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答辩之道与写作筛查清单丨又是一年凤凰花开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编者按
又是一年凤凰花开,毕业论文无疑是给自己四年学业的一个总结和交代。互联网上对论文答辩如“答而不辩”的整活和玩梗,其实体现了大家的迷惑和焦虑——鱼跃研途小组邀请到了两位来自五院四系并获优秀毕业论文的师兄,为大家揭开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的面纱,为你列出了四条答辩之道和一份“毕业论文筛查清单”,为各位解燃眉之急!如想加入鱼跃研究生社群的同学,请扫码联系逸仙鱼师姐。
作者简介:学林鱼、龙利鱼
学林鱼:本科就读于南方985法学院(法学学科评估A-),现四系学硕在读。本科期间毕业论文总评98分(答辩环节分满分),获评优秀毕业论文。
龙利鱼:毕业于某211综合性大学,五院四系学硕,在毕业论文纸面答辩分数不是最高的情况下,现场答辩分数为最佳。与一般的“只答不辩”不同,他在现场与答辩老师有着激烈的交锋,最终获得老师们的认可,综合成绩排名居于学院第三,获得了优秀毕业论文的殊荣。
作者的话
本科毕业答辩活动整体上包括汇报与答辩两个板块,而引起大家恐惧、焦虑的往往是后顺位的答辩环节。诚然,笔者确实目睹过有同学在答辩环节中被评审老师问到结舌杜语,但极少见评审老师当场严厉指责的情况,绝大部分情况下评审老师和答辩人之间保持着一种“和谐的默契”。在此部分,笔者将从汇报和答辩两个环节入手做一些经验与教训之谈。
大家需要有预期的一点是:老师对于本科生课程论文并不期待有什么惊为天人的创新,也不期待有对前沿观点的深刻评述。这些能力都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学术训练才能实现。本科毕业论文的答辩,重在引导本科生培养基本的选题能力、扎实的文献综述能力、有严格的学术规范意识、较强的论文框架搭建能力。
目 录
一、答辩之道之一:换位思考,从老师的视角出发
二、答辩之道之二:答而不卑,辩而不亢
三、答辩之道之三:梳理出所有可能出的问题
四、答辩之道之四:做好模拟汇报,注重形式细节
五、一份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筛查清单
一、答辩之道之一:
换位思考,从老师的视角出发
作为一个有着丰富述职答辩、学术汇报和面试经验的老抗压怪,笔者对于答辩之道的集中概括即如本章节标题。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汇报环节,鉴于汇报人数众多且评审老师时间有限,学院组织方一般会对汇报人的汇报时长做严格限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且清晰地输出有价值的论文要点,成为汇报环节需要考量的核心问题。
做好换位思考,搞清楚评审老师想听到的内容是什么——这是最重要的方法论。汇报并不是单纯信息输出的过程,更重要的应该是确保信息接收者对信息,尤其是关键信息的输入。试想一下,如果自己是评审老师,被通知需要作为评审者参与一场几个小时的中等强度脑力劳动(估计审本科生的论文还不至于到高强度罢),什么样的展示会是你希望看到的?私以为绝不是大段复制论文原文形成的“Word版PPT”,也绝不是一堆空话套话大话堆砌成的传销式汇报。
在形式上,PPT制作综合使用关键字、关键词和图表三种元素进行汇报。在使用PPT作为汇报工具时,要尽可能避免上述提到的无效文字表述,切忌将PPT作为讲稿照本宣科,把自己所讲内化于心,在PPT上仅作关键节点和内容的提示,如此才能引导老师依据汇报者给出的关键词、关键字去听取汇报进而深入理解论文。
在具体汇报结构上,做好“四步走”。笔者个人建议可分为四个部分:选题背景(分述实践背景与理论现状)与意义(利用关键字、词做好要点提示)、论文结构设计(考虑使用图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论文成果展示(重在回答论文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以及是如何解决该问题的,即“结论”),最后可视时间情况准备一页汇报总结,使用导图或图表快速回顾一遍汇报内容,加深评审老师的印象。
此外,如果汇报方式要求是直接口述(PPT不允许),则尽可能简明扼要地阐明自己的问题意识和结论,并展示自己论文的创新之处。
二、答辩之道之二:
答而不卑,辩而不亢
至于最令大家担心的答辩环节,一个正确的应对心态至关重要,面对自己悉心写作的论文,唯唯诺诺地消极应对答辩实则是对自己的不尊重,相反,不可一世地固执己见亦是对评审者的不尊重。因此,在回答老师提问时不自卑自乱,在面对老师质疑时不固执倨傲,做到“答而不卑,辩而不亢”,才是应对得体、分寸恰当的处理。
当然,我们必须清楚的是,这份积极心态的树立,一方面需要充分的心理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前期写作阶段对论文倾心的投入与充分的理解。只有拿得出手,才能讲得出口。
因此,如果大家目前还有时间对自己的毕业论文进行修改,请移步下文的“写作之道”部分进行
三、答辩之道之三:
梳理出所有可能出的问题
毕业论文答辩如同文献综述,如果说写作时是围绕某个关键词进行文献综述,那么答辩时就是需要围绕自己的文章做一次重新梳理,整理出所有有关的理论与知识,对自己的文章进行解构,拆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知识点,并进行查找。通俗一点讲,毕业论文答辩更像考研专业课复试,需要考虑到所有可能性。
那么如何准备呢?借用笔者毕业论文指导老师的观点,可以分为六个方面:
第一,这个问题到底是在问什么。也就是对问题本身进行解析、解释,对其中涉及的概念进行解释,对其进行理论化,把它放在特定的理论语境中去。这样就把一个现实问题转化为一个理论问题,然后我们才能继续讨论。
第二,为什么会提出这么个问题,也就是问题提出的背景。无外乎两种:一种是法律规范发生了变化,另一种是新的法律实践产生,以至于现有的理论和法律制度不能够解决现有的问题。
第三,在法律规范上以及在实践中,问题的表现是什么。这是对第二点的具体展开,具体说来,这个问题在规范层面的问题是什么,以及所引发的法律实践(司法)中的问题是什么。
第四,为什么会产生这个问题?对问题产生的原因的分析
第五,解决这个问题的不同的进路、策略有哪些?包括域外的经验、制度的介绍(盘点学界不同的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的思路),对这些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进行评价,有哪些短板和不足。
第六,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我认为哪个问题解决的思路更好,以及怎样去进一步完善这个问题解决的思路,可以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在毕业论文答辩准备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论文的核心论点和关键词,结合人大复印资料上的相应学科近一年的论文,从中提炼学术热点,分问题分主题进行准备,一个一个按照这样一个基本的步骤做好笔记,整理好回答的思路。这样,即便是在遇到不太熟悉的问题,但只要跟自己的熟悉的问题相关,也可以更多往自己的问题上引申。总之,不管什么问题,基本都能适用这样一个套路。
结合笔者自身情况来讲,在纸面答疑方面,老师们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研究范式的意义在哪?第二,法律的实然使命是什么?最终会是怎样的回答?第三,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是否有统一的场域?
在毕业论文现场答辩方面,老师们对笔者提出了以下问题。第一,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的研究范式,对于当今中国法律教育有多大的影响?哪个对你自己影响更大?第二,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维度,实现一种法教义学范式的转变?第三,罪刑法定原则如何实现在法教义学和法社会学维度的区分?第四,可然是不是你所谓的新思考?第五,可然、应然、实然是什么关系?第六,将可然、应然、实然翻译成英语?第七,可然是不是你造出的概念?
答辩之道之四:
做好模拟汇报,注重形式细节
正式答辩前,做好模拟汇报。在正式汇报之前进行几次模拟汇报,修改汇报讲稿中过于书面化的语言表述,并且对预计所用时间与推进节奏做到心中有数。
推荐大家可以和同学一起或请熟悉的研究生师兄配合自己进行模拟答辩,一则可以“押题”一番,另则可以锻炼答辩阶段的抗压心态。
在回答具体问题时,须注意围绕论文展开观点,并注意语言组织的严谨性与表述的逻辑性,切忌不懂装懂,以免贻笑大方。
至于答辩环节其他形式上的细节,应注意语速与声量,谈吐稳重、声量适中,其他细节诸如着装、论文装订等,实在是纯粹用心与否的问题,当我们以一种严谨认真、科学严肃的态度用心做事时,所谓的“细节”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罢了。
五、一份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筛查清单
(一)选题:是否做到“小清新”?
好的选题是论文开始的第一步。选题的基本要求有三:一要有问题意识,二要有创新可能,三是切合个人情况,即“小”“清”“新”原则。
1、“小”。选题要小,要选择符合我们当下的知识积累、学术能力和研究条件的题目。据统计,当下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最常犯的错就是“面面俱到”,论文字数有限,在有限的字数内只够阐述清楚有限的问题,过于“贪婪”反而会得不偿失,如试图在几个月内研究出中国死刑的存废问题。
2、“清”。要能够大体知道研究的方向和要害,要做好文献综述工作,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切忌无能套理论,牢记实践出真知。选题如投资,把时间精力挥霍在自己不懂的题目上,注定一败涂地。不如老实一点,就写自己真想清楚了的问题,可以是最新的热点问题,如民法典刚出台时的离婚冷静期,也可以是传统的学科热点,如诉讼法中的既判力。
3、“新”。新是学术创作的第一条,新包括新案例、新立法、新实践三个方面。学术如垦殖,要拓新荒,别耕宿地。学习要学旧的,大浪淘沙,开卷有益;研究要做新的,海阔天空,纵横驰骋。
过大的选题是本科生无法驾驭的。如果选题过大,很有可能面临“重新选题—退稿重写”的风险,同学们务必关注!!
【举例】以上原则可能过于抽象,笔者结合自身情况来作解释说明。笔者在本科期间对于法教义学一直怀有偏见,为此沉迷于法哲学不可自拔,直至实习时方才醒悟形而上学的知识不可直接运用于实践,且因不熟悉实务而被他人嘲弄,自惭形秽,无地自容,遂愤而弃法哲学而去,转投社科法学的怀抱。社科法学主要以法律经济学、法律社会学、法律人类学等跨学科的分析方法为主,其中法律社会学在我国发展的较好,有自成一派的分析与研究方法,如华中村治学派等。社科法学也称法律与社会科学,是侯猛、陈柏峰、尤陈俊等学者在尝试与传统的法教义学对话时所拟用的词语。事实上,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并非十分融洽,其内部隐隐呈现张力。受个人研究取向影响,笔者对于这种张力十分感兴趣,并对社科法学学术史的发展进行梳理,尝试寻找到一种调解与衔接之道。但这个过程并不顺畅,笔者十分苦闷,于是翻阅曾经撰写过的小文章,试图找寻一些灵感,幸运的是,休谟问题中关于实然与应然的关系给予笔者启发。后笔者在知网上追根溯源,寻到韩东屏老师撰写的《实然·应然·可然——关于休谟问题的一种新思考》十分契合笔者思路,于是敲定选题,即《实然·应然·可然——关于社科法学发展方向的一种新思考》。从笔者自身情况也能看出,好的论文选题绝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够想出来的,需要对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持续关注,了解最新学术动态,把握大佬们都在研究什么,才能有样学样的进行模仿。(注:侯猛老师于2023年最新发表在《社会科学》的《法的社会科学研究在中国:一个学术史的考察》可视作笔者毕业论文想要实现的理想状态)
(二)文献引用的底线标准
回顾研究生期间观摩的两场硕士毕业答辩以及本科阶段自己参加和观摩的几次答辩,笔者发现很多老师会在答辩过程中翻至文章尾注部分专门审读参考文献列表,这一方面是为了核对文献标注的格式,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高效率判断文章质量的方式。不少老师感叹本科学生对于论文格式重视程度不足,一眼望去脚注引用不规范(尤其是外文文献引用和转引不注明,都是失范重灾区)、章节标题格式以及参考文献列举混乱等问题层出不穷。
文献引用的标准方面。据笔者有限了解,学院一般会针对毕业论文格式提供参考标准,如缺乏相应的标准或标准不详尽时,笔者建议首先与指导老师充分沟通,最后可参考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推荐使用、《法学论文写作》作者何海波教授执笔的《法学引注手册》,以此作为学院毕业论文标准的补充。
文献的选用方面。写作过程中阅读文献的选取以及定稿中引用文献的选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论文的学术性。结合自己研究生阶段的撰文、发文体会,笔者建议尽量引用法学核心期刊、权威学术辑刊等高级别来源的文献,(并至少有3篇英文文献)对于论文撰写确实必要的普刊来源文献应控制引用频次,对于博士、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引用也要注意甄别质量,对于论文主题领域内的有力论述和表达(即通说)要通过阅读文献确保真正理解,避免张冠李戴。同时,可参考华政曾经发布的负面清单(黑刊清单),杜绝引用此类刊物来源的文献。对于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和政策性文件中内容的引用一般要确认其有效性,对于数据的引用,应参考各官方网站的数据信息公开通稿原文(如一府两院的年度工作报告)或较权威的数据库(如中经数据)。在引用外文文献转化为中文的过程中,不宜过度地将对应中文术语标注其外文表达,而是视其生僻度确定标注必要性(例如举证责任的德文Beweislast,其对于中国学者而言并非陌生词汇,无须特意标注)。
此外,建议大家对所有的参考文献至少是摘要以及小标题均熟稔在心——因为注重学术规范的评审老师会着重考察这两点。如果没有外文文献,或者提问你关于你引用的参考文献的问题你没有回答上来,则会评价为“文献不扎实”。
在此笔者想要“多嘴”的是:第一,积极但谨慎地引用外文文献。积极是指要对外文文献持开放态度,通过外文文献理解比较法上就相同主题的不同理解;然而鉴于国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很多外文文献(尤其是德文文献)难以寻到原文或全文,加之对国外学术术语使用习惯的生疏,很容易出现误读、误判、误用,因此对外文文献的引用务必要严谨,在具体引文格式上也要注意其与中文文献的显著区别。第二,今年1月以来,生成式预训练语言模型ChatGPT成为热点话题,国外很多高校学生使用其辅助论文写作,随着GPT的迭代发展与国产同类产品的跟进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也有可能(或许已经)介入到我们的论文写作中。如何将此类AI产品生成的内容严肃地、负责任地安排在论文中,四川大学王竹教授于“民商法学LexM”公众号上发布的文章“四川大学法学院王竹教授硕博士生课程论文基本要求(针对ChatGPT更新)”似乎对大家有启发意义。
(三)文献穷尽原则
要想写一篇合格的论文,必须穷尽相关文献。傅斯年先生有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学术论文要有根有据、有所创新,都必须建立在文献基础上。有根有据,就必须拿文献说话;有所创新,就必须比对现有文献。没有必要的文献根据,满嘴跑火车,哪怕说得再动听,也不叫论文;没有阅读相关文献,一个人自说自话,可能说得很有道理,却不一定有什么创新。此外,何海波老师进一步指出,想要穷尽相关文献,必须考虑法学文献与非法学文献、新资料与旧资料、国内资料与国外资料。同时要考虑到文献的质量问题,而判断文献质量最可靠的办法是阅读文献,自己作出判断。如果没有时间阅读全文,哪怕是阅读一篇文章的摘要、目录、导言、结论、参考文献,也可以作出大体的判断。
【例子】关于如何穷尽相关文献,结合笔者自身情况来讲,即笔者在对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之争产生兴趣后,便有意识地查阅了这方面大佬的文章,如苏力老师、梁治平老师、强世功老师等等,期间由于学院举办了《法治及其本土资源》的读书会,笔者担任主讲人之一,更是对于社科法学的发展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正式进行毕业论文文献查找工作时,笔者除了之前已经搜集的十来篇文章,也在知网将所有“主题”或“篇名”或“关键词”为“社科法学”或“法社会学”的文章一网打尽。此外,更是请外校师兄帮助下载学院没有购买的资源库论文,如《北大法律评论》和《南开法律评论》等等。最终总计获得相关论文百余篇。尽管搜罗了如此多的文献,但必须明确文献是为文章的核心观点服务的,抓住能够为文章核心观点服务的文献即可。这个筛选的过程是漫长的,笔者主要是在查找文献时通读一遍摘要的主要内容,有用的分一类,无用作另一类。
(四)论文的写作框架
至于论文的写作框架,本科毕业论文一般有较为硬性的章节要求,如文献综述、引论、结论等,框架搭建能力的考察集中于正文写作,有的学院对于正文写作亦规定有八股文式的格式,但大部分学院还是会给本科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文章框架的搭建,首先要以选题和文章试图解决的问题为思考起点,根据文章特点(重在立法论还是重在解释论,重在理论探讨还是重在实证研究)去搭建不同的框架。
有价值的论文框架搭建的借鉴视角有二:
一是,参考与自己文章特点类似的C刊文献章节安排、学习公开数据库中与自己文章特点类似的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框架。
二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仍是一个较为传统、安全的论证逻辑。不过这个逻辑具体呈现形式可以千变万化,对于传统问题,建议将论述重点放在“为什么”与“怎么办”,因为既有研究对于“是什么”的判断、评述已经很成熟;而对于新兴权利等新问题的研究,建议三者不偏废,同时发力。当然这一逻辑并非万能,具体的框架搭建须结合具体问题调整,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正文的章节安排围绕统一的主题并且具有顺承的论证逻辑。
(五)论证的逻辑层次
一篇成功的论文,必须是一篇论证周详、严密、清晰的论文。能够规范、自如地运用论证方法,是一个学者成熟的标志;研究者能够普遍做到规范运用论证方法,则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对于本科毕业论文而言,作者应当时时意识到,自己说的每个观点乃至每句话,都有一双较真的眼睛在注视。要想办法让他能够信服,说话必须有根有据。
韩东屏老师指出一种休谟问题的解决方法,与其探索“实然”与“应然”间还无从定性的关系,不如从应然开始,探索蕴涵“应然问题”的必然前提。经分析,“应然问题”的充要条件是“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的“可然”,而“实然”则只是部分“应然问题”的间接前提。在逻辑上我们可以作从“实然”到“应然”的推导,但在实践层面只适宜从需要解决的“应然问题”开始推导“应然”。
【例子】笔者在把握韩东屏老师提出的分析思路后,将其应用于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之争中来,并将其思路顺势扩充为笔者的论文骨架,那么这时,论文的基本创新点便有了,然后按照老师的思路把多种可能性写出来,内容也会十分充实了。具体如下:即从应然问题推导应然结论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明确我们想解决的某个应然问题的含义和表述,即关于社科法学与法教义学之争的应然问题,明确表述为“是否应当只要社科法学?”的提问。
第二步,根据应然问题追溯作为其前提的可然究竟包含哪些可以。如根据社科法学应然问题的含义可以发现,作为其前提的可然包含三种“可以”:一是可以只要社科法学,二是可以只要法教义学,三是可以“教义为体,社科为用”。
第三步,通过对可然中包含的各种可以的作为加以比较评价,最终得出应然结论。继续社科法学的例子就是,对关于社科法学的三种可以的做法进行优劣比较评价,然后选出其中最好的一种,即利最大弊最小的一种,就是这个问题最终的应然结论。
(六)字数要求与查重率:
各大法学院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字数要求一般在6500-10000字,查重率一般不高于20%。笔者推荐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字数是一万字左右或者以上,查重率在5%到10%,太高和太低的查重率都不好,都会引起评审老师的质疑甚至质问。
结 语
少年当有擎云气,不待扬鞭自奋蹄。预祝学弟、学妹都能在本科阶段的终局之考中顺利通过,对自己的本科学业生活有所交待!!!
鱼跃研究生手册
鱼跃研途丨读研后的“三重门”——法学学术、红圈所实习、体制内就业分享会
鱼跃研途丨保研法大三年后,我的法律职业规划与选择——就业寒冬下法学生的出路
名校法学硕士/法学博士深度解读
专注于五院四系等国内一流法学院精品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