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与实践2021年第11期目录及摘要
本 期 目 录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维度阐释
作者:张 懿 于鸿君
●列宁对意识形态本质的科学阐述及其当代启示
作者:阮一帆 谢 然
●组织与政治:中国共产党“临时支部”的历史演进与多重优势
作者:徐卫华
●脱贫攻坚成效评估与接续乡村振兴研究——以武汉市蔡甸区侏儒山街为例
作者:朱哲学
●制度优势如何提升治理效能:我国政府绩效管理逻辑探析
作者:刘强强 包国宪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兼对“生产率悖论”的再检验
作者:郑琼洁 王高凤
●基于要素畅通视角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路径研究
作者:张传友
●欧盟环境刑事管辖权之实施困境及突破
作者:董邦俊 郭少杰
●个人信息的自我控制:被遗忘权的行使与限度
作者:董祥宇
●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与社会政策的发展取向
作者:张世青
●个体化的类型学及道德底蕴
作者:杨 君
●被预支的账单:“隐形贫困”青年的消费群像及发展呈现
作者:刘凯强
●文化和旅游融合指数评价体系研究——基于全国31个省(市、区)的考察
作者:陈 波 刘 宇
本 期 摘 要
张 懿 于鸿君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维度阐释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与实践结合的新成果。它回应了当代人类生命存在的现实问题,即人类中心主义与自然中心主义的两极对立、资本逻辑主导下的零和博弈,以及因人对物的依赖形成的虚幻而非真实的共同体。针对这些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分别在共同体生命、类生命、自然生命层面提出了新主张,以摆脱“国族狭隘”、破除“抽象对人的统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生命层面的践行和实现,就要确立生命至上的价值导向,推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构建,使人民由美好生活通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让“美丽中国”走向“美丽世界”。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 生命至上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者简介:张懿,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雅博士后;于鸿君,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博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阮一帆 谢 然
列宁对意识形态本质的科学阐述及其当代启示
摘要:列宁用“科学的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两个概念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并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适合俄国国情的意识形态理论体系。列宁的意识形态理论总结了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即党性、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列宁对意识形态本质的科学阐述对于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要深刻把握意识形态的党性和科学性,不断创新意识形态理论与工作方法;要坚持意识形态的斗争性,精神文化建设要牢固树立意识形态阵地意识;要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实践性,运用正确的意识形态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关键词:列宁 意识形态 科学的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者简介:阮一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谢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徐卫华
组织与政治:中国共产党“临时支部”的历史演进与多重优势
摘要:纵观百年党史,中国共产党“临时支部”这一组织形态始终在变与不变之间寻求平衡,也塑造自身。一方面,作为党的基本组织的特殊形态,其政治属性和功能一以贯之;另一方面,伴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党的战略与组织目标的更替与转换,其实践形态与历史效用也在不断演化。临时支部在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中呈现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制度设置,它以灵活设置强化组织覆盖、以身份唤醒强化组织使命、以机制嵌入强化组织调控、以结构重塑强化组织整合,在客观上有效回应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定情势下的政治与组织需求,成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实践中不可或缺而又无可替代的动态组织机制。关键词:临时支部 中国共产党 基层组织 组织建设作者简介:徐卫华,株洲行政学院管理教研部副教授。朱哲学
脱贫攻坚成效评估与接续乡村振兴研究——以武汉市蔡甸区侏儒山街为例
摘要:本项研究选取武汉市蔡甸区侏儒山街为例,通过对全街所有贫困村、贫困户2014-2020年的扶贫数据进行全面分析,评估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危房改造、保障扶贫、基础设施提升等方面的成效,比较各种帮扶措施的效果,总结成功经验,分析薄弱环节,并提出对策建议。关键词:脱贫攻坚 成效评估 乡村振兴作者简介:朱哲学,武汉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刘强强 包国宪
制度优势如何提升治理效能:我国政府绩效管理逻辑探析
摘要:如何在制度优势下促进治理效能的提升,是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一项时代命题。政府绩效管理为解答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分析视角。我国国家治理制度总体上呈现出政治系统的价值性优势、行政系统的执行性优势和社会系统的参与性优势。制度优势有机嵌入政府绩效管理能够进一步提升治理效能,这种作用的逻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价值性优势的嵌入能使政府绩效管理建立在公共价值基础之上,增加治理效能的公共性基础;执行性优势的嵌入能促使应然的绩效目标有效地转化和生产为实然的绩效产品,提高治理效能的有效性基础;参与性优势的嵌入能确保政府绩效的价值建构和形成合作协商体系,奠定治理效能的合法性基础。关键词:制度优势 治理效能 政府绩效管理 治理现代化作者简介:刘强强,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包国宪,教授,博士生导师,兰州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郑琼洁 王高凤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兼对“生产率悖论”的再检验
摘要:人工智能已成为中国制造业企业转型的重要方式。本文阐释了人工智能影响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内在机理,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利用2011-2018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并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影响的区域差异性,对生产力悖论进行了再检验。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有着正向促进作用,且结果是稳健的。就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影响的空间差异性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对东部制造业企业促进效应最为明显,其次为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效果不显著,东北地区仅表现出并不明显的“生产率悖论”。
关键词:人工智能 制造业 企业生产率 区域差异 生产率悖论
作者简介:郑琼洁,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王高凤(通讯作者),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传友
基于要素畅通视角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路径研究
摘要:要素自由流动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本文基于要素流动视角,分析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基础,从产业链、科技创新、深化改革、筑牢“三驾马车”及人才角度提出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政策举措。
关键词: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要素畅通 产业链
作者简介:张传友,中共武汉市委党校经管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董邦俊 郭少杰
欧盟环境刑事管辖权之实施困境及突破
摘要:欧盟在环境保护领域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制度,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制度体系。特别是《通过刑法保护环境的指令》的制定,为欧盟国家环境犯罪立法的基本原则、调控范围、构成要件及刑罚种类的设置提供了指南。尽管欧盟环境刑事管辖权的实施面临着执法统一、管辖协作等多方面的困难及问题,但欧盟在执法合作、侦查协作及专门化等方面不断努力,并在执行方面确定了明确的原则,这些都有助于推进环境犯罪的惩治和预防。当前有必要借鉴欧盟环境刑法保护方面的一些经验,切实保护生态环境资源,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欧盟环境刑法 《指令》 刑事管辖权
作者简介:董邦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少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董祥宇
个人信息的自我控制:被遗忘权的行使与限度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个人信息的自我控制愈发为互联网用户所关注,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信息主体被遗忘权的行使。被遗忘权作为隐私权的拓变,其行使范围正空前扩张且呈现超载之势,由此带来各种内外部困境。就其内部困境而言,可采取信息分类化措施以明确权利行使对象,构建权利主体间的利益衡平机制,以及减轻义务负担以实现权利行使效果。就其外部困境而言,须明确网络服务提供者的注意义务限度、被遗忘权行使的利益衡平限度以及网络用户容忍限度,以为便捷高效地行使被遗忘权创造稳定有序的网络法治环境。
关键词:被遗忘权 权利超载 利益衡平 行使限度
作者简介:董祥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世青
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与社会政策的发展取向
摘要: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满足人民需要、提升人民福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理论和实践证明,有助于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社会政策具有如下品格:能够确保获取福利服务的机会平等,能够促进正常有序的社会流动,能够对社会风险具有预防性,能够处理好政府、市场、个人的责任关系。中国社会政策还存在着制约人民美好生活实现的因素,表现为:有些社会政策还具有一定程度的排斥性、福利水平分化现象依然存在、社会政策还不能有效应对数字经济所产生的社会风险、社会政策主体之间责任不够明确。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更加积极的社会政策建设。一是推进社会政策的立法、修法,并践行良法善治;二是提高社会福利资金的支出规模,并优化其投入结构;三是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匹配的开放性社会政策;四是制定和实施能够激发市场与个体活力的社会政策。
关键词:人民美好生活 需要 社会政策
作者简介:张世青,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
杨 君
个体化的类型学及道德底蕴
摘要: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贝克社会理论的重要问题。他关于个体化的论述充分展示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提出的个体化的类型学是他对个体化命题做出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通过对个体化客观的生涯境况和主观认同的深入阐释和论述,不仅揭示出个体化类型学的理想模型,也展现现时代的人在体验生命价值中遇到的自由与风险的吊诡性问题。对这一具体问题的讨论有助于理解个体化这一现代社会理论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贝克晚期关于宗教与个体化的思想为解决以上困境提供了可能性。其可能的路径是用宗教建构一种道德个人主义,以实现社会整合。从个体化视角来阐释贝克的终生思想,不仅澄清了他对现代人的命运指出的路向,更在于阐释了贝克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
关键词:个体化的类型学 风险自由 道德个体主义 人性宗教 人格
作者简介:杨君,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刘凯强
被预支的账单:“隐形贫困”青年的消费群像及发展呈现
摘要:“隐形贫困”作为近期青年群体非常规集体行动诱发的一类反传统经济后果,其收支失衡本质反映出的“伪贫”悖论逐渐演变为甚嚣尘上的消费争议之一。当前我国“隐形贫困”青年的现实构成表现出,年龄区间集中于“准成人期”、社会背景趋向于“中位阶层”、发生空间聚拢于“摩登城市”三大特征。“隐贫”青年体量扩容的背后是经济发展促动消费“数—质”结构进阶、糅合型文化引致消费策略变更、智能工具进化辅助消费便捷性“落地”、多元休闲方式拉动消费部落主义兴起等归因合力助推。这就亟需立足“隐贫”现象滋生的消费表征“去我化”、消费“精英形象”越度示同化、消费理性反身禁锢化、世俗化消费失范频现等客观风险,有的放矢地帮助“隐贫”青年健康“脱贫”。
关键词:“隐形贫困”青年 消费群像 生成动因 风险制造
作者简介:刘凯强,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陈 波 刘 宇
文化和旅游融合指数评价体系研究——基于全国31个省(市、区)的考察
摘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是新时代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文围绕文化旅游体制融合效率、文化旅游市场活力、文化旅游公共服务效能和文化旅游融合支撑体系4个一级维度,尝试构建了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指数,并以31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文化和旅游融合梯队分布明显,整体潜力较大;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资源潜力、人才资源等是影响文化和旅游有效融合的重要因素;地区协同和产业协作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文化 旅游 融合 评价体系
作者简介:陈波,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宇,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硕士生。
《学习与实践》2021年第11期文章,将在本微信公众号持续更新,敬请关注!如果您想在微信订阅号消息中第一时间收到本刊的推送文章,可以将本公众号设置为“星标”,感谢支持!
《学习与实践》杂志
诚邀各位学者惠赐佳作!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