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告别“吃人”的历史后,每个人都可以“碌碌有为”

先知书店 先知书店店长荐书 2023-07-15
一百年前,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借疯人之口喊出那句振聋发聩的话:满眼中国史,竟是一部“吃人史”。他痛斥的是所谓封建仁义道德对人的戕害。
当我们再次审视中国历史,还会发现另一种“吃人”。
翻开从前的史书、历史教材,我们读到的多是“帝王将相的励志史”“国家更迭的战争史”,至于普普通通、活生生的人活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下,过什么样的生活,几乎一片空白。
如想了解古代人真实的生活和社会风貌,宋代人的《清明上河图》提供了一些市井图景。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也深入刻画了一百年前的京城市民如何生活、社会变迁何等摧残普通人。
但大多数时候,历史并不会如此书写。我们悲哀地发现,四五千年来的普通人,要么被历史“吃掉了”,要么成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分母。总之,社会生活踪迹难寻。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状况?从前的史官没有责任写;如今的历史学家也没有意识,或大多不愿意做那样的学问。
年轻的历史学者们受到的是类似这样的训诫:“只有做重大题材,才可能成为杰出(出名)的历史学家”。
而直到成都人王笛一系列专注普通人和基层社会的历史作品问世,我们才摆脱了历史窠臼的层层遮蔽,洞见到某些真实却不为人知的历史:
· 通过《袍哥》,王笛为1949年之前活跃于四川的这一民间秘密社会立传;
· 通过《茶馆》,王笛书写20世纪百年间四川茶馆风貌变迁,一改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没有公共空间的误读;
· 通过《街头文化》《跨越封闭社会的世界》等作品,王笛更致力于发现“权力怎样引导甚至挤压地方文化”等带有普遍意义的历史性大问题......
自1980年起,王笛便因站在微观视角,持续为中国社会和普通人立传被越来越多的人视为“中国微观史第一人”。而《碌碌有为:微观历史视野下的中国民众与社会》不仅是他40余年微观史研究后的大成之作,更有3大特点不得不提:
●宏观洞见+微观考量,一部“反吃人的历史”:
在《碌碌有为》中,王笛不仅宏观分析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社会、信仰、民间等诸多面相,更不同于大而化之的社会史中的“无人区”,透过“一个村庄如何建立、集市怎样展开、家住山西洪洞大槐树因何而来”等真实事件下的丰富细节,还原出一个个不能青史留名,但却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
●经济政治学+社会学+民俗学+人类学,一本融通视野的微观中国社会史:
本书虽是微观史代表作,却综合运用各学科分析范式,尤其涉足社会史中较少参照的人类学、民俗学视角。
《南方周末》曾高度评价:“这本书自有它的学术企图,可我更喜欢把它作为茶馆的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甚或日常生活史来读”。
●通俗好读更引人深思:
本书给人的最大感受,是既有无数妙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之处,又给人发人深省,心有戚戚之叹。
人们能在其中感受到古代百姓的“真实气息”,更能在“权力干涉人们的日常生活后,人们予以回应”等历史细节中,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反思如何在“被碌碌无为“的当下,展现出“碌碌有为”的尊严和答案。
为此,先知书店诚荐王笛《碌碌有为:微观历史视野下的中国民众与社会》。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收藏王笛作品集,含签名书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