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林间到云里,护林老兵们的四十年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1



▲野生大熊猫 | 摄影:马文虎

经历过手工记录、人工分析的时代,对于技术进步给护林工作带来的革命性改变,护林员们更加感同身受。


四川盆地北缘,秦岭山脉西麓,一片四万公顷的原始山林里,坐落着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区广元唐家河区域(以下简称“唐家河”)。


山峭河深,夏凉冬长,起伏的山岭和广袤的森林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洗礼下,孕育了这里丰富的动植物种群。大熊猫、川金丝猴、扭角羚、白尾海雕等珍稀动物栖息于此,珙桐、红豆杉、银杏等珍稀植物生长其中,此地也被中外自然爱好者誉为“岷山山系的绿色明珠”、“天然的基因库”等。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群默默无闻的“护林老兵”行走在这片土地上,一步一个脚印,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了绿水青山的守护屏障。


如今,在以云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化浪潮中,护林人的世界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云上有为 人物系列第一期


01大山里的“苦”与“乐”


季夏近末,唐家河往来避暑的游客逐日减少,四万公顷的保护区渐渐恢复了清幽,只剩啁啾鸟鸣与潺潺水声仍在风中游走。


这片对游客来说可能稍显静穆的森林,对于已经工作28年的护林员马文虎而言,却是一片生动的奇妙世界——重峦叠嶂中,黑头剑蛇伸展着腰身;溪谷石头边,欧亚水獭正边吃边玩;偶然出现的成串足迹,暴露了野猪群的行踪——永远在东张西望的他,总能率先发现这些森林里的“小居民”。



坐在车上,马文虎拿着那台装配200-500毫米变焦镜头的单反,一会看到松鼠横穿公路,一会发现山头的小黄麂,还会突然喊司机停下:“快看,对面山腰上有大嘴乌鸦!”


作为四川省摄影协会的一名摄影师,马文虎至今仍是当地野生大熊猫拍摄纪录的保持者。对于每一次与动物打照面的机会,他总是分外珍惜。野外巡护时,包括单反相机、卡片相机、望远镜、手机和三脚架、自拍杆等,他最多会带上40斤重的拍摄装备,但万全的准备,有时也会成为“负担”。


▲唐家河物种丰富,一群金丝猴正坐在树上 | 摄影:马文虎


▲火斑鸠 | 摄影:马文虎


去年4月,在海拔两千多米的摩天岭上,为了成功抓拍野生大熊猫,马文虎放下了大件物品、想尽办法减少负重和碰撞声响,仅带着随身手机在竹林中摸爬了一个多小时。蹲守,潜行,直到逼近距离20米的角落,难得地抓拍到了发情期暴躁的野生大熊猫。


然而,并非每次拍摄都一帆风顺,经验丰富的护林员身上少不了各种伤。马文虎曾伤过两条头部血管,手臂上的紫黑色斑块是多年前蜱虫留下的特殊伤口,而其他护林员身上也有着各种各样的伤痕。


身体的伤痛是山林给步行者留下的印记。回忆刚入行的时候,马文虎仍然记得自己一度憋得“快发疯了”——那时的他不过二十来岁,年轻气盛,在远离城市的深山老林生活,不仅社交空白,工作条件更是“一穷二白”。


彼时,护林员野外巡护的三件套是罗盘、笔记本、海拔仪,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没有移动电话和数码相机的时候,发现异常全都依赖人眼,不管是防火防盗猎,还是记录野生动植物信息,全靠手写笔记。


如今,马文虎和同事们手中的智能终端,已经可以连接华为云技术支撑的多功能监测系统,随时随地轻松完成识别、汇总、分析等工作,这是他从未想象过的奇妙体验。


作为马文虎的“带路师父”,入行已近四十年的谌利民则更有话语权。


1984年,唐家河片区刚刚开始建设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十几岁的谌利民作为当地第一批护林员兼大熊猫科考队员,就开始跟着前辈们学习。在冰天雪地里布笼子,在海拔最高3800米的大草塘勘探路径,各种风餐露宿已经是家常便饭。


谌利民还记得,如果赶上天冷,护林员们在野外山林中不敢轻易停下,因为一停下来就容易失温;也不敢用力过猛,因为一旦体力透支危险更大。他就曾与同事连着在山中工作了一个月,甚至有一次差点因为疲劳睡倒在冬天的山路边,至今想来仍有后怕。


在信息网络尚不发达的年代,一代代护林人用眼睛看、用双脚走,身体力行地探索护林与科考的种种知识经验。也正因经历过那个手工记录、人工分析的时代,对于技术进步给大山带来的改变,谌利民、马文虎们尤其感同身受。


02护林老兵拥抱数字变化


谌利民“入山”的时间比马文虎早了十年。


他清晰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国家林业部组织了一批中外专家成立科研团队,开始在四川建立国内第二个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站。新成立的考察队急需人手,干练聪明的谌利民很快被选中“入伍”,扔下了维修发电机扳手的他,从此开启了近四十年的生态保护之路。


弹指一挥间,如今,谌利民已经成长为唐家河区域管理处处长。尽管目前的工作更多集中在综合管理,但他依然保持着对前线工作的热情,只要有时间,他还是会跟着跑野外。



这一点,师徒俩还是挺像的——马文虎入山28年,全部都在跑一线,在管理处就没有待满一个星期的时候。一方面是对大山有感情,另一方面,他仍然相信,护林的理念对不对、好不好,只有用脚步实践才知道。


经历过从护林员到管理层的转变,谌利民也同样知道,只有来源于山林,回归于山林,才是生态保护理念的本质所在。


从第一次参加科考工作至今,谌利民始终保持专业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作为早期护林员中少有的研究生,谌利民始终相信一个观念——生态学,首先在大尺度上是将人、植物和动物的生命视为整体。


▲唐家河的青山绿水生机盎然


在这40年中,有将近13年里,谌利民带领团队出入山林溪畔,寻踪觅迹,对唐家河的野生两栖爬行动物和鸟类情况进行了长期观测;如今保护区内标本馆的动植物标本中,有70%左右都是他带着团队一只只收集和制作的。这些努力,只为了让生态保护这一门科学,可以帮助保护区的“动植物居民们”更好地生存。


而生态保护工作天秤的另一头,则是时刻警惕森林火灾等灾害风险。正如马文虎所言,“森林火灾对于动植物而言无疑是毁灭性的伤害,跑得慢的动物直接就烧死了,灾后生态的恢复也非常漫长。”


四川省拥有全国第二大的森林面积,而唐家河更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A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高达94.7%。对于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而言,守护林草资源、防火防灾是保护动植物美丽家园的第一要务。


▲目前,唐家河也是岷山山系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扭角羚遇见率最高的地区 摄影 | 马文虎


火情要早发现早处置,谌利民和马文虎都记得,以前防火只能靠人巡逻,几十人的巡逻队要盯防四万公顷的保护区,总有力所难及的感觉。如今,智能化技术应用已逐渐普及——科考调查、足迹定位跟踪、地质灾害和火灾等,在手机终端和各种智能化硬件的“云上联通”之下,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轻松完成。


作为四川林草数字化技术应用的试点之一,华为与四川大熊猫数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了全面的技术合作,虽然巡逻队人数没有明显增加,但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变化已经发生了。


巡逻时使用App,可以及时上报火情;卫星和摄像头如果发现疑似险情,省里和管理处也将第一时间收到系统提醒,并通知到最近的护林员——巡逻工作不再是“地毯式搜索”,而是更灵活、更有针对性的智慧盯防。


而巡逻体验的巨大改变,最应该感谢的还是护林员们。华为四川政企业务部行业解决方案经理赵剑提到,在防火监控和野保相机体系建设的前期勘点时,谌利民就带着护林员全程参与,就哪里容易拍到大熊猫、扭角羚等珍稀动物,以及哪里防火压力大、哪里监测视角好,给了不少精准有效的建议。



在近四个月的试点中,唐家河的护林员们带着华为工程师,一次次地翻山越岭,一次次来回勘探,逐步建立起了“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体系,并且不断完善,和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的防火专家一起,构建了四川省森林草原火情监测即报系统:


➤ 包含12颗遥感卫星的热点识别,实现全天候、全域覆盖,实时上报疑似火点;

➤ 全省森防指值班员协同盯防,第一时间动态调集疑似火点周边摄像头和护林员现场核查;

➤ 无人机视频即刻同步,日常巡护和火场勘察实时回传,智能化决策指挥全线打通;

➤ 全省森林防火摄像头广泛接入,AI智能摄像头可实现15分钟内的疑点发现及告警,防火响应实现飞跃提速;

➤ 护林员终端系统一键报警,快速反馈现场画面,做到“云端协同”“防范未然”。


 “以前每到防火警戒期大家都头疼得很,动不动就蹲守十天半个月,只能通过肉眼观察初步判断,不仅成效低,还难以完全确保安全。”谌利民感慨道,“如今,我们多了一双智慧的眼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好地感知这四万公顷的大自然有多博大。” 


03“数字云”下的青山绿水


意识进步了,技术也跟上了,如何让“人”在生态保护这个大命题下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谌利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作为当地百姓共同生活的家园,唐家河的生态保护并不只是几十号护林员的事情。工作近40年的谌利民清楚地认识到:“原住民祖祖辈辈在这里生存,习惯了靠山吃山,要充分尊重他们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对他们传统的狩猎、采挖加以法律规范,不能只堵不疏。”


“疏通”的办法,是给周边原住民创造就业机会,尤其是与生态结合的产业:比如发展结合保护区特色的养殖业,养蜂既可以创造经济收益,传花授粉也能促进当地植物生态形成正向循环;再如科学规划保护区内的种植业,在促进原始森林生态恢复的同时,栽种一些本地品种或是经济林,比如板栗,人可以收获,黑熊也可以吃。


归根结底,就是要让村民在生态保护中受益。马文虎说:“当唐家河成为了大家的共同财富,生活有了保障,村民守护起来更有积极性,护林员和村民的感情也越来越好。”


▲孩子们正在唐家河接受自然教育


同样的改变也因为数字技术的应用而悄然发生着。


在大数据的支持下,村民和护林员对这片土地的感知正在逐步加深——哪里可能是保护区防火重点,什么动物出现频率正在增多,哪些林下生态经过改造已经越来越好……凭借数字化技术改造和科研教育沉淀,村民们对于生态保护的感知已经不再陌生。


谌利民说:“我们不断探索着国家公园的建设经验,它不只是防火防盗,也不只是日常巡逻,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生态和谐,我们需要肩负起更多责任,要用科学的手段解决更多的难题。”


按照规划,未来唐家河还将继续深化和华为云的合作,建立更全面的云数据中心,利用VR/AR、5G、AI等技术,更好地实现自动拍摄、无线回传、自动归档、动植物及火情实时监测等,让保护区的生态监测、科研、保护更高效,科学助力野生动物保护和林草数字化转型。


此外,得天独厚的林草资源也将成为四川省经济多元化的重要推动力。当前,唐家河已实现林业、农产品等资源市场化;随着监测数据丰富度和精准度的持续提升,未来也许还可能探索资源变数据、数据变流量、流量变经济的发展道路,以生态数据助力数字经济,还给大自然一片绿水青山。


▲守护自然家园,护林员们的脚步不会停下


如果说,谌利民、马文虎们曾经只是看山护林的守护者;如今,他们已经成为这片家园的创新者和改造者。在华为云技术的加持下,他们正在灵活运用手中的数字化工具,和这片土地的所有百姓一起,为未来更加美好的家园奋斗着。



资料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End



【薛康双宝邮集图鉴宣传推介会】十年沉浸式专题研究,致力传播“双宝”文化

四川省2021自然保护地(大熊猫国家公园管护总站)巡护技能大赛在瓦屋山举行

大熊猫国家公园阿坝管理分局举办野外巡护监测专项培训

“数字熊猫科普行动——熊猫1000问”线上竞答活动正式启动

村民转变【靠山吃山不养山】观念,荥经龙苍沟镇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转载是一种动力 分享是一种美德


微信公众号:四川熊猫公园


网址:http://lcj.sc.gov.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