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初中或易把孩子培养成1912和1945
文/周伯通
有这样一个梗,第一件是1912年入宫做了太监,第二件是1945年投敌做了汉奸。这其实并不是娱乐的笑话,真真实实地有人干过,1912年清朝快要完了,但穷苦人家的孙耀庭并不知道,信息太蔽塞,居然在这一年进宫当了太监。1945年日本都已经是强弩之末了,但是梅思平却觉得日本还蹦跶的挺欢的,果断投敌了,1945年11月他因汉奸罪被枪毙了。
我接触到一些高中生,在遇到学习压力的时候,他们就埋怨生在中国,说要有机会,就去国外。如果这话是十年前或是二十年前说说的,我倒是可以理解他的心情的,现在来说,怎么都感觉是1912年当太监,1945年去投敌。
这样的学生都出自于哪里呢?出自于公立的重点高中!难道是老师有问题?一开始我真的以为是老师的问题,后来我往回退去找答案,发现完全不是。这里的学生有的来自于公立初中,当年他们从来没有出现过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想法啊,怎么从初中到高中,人就变化这么大呢?
后来经过询问,是受民营初中孩子的影响,民营初中的孩子考上重点高中的比例非常多,即使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国内班,他也会进重点高中的国际班,国际班不用参加高考的,录取分数较低,这种国际班,在一个城市里,只有重点高中才能开设。
那么发牢骚,说要去国外的,都是公立初中上高中的学生。他是看见一个同学,学习压力大了,父母直接在高二就给他弄到国外去了,这孩子初中就是民营初中的。另外国际班的,也比国内班的压力要小很多,这导致他产生了这样一种思想,国外的教育不会这么累这么苦。然后再进一步去推导,想象成国外什么都是好的。
这种思潮是民营初中环境下的孩子传染给公立初中的孩子的,但这个和民营初中老师的关系也不是很大,是学校整体氛围造成的,那里的孩子吃穿住用都挺高级的,穿一双鞋,五千上万的都有的,在南方的话,很多家长都是老板或者是高管,他们常有出国的机会,对国外的印象也非常好,他们常常一句话,孩子要是高中学不好,大不了就去国外。
那为什么层次越高,越觉得国外好呢?原因非常简单,他们出去旅游也好,谈业务也好,都是不会接触到穷人的,他们并不知道国外普通人是怎么过日子的,反正根据他的接触,老外的生活是又舒服、又不缺钱、小孩子没有中国这样的读书压力。
如果你一直有钱,那把孩子送到国外也行,但是有没有想过,哪一天孩子在国外,没有你的钱的支撑,变成了普通人呢?资本主义改造普通人的手段,可是毫不留情的啊!即使你让孩子回来,现在企业对国外的文凭也并不是很感冒,尤其是那种在国内读不下去才去国外的孩子。
不过现在刮起了一阵风,说是要出政策,招国外留学的孩子回国内当选调生,不知道是不是这些有钱家长鼓噪的?即使国家通过了,那种水文凭的也不行吧,至少也得有真才实学的本领吧。
民营初中和公办初中简直是两个世界,无论是校舍、食堂、学生着装、日常生活装备,民营初中的都是遥遥领先,这也正常嘛,市场化嘛,家长出得起这个钱,若是一直和公立初中学生平行下去,倒也相安无事。但是到了高中,两种学生就开始交集,有些孩子言必国际化,总是谈起寒暑假他去过意大利、法国、加拿大旅游,说那里怎么怎么比中国好。然后还有一部分孩子连自己的城市都没出去过,只能眼巴巴地听他在那吹。
没出过家乡的孩子,在遇到这种高强度的学习的时候,就会回家生闷气,说他要出国,然后还埋怨父母,看人家父母多么多么有钱,他根本不用担心什么考试的,大不了就出国了,然后脑海中想象的西方是如何的美好,其实全都是听同学讲来的。
不过孩子说的也对,高中学习确实太苦了,尤其是重点高中!重点高中的大学录取率是100%的,为何他们还这么焦虑呢?因为重点高中假如一个年级有1000人,其中300人有机会进985/211的,大家都把自己想像成是这其中的300人。不像普通高中,一个年级估计只有5-10个人上重点一流大学,大伙儿反倒是不焦虑了。人一焦虑,思想就出状况,把美好的西方世界就幻想出来了。
但教育要不要改革呢、怎么改,似乎还没有找到好方法。毛主席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论教育革命,他也指出了一些问题,大家看看他当年的说法。“现在的教学制度,摧残青年,我很不赞成。”
“课程太多了,中小学生天天处于紧张状态,现在的考试,用对付敌人的方法搞突然袭击,出偏题、怪题整学生。你们的教学就是灌,天天上课,哪有那么多可讲的?现在的这种教育,我很怀疑,从小学到大学,二十多年看不见工人怎么做工,看不见农民怎样种田,看不见商品是怎么交换的,身体也搞坏了,真是害死人。”
“有些课程不用去考,什么逻辑,语法不用考,工作中去学习就好了,课程讲的太多是繁琐哲学,如经学,搞那么多注解,现在没有用了。学点自然科学,以后也得和工作结合。李时珍自己上山采药,才写了《本草纲目》,祖冲之也没上过大学嘛,发明电的富兰克林是印刷所学徒,发明蒸汽机的瓦特是工人。”
“高年级了,主要是自己研究问题,讲那么多干嘛。现在教员离开讲稿什么都不行,直接把讲稿发给学生,讲稿还对学生保密,到了讲堂才让学生抄,把学生束缚死了。不如把讲稿发下去,和学生一起研究问题。教育方针要让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得到发展,成为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他老人家说的问题,现在也存在,但是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个人觉得并不是出自于教育本身,老人家说的办法就是学校同意按此操作,但是家长肯定是不同意的。因为现在的教育从初中开始就分流,任何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被淘汰下来,没有被淘汰的,上了高中,任何家长都希望孩子进一流大学。
我觉得其实要改变的是职场,当大家乐呵呵地、喜气洋洋地在车间或工地干活时,并且觉得体力劳动比脑力劳动惬意,每天工作八小时,而且收入也不差的时候,那教育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现在学生的卷,是卷未来自己不做体力劳动的那一种人。
真正在科研上做出巨大贡献的,本身是要有天赋的,单纯地靠刷题成就高分是解决不了的。但是读书还是要有一点强度和压力的,不要幻想国外就是轻松读书出天才的,尤其是自然科学,还是要下一点功夫的,现在外国孩子也怕吃苦,读法学读政治去了,这都是家里有路子的,将来也是走编制的路。你中国孩子到国外读这种东西又没啥用,你要是读自然科学,也不轻松。
我个人觉得,教育方法要尝试改一下,就是培养如何有兴趣的学,老师把课程讲的更有趣一点,如果每天碰上的都是枯燥的公式,或者是死记硬背的古文,时间长了,难免让人厌倦。最好是有场景式、启发式的教学,甚至可以尝试用“相声体”来教学,我看有些短视频上,一些老师讲课跟说相声一样,小孩子就爱听,也容易记得住。
教育难,家长只会批评,学生想去国外,不是解决问题之道。当然了,有能力自愿去国外的,应该表示欢迎,这也是长见识的一种方法,但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不必去幻想,你幻想多了,真的是1912年当太监,1945年去投敌。
学生、老师、家长都要有平常心,偏科的,真的学不进去的,都不要去强迫样样十全十美,人健康成长,价值观正确,那就是德育和体育成功了两个,即使智育达不到预期,那也丝毫不影响将来的谋生。不要为了智育,结果把德智体全毁了,才叫得不偿失呢!
支持的点个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