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苏省会,在焦虑中进步

Andy 地球知识局 2022-10-02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2285-江苏省会


作者:Andy

 制图:果果 / 校稿:朝乾 / 编辑:金枪鱼


中文互联网上的地域梗无数,第二经济大省就贡献了“散装江苏”和“徽京”两个广为人知的段子。前者指的是江苏各地的认同半径要细化到各市县甚至更小的范围内,后者则是指南京虽是省会,但和省内相比,却更受省外安徽人民群众的喜欢。


从地理区位和公路线上看

南京与安徽的联系的确更为紧密

 

两个段子虽是戏言,但也充分反映了江苏社会经济状态的侧面,抛开历史文化和自然地理的差异,现在的江苏在总体高水平发展的前提下,区域发展不平衡省会首位度不足,都是突出问题,第一点需要江苏省加强整体统筹,而第二点却直接CUE了南京。


南京还需要更、更、更突出

(图:图虫创意)▼


 


焦虑的省会


随着各类资源要素加速向区域中心城市聚集,中小城镇均衡发展的态势日益被大城市的极点化取代


国家中心城市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行政中心的各省省会也被期待成为区域增长极,辐射带动区域发展,强省会战略已日益成为全国各省区域发展的共识。如武汉之于湖北、成都之于四川、合肥之于安徽等,都是该战略的受益者。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从各时期的城市战略就能一窥端倪

计划单列市、国家中心城市、城市群、都市圈阶段

都分别让一批有着不同战略意义的城市受益 


而江苏这样的经济强省,却在省会首位度上连续多年倒数,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多年维持在低位,和另一个省会——山东济南同为“南兄南弟”。


和南京相仿,济南也有个青岛哥们总是踩他一头

不过青岛无意和济南比,钮祜禄·青岛有它自己的想法

(图:图虫创意)▼


南京甚至在2018年末的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整改中被点名“省会城市功能作用发挥不够”,“提升南京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也被列入当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


光从去年的排名上看,依据是熟悉的剧本,南京还是停留在倒数第二的尴尬排名上。


无论是在全省的经济占比,还是和全省经济最强的市比

南京和济南真的相当靠后 


对于经济强省而言,这其实是个幸福的烦恼,江苏和山东都是因为省内其他地市的经济发展也十分出色,省会相对优势不突出。正如在经济总量排名上,济南常年在青岛之后,而南京也多年来都在苏州的“阴影”之下。


不是省会不发达,奈何兄弟开高达。


经济最强的苏州甚至只是一个普通地级市

在大片古城旧址不让开发的前提下,苏州选择建城外城

横屏,新城区十分有科技感,图:图虫创意)▼


2021年的GDP总量排名,苏州还是力压南京一头。苏州以22718亿位居全省第一,南京16355亿元第二,南京GDP是苏州的72%左右,而无锡14003.24亿元、南通11026.94亿元,均保持在“万亿俱乐部”,常州、徐州则登上8000亿元新台阶。


2011年,南京经济总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16名,江苏省内仅排第三,低于苏州和无锡两个普通地级市,经济首位度为12.64%。2021年,南京已经位于全国十大经济城市行列,不过经济首位度也仅仅提升了不到两个点,为14.06%


南京十年间经济表现变化稳中向好 


人口上看,南京也在苏州之后,2021年年末南京常住人口为942.34万人,苏州则有1062.57万人。


如果从更长的时间跨度看,南京的经济首位度有些许提升,而人口的首位度几乎没变。2011年,南京常住人口810万,占全省的10.25%;10年之后在全省人口中的占比为10.86%,基本没有多大变化。


人口首位度偏低,反映出江苏省内人才资源

并没有在南京形成聚集效应的事实

(图:shutterstock)▼


这样的表现,在强手如林的江苏十三太保,自然难以服众。


和南京同等量级的城市,无论是长三角的老对手杭州还是中西部的武汉、成都,在首位度上的表现都比南京出色,面对这些或身为国家中心城市的竞争者,南京很难不焦虑。


但过于聚焦首位度,也有失偏颇,忽视了南京在近些年的持续进步和作为省会的综合性优势。


学霸只是成绩被追上了,但依然还是学霸

(图:图虫创意)▼

 



南京的跃进


在经济总量增长上,南京有了长足的进步。


从直观的经济总量排名上看,南京的座次不断上升。2000年,南京GDP排名全国第17,2021年,南京GDP排名,全国第10。这背后是江苏乃至整个南方的强势崛起。


政策资源的倾斜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助力

吸引了内陆大量人群参与东部城市建设,南京亦在其中

(图:壹图网)▼


在省内,虽然排名没变,但南京和苏州差距在持续不断缩小。


改革开放初期,南京的GDP略高于苏州,这是凭借着行政中心在计划经济时代的天然优势。随着苏南模式的兴起和对外开放的深入,苏南开始了传奇般的崛起,南京也从此被拉开差距。


苏州和无锡的崛起,事实上是上海改开政策红利的外溢

(图:wiki)▼


1985年时,南京GDP总量已经降为苏州的87%,差距在持续拉大,苏锡在外商投资和制造业方面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苏州之外的无锡市也超越南京长期居于江苏第二。


到2008年时,南京GDP已经降至苏州的54%,省内一个地级市几乎是省会的两倍,如此夸张的对比确实让人汗颜。


但也是在这一年,南京和苏州的比拼迎来了转折。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对外出口受到重挫,越发成熟的中国经济也开始告别对出口的高度依赖。


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开始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简单加工的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也面临着产业升级,经济更加依赖创新驱动,科教资源的作用也更为突出。


高素质人才的储备,是城市未来发展的底气

(图:shutterstock)▼


新形势下,作为行政中心科教文卫综合性城市的南京,无疑能得到更充足的动能和后劲。在那之后,南京经济增速常年超过苏州,两者的经济总量差距显著缩小,在2020年南京GDP总量约为苏州73.5%,差距已连续三年收窄。

 

在人均GDP上,南京则是一路逆袭到了顶点。2000年,南京的人均GDP仅为1.64万元,只相当于广州(2.39万)的68%,杭州(2.01万)的81%。2010年,这一比例是75%和92%。2019年,在直辖市、省会城市中,南京的人均GDP已经是最高。


凭借不足千万的人口,跻身全国GDP前10

(图:维基百科)▼


事实上,在GDP总量之外,南京在很多关键指标早已稳居全国前十,如高等院校数量、上市公司数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南京的优势体现在强大的综合性功能优势,是江苏省内的名副其实的科教文化金融中心,很多方面在华东也仅次上海。

 



产业升级和都市圈战略


产业升级的成功和区域协同发展共同成就了南京的高速发展,南京的产业升级也是相当成功。


20年前,南京是不折不扣的重工业城市。“十五”(2001—2005年)期间,南京的支柱产业还是 “石化、汽车、电子、钢铁”等重化工业,工业产值占据全部工业产值的1/3,代表性企业是梅钢、南钢、南化、金陵石化这样的“两钢两化”。


良好的重工业基础,为经济腾飞铺稳了跑道

(图:图虫创意)▼


如龙头企业金陵石化,组建于1982 年,截至2019年累计生产成品油1.9亿多吨,实现销售收入1.2万多亿元,上缴利税2400多亿元,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南京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金陵石化、扬子石化等石油炼化巨头以及南化公司等企业沿南京长江段南北两岸分布,而与之配套的上下游200多家企业在周边形成产业链。


江风和江水随岁月流走,大厂和大桥是时间的注脚

(图:图虫创意)▼


重化工业总是有重污染高耗能的缺点,随着南京产业升级的需要和环保政策的趋严,重化工业成为被“嫌弃”的对象。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也使得原本布局在城郊的工厂和建成区日益接壤,甚至出现了城市化建设与重化工业互相挤占空间的现象,而毗邻居民区的工厂更是有着不小的安全隐患。


城区重工业搬迁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破题点,如栖霞区从2010年开始启动化工企业重拳整治行动,铁腕关停了数百家大大小小的化工企业,为新城区发展留出空间。


重工业区与居住区的重叠

对二者都不是好事情

(图:图虫创意)▼

 

除了重化工业,南京还是传统的汽车和电子产业重镇,南京汽车集团在1958年生产出了全国第一辆轻型载货汽车——“跃进”,其后也诞生了合资品牌依维柯、菲亚特等,直到2007年被收购成为上汽子公司,而熊猫电子更是风靡一时。


过去的南京是“石化、汽车、电子、钢铁”四大支柱,而现在是“4+4+1”的主导产业体系。


  • 第一个“4”是四个先进制造业主导产业:新型电子信息、绿色智能汽车、高端智能装备、生物医药与节能环保新材料。


  • 第二个“4”是四个现代服务业主导产业:软件和信息服务、金融和科技服务、文旅健康、现代物流和高端商务商贸。


  • 最后一个“1”是加快培育一批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


迎上产业结构改革的浪潮,大力发展电子产业的南京

(图:图虫创意)▼


其中有些是南京的传统优势,譬如依托于南京既有的整车厂资源,南京发展起新能源汽车也是得心应手,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852.15亿元,新能源整车产量达7.4万辆,占全省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5.4%。


服务业中的代表金融业,也是南京的传统优势产业,作为省会自然是全省金融中心,在南京的上市公司中金融业上市公司体量大,如南京银行、江苏银行、华泰证券、南京证券等。


集成电路产业则是近年来大力打造的新产业,南京的电子产业和软件产业基础雄厚,但集成电路产业并不突出,长期位于无锡、苏州、南通之后。随着台积电、紫光、美国国际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引入,南京也开始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块芯片重镇


截止2021年6月,南京A股上市公司98家 

 

纵向的产业升级塑造了经济的高峰和层次,而横向的区域辐射则决定了经济的空间和后劲。安徽的广大地区长期是南京的经济腹地和人口输出地。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疫情前马鞍山、亳州和安庆,三座安徽城市移民就占了南京流入人口的33%。在这一点上,徽京名副其实。


南京流动人口主要来源地及比例▼


也正是这种紧密的联系,使得南京都市圈跨省共建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去年4月,《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获得国家批复后江苏省、安徽省两省政府联合印发,都市圈成员城市定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8市全域及常州市金坛区和溧阳市,总面积6.6 万平方公里,不出意外地吸纳了四座安徽城市。


虽然现在南京在经济方面对于任何安徽城市而言,都有着巨大的优势;但在人口上,却输给了合肥。从2020年起,合肥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了南京。从六普七普,合肥增加了191万人口,南京仅仅增加131万。


随着合肥如黑马一般的异军突起,似乎两个“徽京”在未来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从人口吸引到产业发展上的全面碰撞。


全国唯一一个跨省的都市圈,侵占了不少安徽的市区

南京和合肥未来必有一争▼



参考文献:

1.2020年、2021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国盛证券、安信证券、天风证券南京及江苏相关研究报告

3.南京市八大产业链最全解读 :4.https://www.sohu.com/a/421314170_198170

5.GDP差距连续3年缩小、A股总市值第一,南京将取代苏州成江苏“经济一哥”6.https://caifuhao.eastmoney.com/news/20210412170517171111680

7.为什么南京的发展总是“差点意思”?

https://mp.weixin.qq.com/s/ERw3lAr_uRj-chrgq1M7WA

8.南京,究竟有什么产业https://www.aisoutu.com/a/1536208

9.人均最强的省会,你想不到https://mp.weixin.qq.com/s/rHA5xz0P4as0mLdHqOGqSQ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shutterstock


END


扩展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