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旅行日记 | 苏州人被正式确诊为生活艺术家


“上有呀天堂,下呀有苏杭,城里有园林,城外有水乡……”吴侬软语,百转千回,韵味悠长。7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时,听完一曲苏州评弹《苏州好风光》,带头鼓起掌来。


无论高温,还是暴雨,在平江路上总是能看到“古风细娘鱼”——“细娘鱼”是苏州话“小姑娘”的意思。苏州评弹博物馆里,一位“既能讲又能唱”的标致细娘鱼,正在教大家用苏州话如何表扬一个小姑娘长得漂亮:“哎呀,这个细娘鱼bieqi得嘞”。



一种文化的复兴,总是需要激活人们内心深处某一种共鸣——你在苏州穿一袭古装,盘上发髻,肯定没人说你矫情。手拿苏绣团扇,或坐于桥上,或立于河边,那巧目传情间,就能发现中国女子骨子里的江南柔情,不管她是来自东北,还是来自广东。



每一个女人骨子里都想做个美丽东方女子的共情画面,就是在平江路上穿上汉服走一走,这种不需要过多言语表达的集体文化行动,在这里得到“集中释放”。


而方言更有一种特殊的魔力,携带着文化的穿透力,他背后藏着很多超越语言本身的能量沉淀。今天著名的苏州评弹,便是经由苏州评话和弹词的结合,已经成为到苏州必打卡的项目之一——去苏州不听评弹,便如同没去。



如果说中国苏州评弹博物馆、苏州戏曲博物馆原副馆长袁小良演绎的评弹版《知否知否》、琵琶语评弹馆吴亮莹的《声声慢》,是对苏州评弹的抛砖引玉;那么到了苏州,你才能真切感受到,从评弹博物馆,到普通茶馆,甚至小学生的课堂,亦或是姑苏巷子里普通家庭的“舞台”……苏州评弹已经融入到了苏州人的点滴生活中。



在昔日书场旧址上建成的苏州评弹博物馆,不大,十分钟就能逛完。但当一袭古风的“神秘讲解员”出现,迅速点亮了这座宅子。


 


“我们身边的这组青铜人像雕塑,是评弹演员,在那个年代听评弹,是苏州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娱乐活动。就像我们现在追电视剧啊,打游戏一样 。”


移步移景,她一一向大家介绍这座宅子,还有苏州评弹,这门古老的说唱艺术。


苏州“细娘鱼”从里到外的精致,那口中好听的吴侬软语,都令人酥酥麻麻,令人觉得时光也变得温柔而缓慢了。


当邀请大家坐定“状元桌”,她开始奉上一段段苏州评弹、昆曲,台下观众跟着温婉细软的声音嘴角上扬,有孩子悄悄对妈妈说,“我听不懂,但好听!”


在讲解员的言语唱腔中,昆曲、评弹等“非遗”顷刻间变得诗情画意、婉转生动


走出戏曲博物馆,忽然在心中一遍又一遍感叹:真美!


苏州戏曲博物馆全新推出“雅韵红妆·特色讲解”服务,每周四、五、六三天,定时向公众提供特色讲解服务。


老苏州人,听评弹是要“吃茶”的——一杯8块钱的茶,听上半天的评弹,至今是他们闲暇时最喜欢做的事。


打卡完《声声慢》、苏州评弹博物馆之后,也学老苏州人,随意找一个茶馆、听一曲评弹,喝一杯茶。在那语境中,令人感受到的不仅是评弹艺术,更是除了“精致”标签外,苏州人“轻轻松、活泼泼”的休闲生活态度——只有不急不缓的松弛,才能带来创造力。


 

2017年平江路只有三家评弹茶馆,到如今已经十五六家。


就算到苏州不特意打卡评弹,你依然能在处处感受到苏州人“生活艺术家”的气质——平江路到双塔市集中的一家六代做糖粥小店里,一位青衣白须仙风道骨样貌的老爷爷,听着收音机里播放的评弹,见客人进门,缓缓起身。



舀半碗冰凉白粥,再加半碗温豆沙,撒上桂花,一碗一白一黑、一冰一热的太极糖粥,伴着评弹声,在这酷暑闷热的夏日,瞬间抚慰人心。



评弹里的苏式生活,是来苏州需要寻找和带回去的精神瑰宝——生活总是充满艰辛,但是慢一点,保持一颗松弛而又创造的清明之心,也许是苏州让人来了还想来的真正原因。




🌟


文章来源:本文为江苏微旅游原创内容 。如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后台或致电:025-83313329,小编会及时审核处理。(责编:小雪)



往期回顾

风光|周庄,蛮灵噶!

发现 | 江苏,怎一个“____”字了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