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衍资本管理合伙人丁哲波:碳中和将颠覆新材料投资 |谈碳·投资人
与曾经的“滚烫”相比,双碳/新能源赛道已迎来“去泡沫”的下半场,一级市场投融资风向正悄然改变。在此背景下,36碳发起“谈碳·投资人”栏目,希望通过深度对谈,倾听来自一线投资者的声音,探索产业周期和投资周期下,新能源赛道的未知与可期。
“谈碳·投资人”第二期,36碳专访了沃衍资本管理合伙人丁哲波。随着近几年新能源、半导体、航空航天等硬科技投资“起势”,它们的上游环节——新材料投资的热度在不断提升,各大投资机构也开始纷纷布局。
在这之前,2011年成立的沃衍资本已经在新材料领域埋头耕耘了10多年,其LP也包括了巴斯夫、立邦、索尔维、旭化成、赢创、SABIC等全球材料与化工的巨头,在管项目综合退出率超过了40%。新材料投资热背后,沃衍作为长跑老将是如何把握投资脉动的?碳中和时代的到来又将如何颠覆新材料投资?
文 | 王方玉
编辑 | 苏建勋
这两年,新材料投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热了起来——投资机构纷纷入场,新材料项目频获融资,明星企业陆续上市。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去年新材料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就高达210起,达到了有记录以来的高点。
但长期以来,新材料的投资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偏冷门的领域,专注这一领域的机构,尤其是大机构,数量并不多。
2011年成立的沃衍资本在新材料领域埋头耕耘了10多年,投资了利安隆、激智科技、建龙微纳、菲沃泰、珂玛新材、升辉新材料等代表项目。
沃衍资本管理合伙人丁哲波告诉36碳,新材料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被称作一个赛道,它本质是一个产业要素的概念——半导体、新能源、航空航天等多条热门赛道的发展,背后都离不开上游材料的创新,这也是近年来新材料投资热度上升的根本原因。
之所以会长期深耕新材料,实际上沃衍资本聚焦的是中国的工业科技投资,其定位也是一家工业科技投资机构,而材料是工业制造的核心要素之一。丁哲波表示,中国是全球工业产品种类最齐全的国家,因此在材料领域存在着大量优质的投资机会。
不过,新材料这一领域过去长期被资本“忽视”自然也有其背后的原因。丁哲波提到,新材料的投资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也是难点。
第一个特点是市场虽大,但高度碎片化。
新材料是个规模达数十万亿级的大市场,但却是高度碎片化的,细分到单个细分领域的市场规模往往比较有限,较难跑出超大型企业。相对应的,投资机构的投资回报率也远不及互联网可以做到短时间里百倍、千倍的回报那么“性感”。很多全球的化工新材料巨头也都是经过长时间的有机增长结合不断的投资并购才成长成为今天的巨无霸。
第二个特点是技术开发周期长,不确定高。
一个材料从实验室被发现到商业化成功,平均都要12年到15年时间,甚至更长。而何时能够大规模商业化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很多全球知名企业的CVC在这方面也犯了不少错误。
举例来说,锂电池材料从上个世纪70 年代就已经被发现,直到90年代才由SONY在消费电子领域启动商业化落地的努力,到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借助动力电池市场的启动才真正一飞冲天——如果投资时点过早,会“面临长期的黑暗”,如果投资时点过晚,就会成为接盘侠。
而且基金是有存续期的,也有着明确的退出与交付的时间压力,因此新材料投资非常需要投资机构把握好投资的切入点和时间点,在关键技术和产品处于爆发拐点之时,果断地切入并完成投资布局。
作为有着10多年新材料领域投资经验的投资机构,沃衍资本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投资方法论,其LP也包括了巴斯夫、立邦,索尔维、旭化成、德国赢创、汉高、圣戈班、SABIC等全球化工新材料巨头,在管项目综合退出率超过了40%。
进入双碳时代,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正以绿色转型为主导,工业制造也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在工业制造的上游材料领域,碳中和也衍生出了巨大的投资机会。
沃衍资本于2022年正式签署并加入联合国责任投资原则组织(简称“UN PRI”),一直在积极关注碳中和ESG对于新材料领域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沃衍内部总结了 4 个化工新材料领域的新兴技术发展趋势,这四个关键的技术领域的突破有可能在未来颠覆掉传统的化工行业,也是沃衍在化工新材料领域的重点投资方向。据悉,沃衍近期正在募集一个专注在低碳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基金,将会100%投资在ESG领域。
耕耘10多年,沃衍资本如何从高度碎片化的新材料市场中“掘金”?碳中和时代的到来又将如何颠覆新材料的投资?
近日,沃衍资本管理合伙人丁哲波接受了36碳的专访。
以下为采访实录,经36碳整理编辑:
36碳:沃衍成立于2011年,当时为什么会把新材料作为投资重点?
丁哲波:沃衍资本差不多是从 2013 年开始就完全聚焦在工业科技领域里面。当时我们基本确定了以“投资工业科技领域的核心要素”为核心的投资策略,这个投资策略到今天都没有变化过。
工业科技领域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三个,一个是材料,一个是装备,一个是数据。我们认为这三个核心要素是支撑中国未来制造业发展和升级的关键支柱。
所以我们不认为新材料是一个市场或者赛道,新材料更多像是一个赋能型的技术,各行各业都需要用到新材料。
36碳:过去几年间,新材料领域的市场投资热度有哪些变化?
丁哲波:应该来说新材料的投资实际上是一个相对来讲比较冷门,或者说小众的领域,真正专注在这一领域或者对此有比较大的覆盖的机构,其实并不多。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材料又非常重要。如上面说的,新材料不是一个赛道的概念,它是一个要素的概念,各行各业,不管是生物医药、半导体还是新能源,这些下游应用市场的快速发展,其实背后都离不开材料的突破和创新。
反过来,几乎每一次新材料的进展又可以比较大地推动某一个领域的发展,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螺旋上升的关系。
36碳:这两年在新材料领域,沃衍主要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丁哲波: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沃衍关注的重点一直都没有太大的变化。沃衍从2013年、2014年就开始关注新材料的三个主要的下游应用市场:
一个跟能源相关的新材料,这里面包括新能源汽车、光伏、可持续发展、双碳等,只是叫法的不同,这是一类。
第二个是数字基础设施,可以简单理解为支撑整个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层的一些基础设施。这里面包括大量的把物理世界的变量转化成数字信号的传感器、芯片等,其底层的一些技术工艺都是跟材料息息相关的,比如光刻胶、刻蚀用的电子特气等等。
第三个是与以航空航天、军工产业为代表的高端制造。航空产业链里面的一些高端材料,不管是高温合金,还是轻量化的材料,里面有着大量的投资机会。
总结来说,沃衍投资的不是某个单一的材料技术,而是能够赋能终端市场发展,有着清晰应用场景的新材料技术。
36碳:新材料的投资和其他热门赛道投资相比,有哪些特殊性?
丁哲波:新材料投资有三个最主要的特征,一个就是它的研发周期非常长,从实验室被发现到商业化成功,平均都要12年到15年时间,很多时候它并没有VC喜欢的爆发性,需要投资人真正做时间的朋友。
第二个,新材料的市场验证周期当中不确定性又很高,往往技术出来了,但市场还没准备好,很多全球知名企业的CVC在这方面也交了不少学费。
第三个,新材料实际上是一个高度碎片化的大类别。哪怕就狭义的化工新材料,全球市场差不多也在将近5-6万亿美金的规模,中国要占到全球市场的 40%- 50%,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但具体到细分领域,比如说光刻胶,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目前全球光刻胶大概也就是不到 20亿美元的市场。
这就要求投资机构,第一个要有非常强的能力能够去筛选出足够大的细分领域,再去研判它的技术发展趋势,对整个价值链做价值分析并从中找出最具有投资价值的细分领域,然后从当中找到最合适的投资标的。所以新材料投资是不好做的,这个领域不是特别适合VC来投,在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专注在新材料领域投资的机构两只手就能够数过来。
36碳:从实验室被发现到商业化成功,平均都要12年到15年时间,那沃衍会选择在什么时间介入投资?
丁哲波:新材料企业的产品从科研成果到实际应用,要跨越一个“死亡之谷”。一开始它不仅没有营收,还需要不断投入,就是整个企业是亏损的,然后产品开始在客户那里验证出货,产能开始建设并慢慢地爬坡,扩大市场占有率,并获得丰厚利润。每个投资机构都希望投在拐点上,投在企业真正起量能够开始有营收和利润的关键时间点。判断这个时间点,特别考验每家机构对于赛道或者细分领域市场与技术发展趋势的认知。
新材料有两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一个是 POC (proof of concept),即概念证明,刚刚验证完概念,有产品出来,但是还没有被市场充分验证过;另一个是POV (proof of value),即客户价值证明。几乎沃衍所有的项目都会围绕这两个关键的时间点来去判断。
目前沃衍投资的项目少数是处于POC阶段的,沃衍有非常丰富的产业资源,我们可以帮助企业一起去做客户价值验证。绝大部分投的项目都是POV已经完成了,但企业需要钱去扩产能、完善工艺以及优化供应链,这时候也是非常适合投资机构进场的时间点。
36碳:您如何看待国内新材料投资或者创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和机遇?
丁哲波:我个人对中国化工新材料领域的未来发展是比较有信心,也是比较偏乐观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是全球工业产品种类最齐全的国家,有着14亿人口的巨大的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所带动的创新是不容忽视的。
在国内,很多时候新材料市场的需求本身就在那边,已经有非常明显的没有被满足的客户需求,在当中都能孕育出非常多的创新,包括成本下降也可以被视作一种非常重要的创新,因为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成本下降会打开巨大的市场潜力。
以锂电池为例,原来受限于高成本,只能用在一些消费电子等小众市场,但当成本大幅下降的话,就可以进入到动力电池,进入汽车市场;未来如果还能进一步下降的话,储能又会变成一个巨大的市场增量。
政策层面上,四年前科创板的启动,也加速了这些新材料领域的科创企业的成长,也帮助新材料领域的投资机构顺利实现退出,从而使得新材料领域的投资变得可持续。
36碳:沃衍资本加入了由联合国牵头发起的“负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 PRI)”,怎样在投资中践行ESG理念?
丁哲波:沃衍其实很早就把ESG 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投资流程过程中,我们有超过3/4 的项目是和ESG相关的。但之前更多的是在点上面的一些工作,还没有形成特别系统化的一个操作。
去年,沃衍加入了联合国下面的PRI组织,它能够提供给金融机构一个完整和完善ESG 投资框架和指导原则。沃衍根据这些原则优化了投资流程和投资决策,包括如何跟被投企业做好ESG方面的交流和互动,分享和交流一些 ESG 投资方面的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等。
36碳:双碳时代,新材料投资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
丁哲波:可持续或者说 ESG ,几乎能够把整个新材料市场重新“再发明”一遍。在ESG大背景下面,沃衍列出了4个有可能在未来颠覆掉传统化工行业的新兴技术趋势,这些技术也是沃衍在过去几年陆陆续续做投资布局的重要方向。但这些技术都是非常前瞻的,虽然说比较早期,但很有可能颠覆掉整个传统的化工材料行业。
第一个是生物合成。我们原来的很多化工材料都是用传统化工的方法去做,生物合成的本质是用生物体来合成我们衣食住行所需要的化学产品。
第二个是用电驱动的化工工艺。绝大部分传统的化工工艺是用热来驱动化学反应,不管是通过燃烧化石能源里的煤炭、天然气还是石油。如果改用电,且电来自于可再生能源,那么化工材料生产过程当中的碳足迹就会大大降低。沃衍投资的橙氧科技就是这样一家公司,橙氧通过电化学的方式生产双氧水,从而解决了传统双氧水生产过程中的高污染,高CO2排放,运输过程中的高危险性等诸多行业痛点,同时还能做到成本更低,给终端客户带来非常明确的价值。
第三个方向是微通道化学反应器。化工生产过程最重要的就是 "三传一反",三传即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一反指化学反应过程。所有化工生产背后最核心的就是这些技术。但当 "三传一反"在微尺度的时候,它的特性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热、传质、传能的效率会大大的提升。所以现在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如何能够把化学反应小型化。
目前微通道反应器正在开始被推广使用,特别在一些硝化反应里面,厂商都开始快速切入到这种基于微通道反应器的新工艺当中。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化工生产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也能够节能降碳。
第四个,也是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可能在未来颠覆掉行业的,是用AI、数字化驱动的材料研发。
我们以前是需要做实验去摸索不同的反应条件,然后用各种各样的分析仪器去测试所得出的产品的一些物理和化学特性来证实或者证伪我们的一些假设,其本质依然是“trial and error”,这种研发方式已经延续百年,但今后所有这些都可以被AI和计算机来去替代。
举个例子,化学家经常使用的一种叫做逆向合成的方法寻找目标产物的合成路线,这个方法曾经在上个世纪的90 年代拿到诺贝尔奖。但是再过20年,几乎所有的逆向合成都可以用AI来完成,而且效率比人要高得非常多。在不久的未来,借助实验室自动化设备和高通量筛选平台,从事化工新材料开发的很可能都是AI和机器人了。
将“36碳”打星
双碳大事,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