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达集团杨敏贤:可持续发展不只是做环保,以人为本同样重要|谈碳
谈碳第二十六期,在2023十如对话现场,我们专访了溢达集团副董事长杨敏贤。当可持续之风吹向传统纺织业,溢达集团已有二十余年的实践经验。从一朵优质长绒棉,到一件用植物染料制成的环保衬衫,再到向知识型创新企业转型,杨敏贤希望溢达集团证明:被冠以“污染大户”称号的传统纺织业,也能找到绿色出路。
在桂林,溢达集团打造了一个可持续发展园林「十如」,不仅承担纺织与制衣业务,还在建筑设计、能源利用、资源回收、人才培训、精益供应链等方面持续创新,并承办聚焦可持续发展的“十如对话”活动。现代工业如何迈向可持续?杨敏贤分享了来自十如的经验。
文 | 吕雅宁
编辑 | 苏建勋
从桂林市区出发向南15公里,来到一个名为九美桥的地方,我们抵达了「十如」。
如果不是地图导航提醒,大家都以为是汽车开错了地方。没有显眼的企业标识,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山水园林风格的建筑群,这里隐藏着一个可持续发展园林——溢达集团的十如。
作为一家拥有40多年历史的公司,溢达具备从棉花研究到零售的纵向一体化供应链,向多个跨国品牌供应成衣和面料,并打造了零售品牌“PYE派”及“十如仕”。
2012年,溢达集团在桂林市策划建设十如。与传统纺织园区不同,十如不仅有纺纱及制衣业务,还向创新科研、生态旅游等方向拓展。从2014年开始,溢达集团在桂林十如启动「十如对话」,为各界专家提供可持续发展议题的交流平台。
“长期以来,纺织业都被视作最大的污染行业之一。当所有人都这么说的时候,说明行业确实要反思了,我们想主动做些事。”溢达集团副董事长杨敏贤说。
走进十如,可持续生机正从细节中不断涌现:厂房外立面采用青砖和竹制材料,与远处的山峦相印成趣;建筑外墙大多采用落地玻璃以善用自然光,不仅节能降耗,也能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园内路缘石是由废弃纽扣、塑料屑和碎布制成,围栏是由建筑剩余建材制成等……
作为溢达集团的副董事长,杨敏贤负责集团的战略规划,包括十如项目的整体管理。她还担任香港纺织及成衣研发中心董事局主席,并在华润—香港理工大学纤凝碳中和联合研究院顾问委员会等多个行业委员会担任职务,推动纺织行业可持续发展。
当工业进入4.0时代,如何结合创新科技和可持续理念,让现代工业和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当可持续时尚成为行业趋势的时候,我们应着眼于何处?
近日,溢达集团副董事长杨敏贤接受了36碳的专访。
以下为采访实录,经36碳整理编辑:
36碳:十年前,可持续议题在国内并不火热,当时是基于什么契机建立十如?
杨敏贤:溢达集团关注可持续议题其实已有二十多年。我记得1995年,为了找到高品质长绒棉,我们特地去新疆考察。新疆是世界三大长绒棉产区之一,但我们看到新疆受气候变化影响,适合长绒棉生长的地区范围正不断缩小,这更让我们反思气候变化的影响,决心投资新疆,从源头培育优质长绒棉。
纺织业的水污染问题也很严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溢达就在广东佛山建厂,当年广东工业发展速度很快,但也面临污染问题。我们在广东有数万名员工,他们的健康也会受到影响,这关乎未来发展。从那时起,我们大规模投资环保技术,包括中水回用水质净化中心等。
基于一系列经验积累,我们决定打造一个完全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的园区,也就是十如。
36碳:桂林是旅游城市,政府为什么会允许建立这样一个纺织园区?
杨敏贤:纺织业是传统行业,似乎无法和可持续挂钩,桂林政府当时本想让我们到工业区建厂。但我们选了这里打造十如,并向政府承诺,绝不会排放任何工业废水,后来十如也做到了。溢达在十如引入环保洗水回用设备等科技,仅需传统洗涤方法4%的用水量,实现工业废水零排放,但产品质量和手感与使用传统洗涤方法的无异。
在十如中心位置,还有一片自然形成的蓉湖。因为桂林经常下雨,蓉湖能自我调节水位,还能以其生态系统净化水质。
因此即使是传统行业,也能通过先进管理和科技,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推动经济发展。
36碳:十多年来,您亲身体会到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溢达的可持续战略?
杨敏贤:不管是个体还是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都不断加深。经过疫情三年,大家对自身健康有了更多关注,不仅是身体层面,还包括心理层面。
中国历来有天人合一的文化价值观,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十如之名,就源自《法华经》的"十如是"哲学,包括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蕴含崇尚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也体现着溢达集团的可持续理念。
对企业来讲,员工是最核心的,因此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做好环保就行,还要有人文关怀。溢达在重视环保的同时,还很强调“Wellness”,即人的健康。现在大家都在讨论ESG,这其中也不止有环境一个维度,员工福祉也很重要。
36碳:传统纺织业往往很难留住人才,如何基于可持续理念让员工发挥出更大价值,留住员工?
杨敏贤:传统纺织业常常给人留下技术含量低、环境艰苦等印象,导致很多年轻人不愿从事这个行业。我们希望转变传统观念,革新工作流程,用自动化设备辅助传统人工,让更多劳动力摆脱重复冗杂的工作,承担起现场管理及技术相关工作,帮助员工快速成长为高度智能化生产线的技术专家。
在十如有一个叫“Mangineer”的岗位,即现场管理工程师,是Manager(经理)和Engineer(工程师)的结合。这个岗位打破了传统技术操作工和办公室管理人员的角色边界,工作更有挑战性和吸引力,需要兼备专业技术和人际交往等综合能力,还能提高员工收入和工作自由度,我认为这是未来制造业的全新模式。
36碳:除了工作职责变化,十如如何打造一个舒适、高效的工作环境?
杨敏贤:十如提出Office 2.0和Dining 2.0的理念,在员工办公环境和膳食管理方面都有革新。比如,十如制衣车间里办公区和生产线位于同一空间,以消除二者沟通隔膜,生产中遇到的问题能被及时解决。我们还给车间安装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员工在忙碌工作的间隙,抬头就能欣赏到窗外的桂林山水,感受到时间变化,而不是在一个封闭空间中枯燥劳作。
在员工膳食方面,我们会请专业营养师定期根据当地食材,设计营养均衡的菜单;还面向员工推出订餐应用程序,员工每天完成订餐后,后厨可以更精准地准备餐食配比,以减少餐食浪费和厨余。
十如的建筑大多采用玻璃幕墙,以善用自然采光
36碳:如何让员工感知到这些可持续价值,并主动践行?
杨敏贤:不仅是推行Office 2.0和Dining 2.0理念,很多可持续价值的传递也体现在细节中。
十如的很多路缘石源于生产过程中的边角料,如废弃纽扣、塑料屑和碎布等。在十如的创新中心,部分背景墙由木材制成,这些材料实际上来源于购买自动化设备的外包装箱。十如员工在日常工作环境中,就能感受到资源回收带来的改变。
十如员工的工作服也是由旧工作服回收制成,我们鼓励每位员工都参与其中:在家提前清洗好旧工作服,摘除纽扣等部件后,再经过回收处理制成新工作服,帮助员工形成资源共享、循环再用的共识。
十如创新中心,部分背景墙由废木板制成
36碳:可持续时尚议题是今年十如对话的重心之一,您认为目前中国的可持续时尚处于什么阶段?
杨敏贤:技术发展到今天,我认为在可持续时尚议题中,整个供应链的技术逻辑已非常清晰。关键在于如何让更多品牌客户、消费者主动接受可持续时尚理念,而不是用强制手段干预,因此可持续教育也很重要。
另外,我认为各项标准也要建立健全,品牌想采用可持续这一概念,需要用更多时间做消费者引导,让消费市场逐步形成统一认知。
36碳:对于纺织技术的可持续转型,溢达有哪些创新实践?成效如何?
杨敏贤:很多技术不是现在才提出,溢达是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以天然染色工艺为例,由植物、黏土甚至昆虫制成的天然染料不但用水量较少,还有可生物降解等优点。其实天然染料在中国已经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很多少数民族到今天还在用这种工艺做衣服。但现代有些人不接受天然染色衣物会有一点脱色,很多品牌就用化学染料替代。溢达集团希望用创新技术,把传统工艺以更好的方式带回来,让更多人接受。
2018年起,溢达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开展传统染料植物产业化研究,如今十如已建起中国第一个天然染料植物专类园和天然染色研发中心。我们的天然染料在色牢度和耐水洗、干洗和光照等方面均已达到工业标准,正在推进商业化进程。
十如的天然染色工艺
36碳:我观察到可持续产品往往有更高价格,您如何看待“绿色溢价”现象?
杨敏贤:我不认为可持续和成本上升有必然联系,关键在于能否用创新技术提高效率。比如溢达的非水介质染色技术,是用有机溶剂来代替水作染色介质,避免用大量水进行染色及清洗多余染料的工序,这能省去不少处理废水的程序。而且非水染色的染料成本还有很大下降空间,如果未来行业都采用这种方式,成本还会不断下降。
溢达希望能给大家多一个选择,也许我们无法保证最低价,但可以保证是最优价,且整个供应链都是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
36碳:为什么消费品总被扣上“洗绿”的帽子?您认为可持续时尚如何避免洗绿?
杨敏贤:这和企业出发点有关,如果仅是为了满足ESG的KPI要求,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经营理念的话,这件事依旧不会长久。
关于企业透明度,我有不同看法。在可持续转型中,很多企业都处于一个摸索阶段,对于哪些数据有价值,企业心里还没底。所以一方面是标准需要不断加强,另一方面也需要给企业多一点时间去探索。但从目前的讨论热度看,至少企业都有一个好的出发点,至于表现如何,要根据具体实践再做具体分析。
在溢达集团内部,每年都有可持续发展工作报告,有些事只有实践后才知道方向是否正确,所以要定期做复盘,及时调整工作方向。
36碳:您认为纺织行业的可持续转型中,还有哪些重要因素?
杨敏贤:跨界合作很重要,我们认为创新技术不能闭门造车,不同合作伙伴都有不同想法,大家要一起碰撞交流。溢达的废水处理技术,就是和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研发的;天然染工艺是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合作推动产业化的。
在传统认知中,纺织业的业内合作方只有纺织学院,但其实现在已经远超这个范畴,溢达已经和环保科技、人文艺术等领域都有跨界合作,未来也会不断突破边界。
将“36碳”打星
双碳大事,不容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