有到“逝世”的地步。


可那时外界相关新闻却已是“铺天盖地”。


大部分媒体为了抢所谓的“首发”,都自以为是地认为他已经回天乏术。



在这个“流量至上”的时代,不论什么行业都把热度当成了第一指标。


可他们却忘记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有些底线依然需要坚守。


- END -

作者简介:知一。本文首发于今夜职场(ID:jinyezhichang),转载请后台联系小编开白。


大家都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