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那些10%+的债基 • 公募篇

云波妄念 债券科普 2024-02-02
一般认为公募债基收益也就在3-6%这个区间,但从各大基金网站上一拉排名,总有一些收益更高,甚至高的离谱的产品。今天我们来说一说那些“近1年收益率”爆表的公募“债基”。

一、【转债&混股型】

        这种从名字上一般就比较容易识别,转债和股混基金比纯债基金的波动大的多,对股市也更为依赖,股票不好时,即使是头部名基也不免半年都回不了本;

        那么我们去掉标签为转债和股混的基金,看一看纯债板块:

        不管是长债还是短债,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基金业绩超过2位数,这些基金一般是两种情况:

二、【大额赎回型】

        大额赎回型的典型特征就是看业绩曲线时,会有明显的阶梯状,一般是一支基金中有一个占绝对体量的大客户,这个客户撤出时需要缴纳赎回费,而这些赎回费会计入基金资产,从而抬升剩余份额的净值。


纯债基金涨幅巨大的,绝大多数都是这种情况。

三、【深跌修复型】

        这种情况在债券大雷市之前是没有过的,当然现在也不多见,只是债券刚兑信仰结束后,不少传统金融机构对债市新业态还在努力的适应,“公众号风控”“砍了再说”成为了很多国资金融机构的无奈之选——尽职免责嘛,风控干嘛要替基金经理背锅呢?

        砍得掉的当然很快就打个折砍掉了,砍不掉的就只能拿在手里,当然事实证明,债市恐慌还是情绪大于实质的,有本事去抄底的资金回报率往往还不错,最近的地产债也是如此,可以想象再过一年,又能看到几只深跌修复型债基出现了。

四、【明债实股型】

        有的债基名字比较中性,分类也被分在了纯债组,业绩还不错,但实际上是配了很多股性资产的,这种从业绩一方面可以猜测,另一方面可以去看定期报告。

        可以看到,转债占比约30%,另外还有近2个点股票,所以这显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纯债基金”,但是为什么很多互联网销售平台会把这类基金分到“纯债”组呢?因为网销平台分组时并没有足够的研究团队去真正深研每一支基金的实际策略,而有些基金虽然实际策略偏股性,但是设置业绩比较基准时选的是信用债指数:

        包括风险评级也只认定为了R2,这其实也误导了不少投资人,文章最后面我说说金融产品风险评级的问题。

五、【久期&信用策略】

        平安中短债A,近1年涨幅6.71%,没有特殊情况,就是实实在在拿得到的业绩,香不香?绝对香!

        从业绩上我们可以看出,基金业绩与业绩基准波动方向一致,说明挂的是羊头,卖的也是羊肉。那么这一波好业绩是怎么来的呢?主要是红框中圈出的这一部分,今年7月央行意外全面降准,对各类债券都形成利好,而这支基金的涨幅要明显高于业绩基准,再去看管理人的中报和三季报,大体可以推断管理人应该在久期上做了一些操作,并且在信用上也做了一定实质性的下沉。这两类操作都是承担了对应的风险的,但是投资想要收益,如果不向看得见的风险要,到最后就会变成向看不见的风险要。

六、【最后说一说金融产品的风险评级】

        很多投资人投资金融产品之前喜欢问一问产品的风险评级,以为风险评级越低的产品越安全。

绝非如此

        金融产品的风险评级并非仅与投资胜率及回撤水平相关,而是还要考虑产品投资标的范围、结构复杂程度、投资人理解难度、存续期限、流动性、是否采用金融衍生品等。就说金融衍生品,很多金融衍生品的采用是为了降低产品波动,提升胜率的,但是从风险评级角度看,这是提升了产品风险水平的。因为风控团队和策略团队他不是一个团队,双方的立场也很难统一。何况风险等级还是各家机构自己定义的,信托公司定义的R3和基金公司定义的R3连维度都不一样,又怎么互相比较呢?

        当然,这绝不是说风险评级没有意义,只是说这个指标和产品会不会亏、能亏多少之间并非绝对的线性关系。


    🈴最后总结个结论吧,首先,拉业绩排名选基金不靠谱,选基金至少得看看业绩是怎么来的;其次,公募债基在条条框框的限制下,基金经理就算是神仙也很难有超神的发挥,所以两位数以上的业绩必然是混股、转债、超跌修复或者巨额赎回这几种情况,排除掉这些情况后,剩下的真 • 债基才值得去横向比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那些10%+的债基 • 公募篇

云波妄念 债券科普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