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庆 | 杂字研究
来源:《新世纪图书馆》2012年第9期,感谢作者授权发布!
杂字研究
李国庆
何为“杂字”?顾名思义,杂字就是把各类有一定关联的字词汇集在一起而编成的书,它是自古以来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教人识字和普及文化知识的蒙学读物。杂字具有通俗性、实用性和地方性等特点。从杂字所载主要是字词来看,它是字书,应该列入经部小学类;而从杂字正文进行分类组织来看,它是类书,应该列入子部类书类。自古以来人们很少关注这种蒙学读物,甚或不知杂字为何物。究其原因,主要是杂字属于民间蒙学读物,没有升到正统地位,不被读书人所认可。如专门搞普及教育的清季学人张之洞在其“为告语生童而设”的《书目答问》一书中,在称赞《仪礼韵言》时就曾说过这样的话:此书“岂不胜于读《村书杂字》《百家姓》万万耶!”
杂字研究专家李丽中、高维国先生认为:“由于历代统治者对杂字的偏见和鄙视,给今天的杂字搜集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已往的杂字书编写者多不著姓名和撰写年代,官方编辑出版的书志、书目上又绝少收录,以至许多珍贵的杂字读本在长期流传中散失,有的虽找到残本但无法对证。杂字搜集工作进展缓慢直接影响了对杂字这一文化现象的研究。”[1]就笔者历年访求杂字的实践获知,上述观点是正确的。笔者近年留意对传世杂字的访求和研究工作,曾经眼见到的明清民国及解放以后编印的各类杂字共计161种。早期的杂字现在只能看到少数几种辑本,宋元版杂字现在已经没有了踪迹,明版杂字已成凤毛麟角,清代和民国版杂字已不多见,解放以后尚续余音,最后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
历代传统的私人藏书家,认为这类读物不登大雅之堂,所以,在历代私家藏书目录中几乎没有著录;作为公藏的图书馆对这类读物一般不去特意购藏,偶有零星几种收藏,也属于不经意间随其他四部典籍一并流入书库的;在一般书店的售书目录中甚至找不到有关它的题名。这些随时都有可能佚亡的蒙学读物,确实在我国历代民间教育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这是一宗急需关注和利用的重要文献,它记载着曾经使用过的(有些现在仍在使用)字词、俗语、俚语和警句,真实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态度。杂字读物在语言学、文字学、教育学、民俗学、社会学和文献学等领域都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
本文拟以笔者掌握的161种杂字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杂字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剖析和揭示这种不被世人注意的、具有民间特性的蒙学读物,旨在引起和提高人们对这种普及性读物的注意和认识,从而达到保护、弘扬和利用之目的。
1 杂字的起源发展
杂字起源很早。依据文献记载,早在汉魏时,就出现了以杂字题名的书,如汉郭显卿的《杂字指》,魏张揖的《杂字》,周成的《杂字解诂》等,今均有辑本。《隋书·经籍志》还著录了邹里的《要用杂字》、李少通的《杂字要》等。敦煌遗书中有《诸杂字》(见《敦煌杂录》下辑)等。可见杂字书早在隋唐以前就已经开始流行。《宋史》列传二四四有这样的记载:“元昊自制蕃书,命野利仁荣演绎之,成十二卷,字形体方整,类八分,而画颇重复。教国人纪事用蕃书,而译《孝经》《尔雅》《四言杂字》为蕃语。”西夏创造了文字之后,首先翻译《四言杂字》,与《孝经》《尔雅》并列,可见这本杂字书在当时的重要性。南宋诗人陆游作七言绝句《秋日郊居》曰:“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诗下双行注文:“农家十月乃遣子入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可见当时《杂字》与《百家姓》之类的蒙学读物并行于世。随着雕版印刷业的兴盛,宋元明清时期这种杂字读物在民间得以广泛流传。因宋元时期去今久远,加上兵燹水火等自然和人为原因,那个时期编印的杂字可能没有一种流传下来。今天能够见到的最早的杂字是明清时期的作品。民国时期接续余韵,流传较广,传本不少,现在偶尔还能从古旧书店或私人家中遇到。甚至在解放区的早期文献中还能看到它的踪影。解放初期,为了扫盲和普及文化知识,在全国范围内又兴起一股编印杂字热潮,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杂字才宣告退出历史舞台。从起源和流传的整体情况看,杂字应该是我国古代产生时间最早、流传最广的一种民间蒙学读物。
西夏文《三才杂字》
明代编印的杂字,世传极少,笔者仅见五种。其中,明代刻本4种,清代刻本1种。具体为:《新锲鳌头备用杂字元龟》,明万历二十二年刻本;《五刻徽郡释义经书士民便用通考杂字》,明崇祯刻本,存二卷;《新刻增校切用正音乡谈杂字大全》,明末刻本[2];《增补类编音释四民切用便读杂字》,明余一夔编,明书林詹钟瑞刻本;《新镌才子杂字》,明吴国伦编,清张补山增释,清光绪四年中兴堂刻本。
有清一代三百余年,期间编印的杂字,应该不在少数。笔者经眼者约有近百种。其中颇有精品。例如:清蒲松龄编《日用俗字》,今有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蒲松龄集本;清丁公恕撰《杂字类考》,清乾隆五十二年经元堂刻本;清恒保和编《杂字述要》,清同治四年富文堂刻本。其中《杂字类考》和《杂字述要》,均为大开本,书品完整,刊刻精工,用语精到,是质量较高杂字作品的代表作。清代前后期编印杂字多有传世,如清康熙间仇村黄惟贤刻本《新刻增订释义经书便用通考杂字》、清乾隆十年三益堂刻本《湘乡杂字》、清道光六年通州抡秀堂刻本《新刊较正方言应用杂字》、清同治二年聚原堂刻本《必须杂字》、清光绪九年泊镇善成堂刻本《精选杂字》、清宣统元年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新镌智灯杂字》等,其中,清雍正、嘉庆、咸丰三朝刊印的杂字,笔者没有见到。
民国时期编印的杂字,因时间去今较近,加之大多数杂字采用西方机器石印和铅印技术印刷,所以传本明显多于清代。如:民国元年巴川成文堂刻本《四言杂字》,民国五年上海铸记书局石印本《绘图订正四言杂字》、京都宝文堂刻本《五言庄农必读》,民国九年天津增文书局刻本《天津地理买卖杂字》,民国二十四年上海醒民书局石印本《新刻训蒙五言杂字》,民国二十七吴桥复兴书局石印本《四言杂字》、上海锦文书局铅印本《新刻校正通用六言杂字》,民国二十八年天津义华书帖庄石印本《士农工商买卖杂字》、北京老二酉堂排印本《必须五言杂字》,民国三十年抄本《四言杂字》,民国三十四年石印本《必须杂字》,民国年间山东长山文义堂刻本《新编改良日用杂字》、浙绍奎照楼石印本《新辑绘图洋务日用杂字》、王曙光抄本《乡音杂字》、北京文成堂石印本《绘图三言杂字》、北平泰山堂石印本《新集训蒙必读七言杂字》,以及伪满洲国康德七年义诚印刷所石印本《绘图庄农杂字》。
解放初期,为了扫除文盲和普及文化知识的需要,文教工作者,在前代杂字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工农业生产实际需要,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新版杂字,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每一种杂字的印数多在十万册上下,其在扫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上世纪五十年代编印的杂字,主要有:《新编绘图庄农杂字》《农民应用杂字》《农民杂字》《口语杂字》《农村日用杂字》《绘图老百姓日用杂字》。上世纪六十年代编印的杂字,主要有:《农民杂字四字经》《新编农村实用杂字》《新编四言杂字》《农村杂字》《农村常用杂字》《农村杂字》。上世纪七十年代,因文革原因,杂字编印,处于停滞状态。笔者没有见到一种,或许就是这个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编印的杂字,主要有:《农村四言杂字》《农村常用杂字》《农村实用杂字》《农村实用杂字》《新编绘图庄农杂字》《农村杂字》。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开始,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各项事业得到突飞猛进发展。教育体制改革,获得成功。尤其是恢复高考制度以后,杂字这种普及读物,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取而代之的是与高考有关的教辅读物。在这种背景下,历代流传下来的这种杂字读物,正式宣告退出历史舞台。
2 杂字的版式结构
杂字的版式结构与一般四部古籍总体一样,由版框、界栏、书口、鱼尾等构成。由于杂字多由书肆刊印,为了节省成本,又要多加内容,以便售卖,往往在版式设计、开本大小、用纸及杂字题名等方面刻意做些功夫。版式一般设计成上下双栏。上栏一般刊印知识性资料,如百家姓氏、尺牍行文及插图等;下栏刊印杂字正文。石印本的版式,往往是上图下文形式。
《绘图五言杂字》
下面列举一个杂字的标准版式例子:
《杂字述要》,清恒保和编,清同治四年富文堂刻本。线装39叶。卷首载《目录》,分“天文、地理、人品”等16类。首句:“四言杂字,首叙天文。烟霞日月,雷电风云”,末句:“硇砂砒石,用需酌量”。封面镌“同治四年仲夏新刊 杂字述要富文堂珍藏”。卷端题“恒保和先生著”。上下双栏。上栏为“音释”,下栏为正文。“音释”是对正文难读难认字进行标音和注释。末有“总跋”,云:“是书急就,语俗难工。上遵字典,下顺时风。四言组织,百事贯通。果能翻阅,应用无穷”。此书版式结构设计标准:封面题字为三段式,卷首有目录,卷端有题名(包括书名和编者题名),上下两节版,后有跋文(四言)、卷末有题名。开本稍大,品相完好,刊刻精工。这是一部质量较高的杂字作品。
杂字书籍具有显著特征:书名一般题写“杂字”,多存在同书异名和同名异书情况,编者一般不题写姓名,正文分类,开本小而薄。
2.1 书名题写“杂字”情况
书名题写“杂字”,自古皆然,如:清曲文炳撰《新编四言杂字》。但也有少数例外,书名不题“杂字”,而实际是“杂字”者,如:《音注四言商农秘书》《新编冬烘读本》《且顾眼前》。
2.2 杂字的同书异名情况
杂字的同书异名,指相同一部杂字而有多个不一样的书名,这是杂字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一般一书有二个或三个题名,个别的有多达十个左右的,例如:清乾隆味经堂刻本《通考杂字》二卷,此书的书名有多种题法:上卷卷端题《金陵味经堂新刻增订释义经书便用通考杂字》,上卷卷末题《通考全书》;下卷卷端题《味经堂增订释义经书便用通考杂字》,下卷卷末无题名;外卷卷端题《味经堂重订增订释义经书四民便用杂字通考全书》,外卷卷末题《增补杂字世事通考全书》;目录后题《味经堂新刻分类元龙便用世事通考全书》;上书口题《增补通考全书》;书签题《集义堂新增元龙通考杂字》;封面题《新增万宝元龙杂字》。
2.3 杂字的同名异书情况
杂字的同名异书,指书名相同但不是一部书,这也是杂字十分常见的一种现象。例如:《四言杂字》《六言杂字》《农庄杂字》《日用杂字》《使用杂字》《群珠杂字》及《万全杂字》等,均属此例。上举这些杂字的题名,是人们比较喜欢使用的,随手题写,没有考虑避重问题,以致同名,但内容完全不一样。所以,遇到这些题名的杂字,首先要看看内容句式,考虑是否存在同名异书问题。
2.4 编者一般不题写姓名情况
杂字的编者,一般不题写自己的姓名。究其原因,大致有二:杂字属于民间普及读物,由乡村秀才和市井文人以急就章形式编写而成,用以施教,没有传世打算,故不署名,此其一;杂字不属于四部典籍,不入著作之林,名家学人,偶尔即兴,创作杂字,也不愿署名,以免被人讥讽,此其二。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但是,也有特殊情况,就是有一些杂字,题写著者姓名。例如:《新镌才子杂字》卷端题“吴国伦编、张补山增释”;《新刻增订释义经书便用通考杂字》卷端题“徐三省辑,黄惟贤增订”;《日用俗字》卷端题“蒲松龄编”。这些均是名人编写杂字的例子,只是数量太少而已。
2.5 杂字正文的分类情况
杂字正文的字词、词组和文句,一般按类编排,这是杂字体例的一个特点。杂字的分类,以及类目设置数量,并不一致,大多根据内容情况来定,并不严谨,也没有规律可寻。例如:上海教育出版社编印的《农村常用杂字》,全书分“农业生产”“生活”及“单位名称”等10类。每类之下,列字、词和词组。金铁宽编的《农村杂字》,全书分“农具”“计量”及“口头常说的词”等40类。清徐三省编辑《通考杂字》为三层版:下层为正文,上层为知识性附录,顶层为注释性文字。上卷下层分“天文”“地理”及“妇道”21类;上卷上层分“历代帝王总记”“天下省属衙门”及“礼部题定帽顶”等4类;下卷下层分“释道”“木料”及“治骨鲠神符”等49类;下卷上层分“千家诗酒令”“书柬活套”及“京省水陆路程”等4类;外卷下层分“算法”“课占”及“文约”等5类;外卷上层分“上戴天下土产”“历代仙术”及“明初功臣”等6类。
2.6 杂字的开本情况
杂字读本,一般由书坊刊印。书坊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将杂字刻印成小开本,以节约木板和印纸,这也是坊刻本的版本特色之一。这与其他坊刻本的通俗读物是一样的。
3 杂字的行文句式
经过长期发展演变,杂字由原来的单一胪列字词,逐渐演变成由数个字词相连成句、可以诵读的、能够表达思想的一种民间读物。
早期的杂字均属于字词单列,间或释义;后来发展成字词相连成句的形式。三言或多言杂字应该是在字词单列式杂字的基础上,为了便于诵读,易于识字,经过不断演变而逐渐形成的。我们依据早期的辑本和后来的传本便可以了解这种情况。魏张揖的《杂字》仅辑得七条,周成的《杂字解诂》仅辑得十四条。检阅可知,这些书的内容都是解释字词的音义,如张书第一条:“诂者古今之异语也。”周书第一条:“啸,吹声也。”据《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3]著录知,在敦煌遗书中,有不下十种杂字。其中S.5513,题《杂字》:“窄纸幅,残卷,大抵以偏旁相同者相隶属”;S.5690,题《杂字》:“共三行,约十七字,比较冷僻”;S.5712,题《杂字》:“仅九行,不满百字兼有注音,如羼注以善,暨注以既”。这是早期杂字的特点。从文献记载和流传情况判断,大概隋唐以前的杂字可以归入这类,即单一胪列字词或解释字词的音义。自宋代以后,杂字书的内容丰富起来,形式也趋多样化,除单一胪列字词或解释字词的音义外,还把常用的字词进行组合相连,逐渐演变成了这种既有一定句式、又有一定内容的可读性读物。
笔者经眼的传世杂字,其行文句式多有不同,经过统计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句式:
3.1 字词式杂字
这类杂字一般按类收录相关字词。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单列字词,字词后面没有注释;二是既列字词,又在字词的后面添加注释。字词式杂字的作用类似我们现在使用的字(词)典。例如:《绘图日用杂字》,首三词“生瓜、茄子、落苏”,末三词“夯槌、砟刀、六尺杆”。《益幼杂字》,首三词“籼(籼xian)米、晚米、穤(糯 nuo)米”;末三词“陕西、云南、河南”。
3.2 字数整齐句式杂字
杂字正文每句字数相等整齐,故名。依照每句之字数可分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字。例如:《日用杂字书》,首句:“坊都甲,村庄营,堂阁寺,楼院庭”;末句:“学子账,书诸绅,莫草写,要誊真”。此为三言杂字。
3.3 特殊句式杂字
特殊句式,指一句中由几个句式组成,有别于以上所举的一般句式,故名。这类杂字句式不常使用,属于比较特殊的一个类型。传本极少,多为一线单传的孤本。具体可分为:四三言交替句式,四言与三言前后句式,五言与四言前后句式,三三四言句式,三三七言句式,三三七言和七三三言混合句式,五言与七言前后句式,六七言交替句式,词句对应句式,四言、词句及六言前后句式,七言、三三七言前后句式,七言、六言及字词前后句式,诗词句式,等等。如《十字四言杂字》首句:“宇宙间,明亮亮,天地三光。磨骲子,想的是,上下四方”;末句:“这几句,村粗话,山人谚语。谁看的,还嫌少,贤者再添”。因杂字正文,用三字、三字、四字句式来表示,故可称三三四言句式杂字。
3.4 异文合璧杂字
由少数民族文字和汉字合编而成的杂字,故名。汉字与民族文字一一对应,相当于汉字与民族文字的字典。传本极少,仅见4种。包括:《新刻校正买卖蒙古同文杂字》《蒙古杂字》《高昌馆杂字》及《回回馆杂字》。
4 杂字的主要功用
杂字的主要功用是用来教人识字和普及文化知识。杂字的编写者,大多是那些家塾先生。这些家塾先生,或为乡村秀才,或为市井文人,他们把人们日常使用的字词进行分类归纳,然后相连成句,编写杂字读本,用来教人。这类杂字受到欢迎的原因是从中可以学到日常用字和基本文化知识,又省时省力,不受约束,便于熟记。
广泛流行的南朝梁代周兴嗣编的《千字文》、相传为北宋时佚名编的《百家姓》和相传为南宋王应麟编的《三字经》,实际上也是具有一定句式、又有一定内容的启蒙读物。《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是三字一句;《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和《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均是四字一句。仅从这方面进行比较,其与杂字没有太大区别。笔者认为,“三、百、千”所具有的优点的地方,也正是其不足之处:《三字经》旨在宣扬儒家伦理道德,重在说教;《百家姓》集中百家姓氏,收录常见的408个单姓和30个复姓,加在一起也仅有430多个字;《千字文》的内容有关于自然、社会、历史、教育等各方面的知识,也只是以教人认识一千个汉字为目的。内容比较单一,字数偏少,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实际需要。
杂字这种读物,通俗易懂,形式多样,种类众多,内容丰富。不受场所限制,在炕头、地头、门口席地而坐,便可学习,便于教授。这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这是人们颇感兴趣的一种普及读物。故此,杂字极大地弥补了“三、百、千”自身存在的不足。这或许就是杂字在民间长期、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
教人识字,是杂字的功用之一。那么,教哪些人呢?主要是儿童,应该还包括部分青少年和成年人。这些人群的数量,应该是庞大的,也是法统计的。我们从杂字的题名,就可以看出来,其阅读对象是哪类人群。如:《新增幼学杂字》及《童蒙杂字》,是以儿童为对象编写的杂字,《农民杂字》是为农民编的杂字,《绘图老百姓日用杂字》是给一般老百姓编的杂字。《绘图买卖杂字》是以商人为对象编的杂字,《新镌才子杂字》是以读书人为对象编的杂字。
《新刊音释校正便用庄农杂字》一卷
普及文化知识,是杂字的功用之二。如普及天文知识的《时令杂字》、普及地理知识的《湘乡杂字》、普及农业知识的《农村杂字》、普及语言知识的《俗语杂字》、普及创业知识的《创业杂字》。
《创业杂字》
笔者认为,弥补四部典籍之不足,是杂字的又一个功用。以徐三省编辑的《通考杂字》为例。该书卷首序言云:“一物不知,儒者所耻。彼夫海志山经稗官野乘,荒忽奇怪,可喜可愕,为耳目所不经见,虽博物者,犹难言之,然犹曰六合之外,存而不论也。至若巷议街谈,谶微琐屑,为童蒙所必晓,日用所必须者,乃一旦举以相咨,而茫无以应,则樵夫牧竖皆得傲其所长。是麟篆百函,反不及兔园一册,而三家村之学,究反胜于万卷书之宿儒也。吾尝观《世事通考》一编,上自天文地理,下至草木虫鱼星卜医药,无所不备。携之箧笥,亦足为游艺者之资焉。顾其中犹有缺略者,则缙绅之品秩未全,而冠带之朝仪未载也夫。”麟篆百函,指的是四部典籍;而兔园一册,则指的就是杂字。
由于杂字是给不同人群编的,各有其阅读对象,普及一般基础知识,人们经过学习,获得收获。由此来看,这些杂字显得特别实用,所以受到了下层百姓普遍的欢迎。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谈到杂字的功用,他说:由于杂字具有通俗、实用和地方色彩等特点,“杂字书居然能跟几乎是官定的‘三、百、千’相抗衡,在不被读书人认可的情况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在实际上,也确是靠了这一路土教材,才真正解决了中下层社会人家的子弟只用短时间学会识字,以应付日用需要的问题。任何一种编得好些的杂字书,大致都能用一次(顶多两次)冬学的时间学完;学会那些字,记记帐,写写信,看看通俗小说和唱本,的确可以对付对付了。”[4]来新夏教授对杂字这种蒙学读物曾提出自己的认识,他说:“与正规教育之路并行的幼(蒙)学教育,还有一条业余教育之路。它的读者不限年龄,不拘身份,男女老幼都可以选择这条识字途径。这种所谓幼学教育不是从年龄立意,而是指扫盲性质的启蒙教育。这是一条非正规的业余教育之路。它的主要读物就是因地制宜、因事制宜,以不同句式编排的各种‘杂字’。”
5 杂字的主要内容
杂字的内容十分丰富,若从内容所涉及的学科范围来分,主要包括综合性杂字和专题性杂字两大部分。一书内容涉及四部,设置多个门类,这就是所谓的综合性杂字;一书内容只包含一个学科,虽设置多个类目,但不出本学科范围,这就是所谓的专题性杂字。
无论是综合性杂字,抑或专题性杂字,在依据内容进行分类时,其类目的设置,多寡不一,没有统一的标准。往往是根据本书所收内容多少,涉及范围大小,进行分类。
综合性杂字是传世杂字的主要部分。内容多而杂,几乎涵盖了主要学科,是其特点。例如:《杂字类考》二卷,清丁公恕撰,清乾隆五十二年经元堂刻本。此书上卷分“天类、地类、帝王”等46个类,上卷分“族戚、师弟、朋友”等39个类,二卷合计多达85类。
专题性杂字是传世杂字的次要部分。内容少而精,内容只涉及一个门类,是其特点。例如:《买卖杂字》,首二句“买卖之家,帐目要清”,末二句“稻草口穰,谷粮麦秸”。这是为商人编的杂字。全书内容,围绕经商来说。《口语杂字》,首句:“叭、扒、笆斗、疤瘌”,末句:“迂摸、哕、熨、甬路”。原书内容提要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遇见一些口语中常说,而一时不容易写出的字。如小孩的尿布,口语中说“口子”,角落说“旮旯”。这些字,常常不容易写出,因而阻碍了我们的写话学习。这本书专门收集了这一类的字,各字都按音序排列起来,并加上注音、注解和用法举例,既容易查找,也容易看懂。可作为学校教师和自学青年的学习工具用书。”这是以口语为题材而编的杂字,全书内容,围绕口语来说。
杂字的内容十分丰富,还体现在其字词文句当中所表达出的思想性方面。杂字内容,多秉承儒家传统,宣扬正统的儒家思想,提倡以仁为中心的礼、义、忠、恕、孝、悌、中庸等道德观念。重视伦理教育,倡导遵纪守法,弃恶扬善,勤俭持家,家庭和睦等健康观念。在社会意义方面,杂字具备了十分积极的一面。从这一点看,杂字还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是一般百姓对杂字喜闻乐读的一个原因。
6 杂字的传世版本
杂字的版本与一般古籍的版本基本相同,大致可以按照版本类型划分,包括稿本、抄本、刻本及石印本等;还可以按照版本时代划分,包括明本、清本及民国本等;另可以按照版本地区划分,包括北京本、上海本及天津本等。
由于杂字是民间普及读物,具有自生自灭的特性,所以,传世不多。据笔者掌握的161种杂字统计,一种杂字有多个版本的,共有29种,占161种总数的18%;一种杂字只有一个版本的,共计132种,占161种总数的82%。根据这个统计,可以认为,传世的杂字,绝大多是一线单传的孤本秘籍。
稿本杂字十分稀见,笔者仅见1种,就是《俗语杂字》,姚元之编,稿本。
在杂字传本中,抄本占一定比例。一般情况是抄本只传抄一部,所以传世抄本,多为孤本。笔者见到的抄本如:清光绪二十四年抄本《日用杂字书》、民国抄本《杂字辨真》、清光绪二十三年抄本《且顾眼前》、无年月抄本《便用杂字》、民国八年(1919)抄本《总魁杂字》、清同治十三年抄本《五言杂字》,等等,都是孤本。
刻本杂字与抄本杂字一样,占有一定比例。明代刻本是传世杂字中年代最早的,同时也是传世最少的一类,笔者仅见四种。清代和民国刻本稍显多了一些。
用西方石印和铅印技术印制杂字,因速度快、质量高、价格廉,传世数量明显多于前朝,受到百姓欢迎。如:民国间彰德聚元堂石印本《必须杂字》、民国浙绍奎照楼石印本《新辑绘图洋务日用杂字》、民国五年上海铸记书局石印本《绘图订正四言杂字》、伪满州国康德三年辽宁安东诚文信书局石印本《绘图改良四言杂字》,以及无年月太岳新华书店铅印本《老百姓日用杂字》、民国二十八年天津诚文信德记书局铅印本《三言杂字》等。
丛书本均为解放后印本。如:1965年上海教育出版社铅印工农通俗文库本《农村常用杂字》、1982年浙江人民出版社铅印农村学文化小丛书本《农村常用杂字》、1989年岳麓书社铅印传统蒙学丛书本《捷径杂字》、1981年四川人民出版社铅印农村学文化读物本《农村四言杂字》、1985年黑龙江教育出版社铅印传统蒙学丛书本《农村杂字》、196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铅印工农通俗文库本《农民杂字四字经》。
一种杂字的版本多与少,反映出这种杂字在世上的流传情况。据笔者掌握的情况看,有一种《四言杂字》,传世的版本最多,达到16个版本。这种《四言杂字》的首二句是“天地三光,上下四方”,末二句是“山人谚语,贤者再添”,尽管16个版本中有个别的版本末句稍有不同,但是都属于这个版本系统,其中,北京的泰山堂一家,共有四个版本,用雕版刻了二次,用铅排和石印各印行了二次,说明当时这种杂字受到读者欢迎。
7 杂字的研究价值
杂字在语言学、文字学、教育学和文献学等领域均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7.1 杂字在语言学领域的研究价值
杂字用字词组成文句,除通常使用的一般语言外,有的还刻意收集难读难写的字。尤其是刻意收集的地方俗语,这在语言学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例如:《五刻徽郡释义经书士民便用通考杂字》,明崇祯刻本。正文分类就有“俗语类”,保存了明代安徽地方俗语资料。《新刻增校切用正音乡谈杂字大全》,明末刻本。书名用“正音”和“乡谈”二个词。其中,乡谈指地方俗语,正音指标准用语。如:乡谈与正音的对应词:天光——天亮、天暗——天黑、寒天——冷天。这是研究标准用语与地方俗语的文献。
7.2 杂字在文字学领域的研究价值
杂字是教人识字的蒙学读物,其主要功用是教人识字,围绕字的形音义开讲。从这一点看,杂字实际上与字典词典相类,是文字学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字源宝库。例如:《口语杂字》,张雪庵编,1956年山东人民出版社铅印本。全书收录了不易写出的字,按照拼音顺序排列。音下列字、词。首句:“叭、扒、笆斗、疤瘌”,末句:“迂摸、哕、熨、甬路”。原书载有内容提要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遇见一些口语中常说,而一时不容易写出的字。如小孩的尿布,口语中说‘口子’,角落说‘旮旯’。这些字,常常不容易写出,因而阻碍了我们的写话学习。这本书专门收集了这一类的字,各字都按音序排列起来,并加上注音、注解和用法举例,既容易查找,也容易看懂。可作为学校教师和自学青年的学习工具用书。”
7.3 杂字在教育学领域的研究价值
杂字是一宗民间教育文献。无论是教人识字,抑或普及文化知识,每一部杂字,都具有教科书性质。杂字主要在民间流传,与官方主持倡导的正统教育读本“三、百、千”,千百年来,一直并行于世,其在扫盲和业余教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功不可没。杂字一般在正文的字里行间中,言及编纂旨意,据此推知,其编杂字,是以教育人为目的的。例如:《杜塾九订方言插注杂字》书后有题识:“试听古谚,一字千金。富唯润屋,德可荣身。虽未至善,渐渍从新。权为小补,辍矣而终”。
7.4 杂字在文献学领域的研究价值
杂字只占传世古籍的很小一部分,几乎到了忽略不计的程度。由于杂字是在民间流传的一种蒙学读物,具有自生自灭的自然属性,故此,其或生或佚,已属正常情况。传本在彼时著录,而在此时已经亡佚,是一种现实存在。依据彼时的著录,考察此时存佚情况,对我们了解、研究杂字颇有助益。据以考察杂字存佚情况的前人著录成果,我们知道有如下两种:一是张志公先生的《传统语文教育初探》,二是来新夏先生主编的《杂字》。笔者认为,正是杂字具有的这种自然属性,对其进行了解和研究,保护和利用,显得尤为必要。这是处于消亡地步的、亟须进行抢救的、具有特殊价值的一宗专题文献。
参考文献
1 来新夏.中华幼学文库·杂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2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中文善本汇刊[G].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敦煌研究院.敦煌遗书总目索引新编[M].上海:中华书局,2000.
4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作者介绍: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原主任、研究馆员,天津师范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