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日本,上下为难

大福 地球知识局 2021-04-12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840-日本上下为难


作者:大福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养乐多


九一八事件后,日本占领东北,完成了踏上大陆的第一步。


此时的日本,有两个可供选择的扩张方向:一者是陆军所坚持的北上进攻苏联,夺取西伯利亚远东地区;另一者则如海军所坚持南下攻略东南亚地区。


对于当时贫弱的中国,向西扩张是肯定的

但北有苏联,南有英美,向南还是向北真是个难题

(颜色参考现代日本和俄罗斯版图)▼


正如日本陆海军所有的争端一样,这场争论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以达成共识。而大本营则对陆军的观点比较欣赏,因为一旦“北上”,不光可以避免和英美的冲突,甚至还能利用他们对苏联的厌恶,也可以掠夺西伯利亚丰富的资源以战养战,不失为一条可选之路。


日军对俄国远东地区并不陌生

在俄内战期间就曾出兵西伯利亚打击红军

何况比到东南亚的距离还近一些

(图:Shobido&Co/Wiki)▼


但为什么最终日本还是放弃了北上之路,选择了南下与英美死磕呢?

 


注定失败的妥协


日俄矛盾由来已久。


甲午战后,沙俄联合德国迫使日本归还辽东半岛,又与清朝签订《中俄密约》打算修建一条借道吉林、黑龙江通往海参崴的铁路,即后来所称的“中东路”,同时还要划出一片地区以方便铁路的修建和日后管理。沙俄在这一地区内享有全权,这实际上将铁路变为沙俄在东北势力扩张的工具。


两国协定由私人公司修建运营而非沙俄政府

不过担任出资方和管理方的银行背后站的依旧是沙俄

历时6年,在1903年建成通车

(图:SMU Central University Libraries)▼


东省铁路管理局

这个名称倒是大清最后的倔强了

差点就叫满洲铁路了

(图片:SMU Central University Libraries)▼


这对于同样图谋不轨的日本来说无疑是绊脚石。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国战败后被迫将中东路的南段出售给日本,形成了沙俄在北日本在南的局面。


在那个铁路蓬勃发展的年代

路权与主权息息相关

日俄两国瓜分东北铁路其实就是在瓜分东北主权▼


后来,苏联取代了沙俄,自然也继承了在中东路的权益。少帅张学良虽一度想收回中东路,可惜实力不济,一场大败下来反倒让苏联巩固了在中东路的权益。


东北易帜之后,少帅自认背靠国民政府

强行收回中东铁路,却引得斯大林出兵报复

(苏联红军收缴东北军旗帜)

(图:Wiki)▼


为了打击苏联,日本把自己的侵略行为包装成了西方喜闻乐见的“反对共产主义”,西方国家(主要是英国)自然乐于纵容日本在东北扩张势力以牵制苏联。在英国的推动下,国际联盟对日本在我国的侵略行为敷衍了事,袖手旁观


包装只不过是为侵略争取较好的外部环境

有无共产主义都不妨碍日本的侵略脚步▼


摸清楚西方国家的态度后,日本胆子就大了许多,先是扶持了傀儡伪满洲国,接着不断排挤苏联势力。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倒是也调查了

还发布报告书,要求日本归还东北

但日本不予理会,直接退出国联..

(图:wiki)▼


为了给国内工业化建设争取时间,苏联对此一忍再忍,对日军的军事行动采取“不干涉措施”。伪满洲国建立后,苏联也同意在中东路辖区内悬挂伪满国旗,并将原国民政府所有的份额交于伪满一方。


1932年,伪满国成立

中东铁路改名为北满铁路,由俄独占改为满苏合营

(挂起了北满铁路旗帜)

(图:Wiki)▼


伪满洲国各省与中东铁路


但日本依然步步紧逼,于1932-1933年间在中东路北段挑起多次事故,造成苏联一方56人死亡和数百万卢布的损失。


在此情况下,苏联依然选择继续出让中东铁路,继续对日妥协。1935年,日本以1.4亿日元的“售价”加上3000万日元的遣散费获得了中东路的全部权益,苏联全面退出了我国东北地区。


日本人设“满洲国铁路总局”,管理其侵略区的铁路

最初只能控制中东路的南半部分

“收购成功”后就完全控制了东北地区的铁路系统

(图:Wiki)▼


这些退让不光侵害了我国主权,也没有给苏联带来千盼万盼的互不侵犯条约,反倒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武装冲突


1936年,日本确定了“南北并进战略”,苏联对日妥协已经走向了死胡同。所幸苏联比英法的聪明之处在于,它知道妥协得不到的,也许可以在战场上得到。


我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苏联公开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并大力支持我国抗战,不仅为国民政府提供数亿美元贷款以购买军火,还派遣军事顾问和航空志愿队协助抗击日军。


苏联航空志愿队在南京和武汉的会战中

通过精湛的飞行技术抵御日军的空域攻击

(图:wiki)▼


苏联的行为无疑激怒了日本,其国内“北上”的呼声越来越高。军方部分人士甚至想来一场“有限战争”试探“北上”的可能性。


双方都未必不想动手,但都在等合适的时机

(图:Wiki)▼


双方的边境冲突在1938年达到了临界点。


当年7月,发生了“松岛事件”,苏联边防军在张鼓峰地区击毙了化妆成朝鲜人刺探情报的日本松岛伍长。日本当即以此为借口要求苏联撤出张鼓峰地区,被拒绝后直接派兵占领了张鼓峰和临近的沙草峰,并向苏联方向推进了4公里(不过很快撤回张鼓峰),此后又击退了苏军第一次反击。


8月之前,日军在张鼓峰的冲突中占据了上风

但这是建立在苏军未大量出兵的情况下

后来即使不惜自杀式肉搏,也难敌苏维埃的人海和炮火了

(艺术作品 图:Miyoshi Todoriki )▼


不过日本的好运也到此为止了,吃了亏的苏联下定决心要把场子找回来。几天时间里,苏联在张鼓峰集结了两万多人,配备了三百多门火炮、两百多辆坦克以及两百多架飞机,决心给予日军致命一击。


虽然苏联之前一直在对日出让利益

但不代表战力就逊于日本

(图:wiki)▼


反观日本,在张鼓峰仅有兵力六千多人,也没有坦克和飞机,实力远逊于苏军。


8月6日,在炮火的掩护下,苏军再次发动反攻,凶猛的炮火与空军轰炸摧毁了日军的工事和炮兵阵地,仅仅三天,苏军就全面占领日军阵地,不甘心失败的日军妄图发动反攻,却也为苏军击退。


在8月的第一周,苏军运用大量的飞机和航空兵

对日军的防御工事进行毁灭式轰炸,拿下战局

(图:Wiki)▼


日军将这次失败原因归咎于冲突地点选得不好,而不是实力的差距,并得出结论:此后对苏作战应该选择相对偏僻、苏联补给比较困难的地区进攻。由此日本军方在1938年秋天制定了新的作战计划,将“北上”主攻方向转到了“满蒙边境”。


满蒙交界处的敖包

(图:wiki)▼


此后日军大力加强边境兵力,恰好苏联“大清洗”逐渐扩大至军队,大批指挥官被枪毙或撤职,一时间军心动摇,不少军官甚至叛逃到日军。


这让日本觉得机会来了。加上他们刚和德国、意大利签订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正是要在盟友面前显摆一下实力的时候,日本便精心制定了一个占领苏联远东地区的计划,同时加强在东北的军备。


1936年德日就曾签订过反共反苏的协定

1939年又加入了意大利,伪满等

也标志着轴心国的初步形成

(图:https://www.reddit.com/)▼


万事俱备,只欠一根导火索,日苏矛盾即可全面爆发。


1939年5月11日,外蒙军队和伪满军队在诺门罕地区发生冲突,随后日军在空军配合下驱逐了这些外蒙军队,之后又以优势兵力对苏蒙联军发起进攻。


日军对于外蒙军队的挑衅意在试图破防苏联

毕竟老大哥不可能不保护这个重要的小弟

(诺门罕战役中蒙古士兵)

(图:wiki)▼


开战之初,日军骑兵奇袭外蒙军司令部击毙外蒙军指挥官,但随即陷入苏联坦克的包围,上演了一出骑兵打坦克的闹剧,只能落得全军覆没的下场。


自打日本军事行动一开始,斯大林便敏锐地意识到这正是展现实力,教训一下日本的好机会,于是一方面派朱可夫指挥战斗,一方面按照朱可夫的要求向前线大幅增兵。


和朱可夫并肩作战的蒙古军将领

正是被称为“蒙古的斯大林”的乔巴山

(图:Wiki)▼


诺门罕战争期间,朱可夫将军和士兵在一起▼


这期间日军趁苏联援军未到,以自己精锐的坦克师团为主力,于7月发动了两次攻击,奈何其装备的坦克比之苏联数量少且落后,两次进攻均被苏联击退。


苏联坦克参战诺门罕

(图:Wiki)▼


8月苏联援军赶到,在诺门罕的苏蒙联军已接近6万人,且无论火炮还是坦克、飞机数量都已经超过了日本。8月20日,准备妥当的苏联军队发动反攻,由空军轰炸和大规模炮击拉开序幕,接着分为南、北、中三路包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的日军。


经过数日的战斗后,苏联几乎全歼参战日军,取得了最终胜利。


成功把红旗插到哈拉哈河上

 



被迫南下


诺门罕一战,日军损失达两万余关东军精锐,北方战略大伤元气。


屋漏偏逢连夜雨,8月底,惨败的日本又得到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的消息,日本顿时感觉自己被盟友出卖了,只能不甘心地和苏联签订停战协定,承诺“蒙古人民共和国领土边界神圣不可侵犯”。


虽然苏德双方并不是真正的想要“互不侵犯”

只是在瓜分波兰上达成了共识

但这个时效颇短的协定却让当时战败的日本心慌不已

(图:联邦档案馆)▼


虽说苏联损失也不小,不过这一战还是让日本深刻体会到了实力的差距。除了武器的差距外,苏联多兵种配合作战的方式也结结实实地给日本上了一课。


但最让日本震惊的莫过于苏联强大的后勤保障能力。


红军的文化娱乐也没落下


本来,日本在诺门罕具有补给优势,这里离苏联最近的火车站有750公里,但离日本一面最近的火车站才200公里,而且日本一侧的道路情况要明显好于苏联一侧。但苏联不仅在短时间内调集了大量部队,还保证了补给充足,反倒是日本一方出现了弹药不足的情况。


前线实力,后线补给都不太行的日军

似乎注定了成为红军的手下败将

(图:https://rus-from-tallin.livejournal.com/)▼


此外,战时日本对苏联搞细菌战,在水源里下毒,提前获悉的苏联直接从后方铺设管道解决饮用水问题,反倒是不少日军士兵误饮河水中毒了。


诺门罕一战后,苏联还不断加强远东的防御,其总兵力已经达到了日本关东军的2.5倍,飞机数量则达到了关东军的4倍,实力之强大让日本震惊。面对如此强悍的对手,盟友也不一定靠得住,日本不得不考虑放弃“北上”转而寻求与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在边界冲突之前,苏联一直致力于工业化发展

军事能力方面已经完全不同于羸弱的沙俄时代

这巨大的体量差异,日本已经无法逾越


1940年10月,日本正式向苏联提出了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请求。不过,苏联认为日本如果不愿意归还其在日俄战争中所攫取的库页岛南部权益,是难以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至多签订一个《中立条约》。另外,签订《互不侵犯条约》会给外界一种两国结盟的错觉,这是双方都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次年3月,双方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互相承认在满蒙的势力范围并承诺对方与第三方开战时将保持中立。


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是双方对侵略第三方的允许

更是苏联对于日本侵略中国的“书面默许”

抗日战争自此陷入更加艰难的境地

(图:Николай Сидорович Власик)▼


但若想只靠一纸条约就保证平安无事也未免过于天真了,此后双方仍然在边境保有庞大兵力以防不备。


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立刻召开会议讨论。一想到苏军将大量西调,日本又开始蠢蠢欲动,德国也向日本发出了共同攻击苏联的邀请。日本陆军方面遂于7月发布了针对苏联的“关东军特别大演习动员令”,大有配合德军直捣黄龙之势。


即使不能保证日本会在远东开战

德国还是等不及要发动巴巴罗萨了

毕竟,时间是站在苏联这一边的

(德军越过苏维埃国家的边界)

(图:Wiki)▼


可由于忌惮苏军的实力,日本军方表示,只有苏联远东兵力减少一半以上,或者苏联迁都于乌拉尔地区才有信心对苏开战。但直到1941年底,远东苏军都没有大规模西调,仍然驻扎有80万兵力,较之日军仍具有优势。


德军在对苏作战前期确实势如破竹

但并未能攻下莫斯科,之后就是红军的反击了

日军对苏的野心并没有机会实现..

(1941年11月7日红场阅兵)

(图:wiki)▼


此时英美的石油禁运政策已然使日本石油储备告急,最多可供使用两年。日本没有信心战胜庞大的苏军,只能幻想趁着英国忙于欧战且美国防备空虚之际,南下东南亚掠夺资源维持战争机器。


几番权衡之下,日本决定放弃在1941年解决北方问题的企图,转而专心解决南方问题,“北守南进”战略就此确立。


日本陆军组建南方远征军开展南方作战

东南亚的老牌帝国果然不堪一击..

(图:wiki)▼



从“南北并进”到“北守南进”,日本战略方向转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资源枯竭、不信任德国等等,但苏联的实力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让日本深刻意识到了自己和苏联国力的差距,更没有战胜苏联的信心,最终才铤而走险选择南下,去面对一个更加强大的敌人。



考文献:

1. 简论 1935 -1945 年日本与苏联的关系 王春良

2. 简论 1923 —1935 年日本与苏联的关系 王春良

3. 重新审视《苏日中立条约》下的苏日关系 吴伟

4. 战时苏联对日中立政策研究 崔建平

5. 二战时期能源问题对日本战略决策的影响 胡乐凯 宋永林

6. 苏联与中国抗日战争  乔有露 彭玉龙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shutterstock



END


扩展阅读

中国人是如何经营海参崴的

“首都备胎”就是我!

什么是“远东共和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