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弘扬科学家精神 || 印开蒲:为毕生所爱的事业尽一点力

点击上方蓝色字关注我们~





他花费多年时间研究路线、搜集照片,重走了百年前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在中国西部走过的路,拍摄了250组对比照片,在2010年出版了集生态、历史和社会价值于一体的著作——《百年追寻——见证中国西部环境变迁》。


如今,在办公室整理资料、跑野外科考依然是这位老人的常态。他说,认定一件有意义的事就要坚持做下去,要为一生所爱的事业尽自己的一点力!


这期推文,将讲述一位名叫“印开蒲”的老人的故事。



01
“看到那层峦叠 每次都·“看到那层峦叠 每次都心旷神怡”·


1960年,17岁的印开蒲高中毕业,恰逢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农业生物研究所(现成都生物研究所)招生,从小喜欢植物的印开蒲就这样成了一名植物学研究人员。 


“一开始只是见习。我绘画底子好,写字漂亮,就被送到了西南师范大学(现西南大学)地理系学习绘图。”如今印开蒲案头上常放着一本《四川植被》,里面展示的植被分布图,就是出自他手。这本1980年出版的书籍,记述了四川省植被的基本类型、分区以及植被的利用与保护。 


一把尺子、一支笔、一个军用水壶和一些粮票,在成为正式的研究人员后,印开蒲开始参与四川西部的植被考察。 


拉起绳子,扯起一块长宽20米的正方形范围,计算面积内植物分布数量——从河谷到山地最高处,海拔每升高100米,印开蒲便和同事们这样拉一次绳子。“这样就可以计算出一定海拔的植物分布情况和数量,进而计算出一个县乃至更大范围内植物分布情况,从而绘制出植被地图。”印开蒲说,绘图既要巧劲,也得有气力,得一个县一个县地跑。


“那会儿条件艰苦,就着干粮吃咸菜,交通全靠两条腿。”印开蒲常常一走就是好几个月。1962年,一次在雅安天全县的山林调查结束后,看到调查队员们饥肠辘辘,印开蒲提议打点鱼来解馋。看到网里全是活蹦乱跳的鱼儿,当时的那种开心,印开蒲至今还记忆犹新。


他说,在山里考察,既需要掌握科学方法,还要对眼前的植被生态充满热爱,“看到那层峦叠嶂,每一次都心旷神怡。”


1963年印开蒲(右)在四川叙永开展四川植被调查(来源新华社)



02
年逾花甲仍坚持走完·年逾花甲仍坚持走完“威尔逊之路”·



1997年,印开蒲接待了一批来自英国的外宾。“虽然他们都已经退休了,但是我了解到他们退休之前大多是医生、商人、律师,甚至还有一位是参加过二战的飞行员。他们来到中国的目的,就是来看看威尔逊曾带回的花卉的故乡。”


到现在他还记得,那些外宾在行车的路边看到岷江百合时,强烈要求停车并下车将花朵捧在手上深深呼吸的情形。这些外宾临走时送给印开蒲同事的一本由威尔逊侄孙写的名为“Chinese Wilson”的书,让印开蒲对威尔逊这个人产生了兴趣。


威尔逊1876年生于英国,是著名的自然学家、植物学家、探险家,曾任美国哈佛大学植物研究所所长。1899年至1911年间,他受英国维奇园艺公司与美国哈佛大学的委托来到中国四川,多次深入四姑娘山、黄龙、贡嘎山、神农架等地考察,采集植物标本和种子、考察野生植物资源,把在这一地区采集到的全缘叶绿绒蒿、岷江百合、黄花杓兰等数百种中国野生花卉引种到了西方国家。1929年,其专著《中国,园林之母》出版,记录了他长期在中国西部从事植物收集活动的经历。


接待完这群特别的来宾后,印开蒲决定在威尔逊曾经拍过照片的地方再次按下快门,记录和反映中国西部发生的生态变迁。

他先是花费几年时间研究路线、搜集照片,又用整整6年,跑遍了四川、重庆、湖北等许多地方,走完了全程。这对当时已年逾花甲的他来说,十分不易。


如何寻找曾经的拍摄地?“一个县一个县地走,找当地的老乡和县档案馆问。”在找拍摄地的过程中,印开蒲也交到了越来越多朋友。


跟着印开蒲一起工作的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朱单,非常敬佩印开蒲的亲和力。“每次和印老师出去,当地人都非常热情。”朱单说,有一年到北川寻访,老乡提前得知印开蒲要来,一直等他们到下午两点多才一起吃饭,“靠的是日积月累的感情”。


2007年,印开蒲在四川省松潘县白羊乡拍摄照片(来源新华社)



03
大自然是一部永远读不·“大自然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天书”·


秉承着一份兴趣与好奇,印开蒲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一直追寻威尔逊之路探访那些与地理、地质、植物、人文相关的过往。


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是能够坚持20年却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对此,印开蒲却不以为意,他说这些困难已经习以为常,最让他难忘的还是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地震、泥石流、洪水、塌方、暴风雪……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经历过的自然灾害,印开蒲却经历了不止一次。


2008年,印开蒲探访到四川丹巴县,只为了攀登上海拔4600米的垭口去威尔逊曾经到过的地点拍摄两张照片。在登山前晚,他们借宿在当地人搭建的简易木棚中,10平方米的地方挤了6个成年人和1个小女孩。当地人饲养的4只藏獒在漆黑的夜里围着木棚打转,这让想起夜方便的印开蒲不敢出门,几乎一夜没睡。


由于休息不足,第二天走到海拔4200米高度时,已经65岁的印开蒲几乎难以坚持。同行的当地林业局带路的一位年轻人劝说他停下休息,并保证一定替代印开蒲拍摄出满意的照片。


但是印开蒲坚定地拒绝了这份好意:“我已经走到这里,如果不爬上去自己拍摄就是对历史的不尊重。”他吞下速效救心丸,啃了几小块巧克力、喝下两口矿泉水,毅然起身再次上路,用了两个小时攀到垭口,在与威尔逊百年前站到的位置相同的地点拍下照片。


在重走威尔逊之路之前,印开蒲更是一个善于在大自然中学习的学者。“我记得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的主要开创者之一侯学煜曾经说过,大自然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天书。”印开蒲说,“这句话影响了我一生。”


作为一名生态学家,印开蒲也在不断用行动践行这句话,“虽然现代生物学生态学都在向微观发展,但是我依然认为离开自然的科学很难取得成绩。”他表示,环境变化、资源破坏,对地球家园的保护通过数学公式推导的意义不大。照片对比是最直观的。“我想,现在用博物学的方式更能解决这个问题。”


2010年,集纳250组对比照片的《百年追寻——见证中国西部环境变迁》一书,终于面世,形象生动地展示了中国西部发生的巨大变化,将生态保护的理念传递给普罗大众。


印开蒲介绍他出版的书籍《百年追寻——见证中国西部环境变迁》(来源新华社)


印开蒲讲述"威尔逊探秘大瓦山"(来源乐山日报)



人物名片

印开蒲,1943年生,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原研究员、生态学家。他60余年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物资源考察。他从绘制植被地图做起,参加了四川植被、四川薯蓣资源、横断山植被等多项科学考察,跑遍了四川盆地的山山水水。他为九寨沟和亚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大熊猫保护、西部地区环境保护等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资料来源:中国科学报、人民日报、新华社、四川省科协

编辑:谢维维   

初审:胡瑞华  韩丽薇  

审发:张黎明


End




递出“天下大熊猫第一县”“绿色名片”——“熊猫走天下生态进万家”共享平武成都行即将开启

旅日大熊猫“香香”的新家长啥样?带你打卡

仲春,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自然教育迎来“开门红”

市场公然售卖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坚决打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