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A Talk|方贤晨:上士闻道、中士闻道、下士闻道,道是不变的,限制存在于个人的认知高度。
当下大部分加密艺术创作者完全游离在主流传统艺术行业之外, 链圈和艺术圈是像是两个平行世界, 各自的创作者重叠甚少。加密艺术真正的发展会是与传统艺术世界产生交互的那一刻。本期BCA Talk对话方贤晨,他于2019年硕士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是一位从传统学院派走出来的创作者同时也是当代艺术的从业者。他将为我们聊聊他的艺术创作,他对NFT的看法并预告一下正在筹备中的元宇宙(Metaverse)线上艺博会。
上士闻道、中士闻道、下士闻道,道是不变的,
限制存在于个人的认知高度。
方贤晨
艺术家,IASC联合创始人
Q&A
BCA 简称 B
方贤晨 简称 F
B:您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哪里?可以聊聊您的创作过程吗?
F:我是一个从很传统的学院派教学中走出来的人,所以在我以往的创作过程里这一块影响还是挺大的,我最近会觉得创作对于我来讲最重要的一件事还是要“真”。所以我的作品大都来源于我对于自己经历的一个思考,类似“活着的自省”,然后我是有纯粹的绘画信仰的,所以我会追求一个严谨的形式,这种东西会带来一些我需要的心理慰藉,因为我对于身边很多绘画都是存疑的,我不能时时刻刻包容自己不喜欢的作品,比较好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作品去反馈环境和现实。我创作的过程里最困难的就是说服自己,就是有时候我会因为一个出发点或者创作动机和自己进行很长时间的内耗,我对于绘画信仰的自信和我对于绘画本身的认知有些时候是会相互较量一下的,这种较量促使我学会了旁观,旁观人格有时候会很有用也会减少内耗的痛苦,更理性更公平的让自己进行创作。
B:能讲讲对您艺术生涯影响最大的人或事吗?
F:很难讲这么长的时间里什么东西带来的影响是最大的,可能身边的朋友吧,身边有很多一直在坚持创作的艺术家朋友,他们给了我很多,有时候大家在交流或者看他们的作品我都会收获一些对我有帮助的经验,我觉得对人塑造最大的力量还是来自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企图塑造你的那股力量也不同,艺术家可能就是对于这种力量的敏感度会多一点,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挺幸运的人,记得之前有一次和钟涵老先生聊天,他问我时间对于你来说意味着什么,那次钟老和我说了很多,关于艺术关于绘画,最触动我的还是老先生关于时间和我展开的对话,那一次对话也是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一些选择。
B:通过这些作品,你希望带给观众什么感受?最想通过你的作品表达什么?
F:我很少考虑观众,在面对艺术的时候我们其实都是观众,艺术家和观众的关系其实是靠艺术语言联系起来的,所以我觉得所谓的沟通都是双向的,是供需关系,就像小草会期盼阳光而不是路边的卡车。每件或者每组作品想要表达的东西可能都不一样。
B:为什么专注于“写实”?
F:可能我觉得仅仅是色彩和图形不太能满足我对于绘画的需求吧,我没有专注于形式,形式不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关键是逻辑是表达的美感,在诗意的动态逻辑中我接受一切形式,相反则会让我反感。
《永失我愛》,150x300cm,布面油畫,2019
B:您的作品展现出了一种东方的意境之美,那么您是如何看待“意境”这个词开始在西方被广泛讨论的现象呢?
F:你说的“东方的意境之美”我觉得可以理解为“诗意”,“诗意”是我们的艺术特有的一种品质,从很早的时候我们的画家就开始追求对于感受、想象的营造,而西方绘画对于“意境”的追求相对晚了很多,康定斯基提出“联觉”开始说明绘画可以和音乐诗歌一样主动的营造氛围满足想象。我觉得西方的各个艺术形式还是相对独立的,中国的”诗书画“一体算是比较独特的存在,不过我觉得数字艺术的兴起可能在某些层面上达到了”共通“,毕竟当代的艺术语言太过丰富了。
B:如何看待近几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如何看待“中国艺术家”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角色?
F: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就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一样,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拥有了一个很惊人的体量,这几年随着信息传播的同步性越来越高,我们的艺术家和欧美的艺术家基本上不存在过大的信息差异,这样的情况就会造成大家会更关注身份认同、地域差异,艺术本身的独特性反而会变得扁平,多样性也会越来越少,这样我并不觉得是一件好事。在避免不了探讨身份认同问题的时候,我更愿意回归艺术本质,所以如何做“中国艺术家”在我看来是一个很难受的问题,“艺术家”和“中国艺术家”和艺术面貌一定要有关系吗?如果有,那是艺术家自己的选择吗?这两个问题我觉得还需要慢慢讨论,而且我不太觉得中国当代艺术有语境,太多人不求真也不关心艺术本身,所谓语境可能只存在于小范围的聊天中。
《自省》,40x50cm,布面油畫,2019
B:作为创作者,如何保持对社会的“敏感度”?
F:当然是参与社会,去工作,然后再回家创作。
B:对您来说,数字艺术创作与传统架上绘画的区别是什么?开始创作数字艺术作品后,可以从您的在BCA上链的三件作品展开来聊。
F:最大的区别当然就是材料不同,也只是材料不同而已,我开始用ipad画画是因为很早我就经常看一些VFX艺术家在网络上的视频,就觉得数字技术带来的自由度真的太诱人了,你完全可以在你想象力的极限里随意发挥,当技术的问题不是问题,限制艺术家的就是创造力,所以我也想试试看。
《飞》,数字绘画,2021
B:什么样的契机了解到NFT?它吸引你的原因是什么?
F:是有一次和博涵在798的咖啡厅里听他说他在做的事,当时是听了一遍没有懂,但是又不好意思问,晚上回到家就开始在网上找各种和NFT相关的知识。目前NFT最吸引我的其实是它的社交关联性,对于它可以为数字艺术赋权、解决流通这些贡献就不用多说了,最近的热度也应该让大家对这个东西有了一些基础的共识,关于NFT我觉得可玩性还很多,我还需要多尝试多探索。
B:区块链和艺术的结合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艺术创作以及评论当中,这些人本身素质参差不齐,有些人是非专业出身也缺少一些专业熏陶,这个问题会困扰从传统艺术院校出来的艺术家吗?
F:其实不会有干扰吧,本来如果是画画这件事就是人人拿起笔都可以画,NFT不也是一样吗,都可以来玩。只不过就像郭德纲那句话,一科学家要是非和人讨论火箭发射烧煤是不是也行这个问题那只能说明他有病,我觉得任何事都是有门槛的,专业和业余也没必要去交流。上士闻道、中士闻道、下士闻道,道是不变的,限制存在于个人的认知高度。
B:除了创作者外,您也是艺术从业者, 能聊聊现在正在筹备的线上艺博会吗以及您的预期吗?
F:这个项目算是我除了自己创作外而完成自己的一个艺术理想吧,毕业这两年在艺术圈工作我始终觉得画廊、美术馆能够给到青年艺术家的资源太少了,随着前几年国内艺博会的发展其实大家对于艺术的需求是越来越大的,很多独立空间也都成长发展起来,当我接触到NFT接触到metaverse的概念的时候在我脑子里就蹦出了这么一个想法,是不是可以在一个开放的虚拟世界里把所有的独立艺术空间聚集到一起, BCA让我看到了这件事实现的可能性。
IASC 全称为 Independent Art Space of Chain—独立艺术空间链,是由刘博和方贤晨联合发起。“独立艺术空间”是独立于美术馆、画廊等机构的具有民间基础与自我组织管理性质的“野生”艺术空间。它发起于当下现实,虽然处于边缘,但在平衡整 个艺术生态的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多元声音的存在。
“经验的叠加—北京独立艺术空间考”
展期预告:5月31日--6月30日
展览位置:cryptovoxels.com
更多信息:请关注“BCA区块链艺术中心”
关于BCA
BCA(BlockCreateArt)是集加密艺术创作、交易、投资收藏和加密文化教育输出为一体的全品类加密艺术NFT平台,致力于打造一个人人都能参与的加密艺术生态圈。BCA加密艺术生态圈的构建是以MetaOpus(NFT发行交易平台)为中心点,BCA Studio(加密文化IP工作室)、BCA Gallery(加密艺术策展)、BCA Display(前沿终端展示)等业务版块辐射全局。BCA作为深耕NFT艺术领域的行业标杆,汇集一众跨界知名人士,以艺术助力区块链行业,共同构建加密艺术的未来。其中,截至2021年2月BCA总成交额已超300万美金,MetaOpus(www.metaopus.co)从2020年10月上线至今,已覆盖16个国家及地区,已签约225位艺术家,平台拥有5万全球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