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转载 | 黄德宽教授在山东大学古文字强基培养座谈会上的发言


黄德宽教授在山东大学

古文字强基培养座谈会上的发言












杜院长好,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山大文学院这次交流研讨会。刚才听了杜院长的讲话,特别是侯乃峰老师的介绍,加上看了寄过来的材料,对山大文学院强基计划班的整体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对于古文字学来说,强基计划从本科人才培养开始是一件新鲜事儿,确实我们的思想准备都不是很足,过去都是到研究生阶段才分流搞古文字学。强基计划古文字学人才培养的提出,与国家文化建设和战略发展的目标是相关的。因为过去没有培养过古文字学本科生,所以这项工作也是探索性的。如何才能做好强基计划本科到硕博士人才培养,如何解决古文字学有人做、有传承这样一个大问题,确实都是摆在我们这些参与强基计划招生培养高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对这样一个富有战略性和探索性的课题,我们开展交流研讨是非常必要的。强基计划实施以来,各个学校都面临着很多共性的问题,也有各自不同的问题。通过交流、研讨,对进一步推动强基计划教育也是非常及时的,山大文学院能够开这样一个座谈会是很好的。之前我也参加过中国人民大学开的一次交流会,因那时古文字学强基计划刚刚开始,还没有很多可交流的话题,只是发表了一些原则性的意见。山大文学院现在开这个会更有针对性,能够把问题理得比较清楚,使交流研讨更加深入。

下面根据我了解的情况,总体说说对山大文学院古文字学强基计划人才培养的认识。第一点,学校、学院都高度重视古文字学强基计划的实施,认识和定位也是比较明确的。杜院长等文学院领导,对山大强基计划的定位在认识上是非常清晰的,学校和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推动这件事,为古文字学强基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保证。第二点,山大文学院实施古文字学强基计划的基础是非常好的。山大人文学科本来就有着深厚的传统,过去是名家荟萃,现在聚集了像杜院长等一批非常优秀的学者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他们在国内学术界都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老一代学者也继续在发挥作用。山大人文学科有着丰厚的学术资源,文史哲基础学科群实力雄厚,有《文史哲》杂志这样具有典型性和象征性的学术交流平台。在人文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方面,山大这些年也积累了成功的经验。第三点,山大古文字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从课程体系、目标定位看,有自己比较鲜明的特色。与一般学校不同,山大古文字学专业比较紧密地结合了汉语文字学,结合本身的学术传统。我注意到这个培养方案从基础课程设置到专业课程,到转段和分流培养,主要围绕着古文字学、汉语言文字学、古典文献学这三个密切相关的专业方向来做。强调小班制和导师制,每年招生十到十五人,规模控制也比较恰当,“3+1+4”分阶段培养方案,大体上与教育部目前正在推动的转段方案也保持了一致。按照教育部的意见,强基计划的转段从三年级开始就很自然地要过渡到研究生阶段。原来我们以为可以跨学科、跨校交流学生,现在看来强基计划一般不跨校,学生还都是在本校培养。这样一来,有它的优点,就是保证了培养的连续性,体现各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它的问题就是各个学校之间缺乏横向交流,对学生的流动有一定制约,也可能不合乎一些学生的想法,同时给培养单位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就是说,我们招多少人送出去多少人,从本科一直到转段分流培养到博士阶段,都在招生学校完成,这个压力是比较大的。杜院长就计算过,最多的时候会有八届学生在读,需要有多少老师、多少资源来支撑,对此保持了非常理性和清醒的认识。这样的培养方案和时段安排,并不完全是高校自身所能确定的,这是强基计划整体设计提出的要求。这就对我们分流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最难的还是师资队伍问题。当强基计划所有的年级进入比较完整的培养序列以后,最高一届博士快要毕业,最新的学生刚入学,这样八届学生同时在校,哪来那么多教师来做一对一的教学,来分流培养,来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山大文学院现在比较快速地整合了队伍,一是利用文学院的基础,在基础课程方面,让其他的非文学院的老师来承担,如考古、中国史这样一些课程。二是在引进古文字学教师方面下了比较大的功夫,快速引进了一些古文字领域的教师,如董莲池、侯乃峰、侯瑞华等,加上原来的力量,现在古文字学已经形成了基本队伍,又聘请了一批著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引进和兼聘,比较快速地形成了强基计划人才培养基本师资队伍,这些措施都非常得力,我听了以后比较受启发。

古文字学培养方案各个学校会有自己的一些特色。清华比较早地启动相关工作,做法跟山大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大的不同。清华基础文科人才培养主要是放在人文学院,文史哲学科都在这个学院。像古文字学这样的具体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任务基本上就交给了出土文献中心教师承担。为实施强基计划,学校成立了日新书院,把包含古文字强基计划在内的所有文史哲相关专业学生集中起来培养和管理,人文学院主要负责承担教学和后期的分流培养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分担强基计划培养任务的时候,就不像山大文学院压力这么大,这是清华的一个特点。在强基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出土文献中心负责制定关于古文字学方向的培养方案,并承担本科阶段的古文字学课程,而在培养计划里面的一些其他基础性课程都是全院多学科参与承担。转段分流之后,真正来学古文字的学生,我们则制定一对一的培养方案,一人一策确定指导老师。清华第一届古文字强基计划的转段工作,最近已经正式选拔学生了,我们希望学生能转尽转。因为我们是采取选拔转段,而不是集中招生、分流淘汰。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都招收强基计划本科生,每个专业招生三十人左右。到分流转段的时候,古文字学专业面向文史哲选拔,计划每年选拔十个左右进入古文字学的分流培养。除此以外,我们也面向全校开放,欢迎适合学古文字学的同学申请。最近,就有一名学数学的学生申请转到古文字学,如果他加试通过之后,将会吸收进来。选拔转段学习的学生,在四年级之后,就是进入硕士阶段时再一次选拔,确定进入博士阶段学习的人选。这大体上是清华强基计划的实施方案。当然,我们这么做也冒着一定的风险。因为清华学生的选择太多,真正能选古文字、对古文字死心塌地的学生毕竟很少。我们也做好准备,如果学生确实不愿意学古文字也不勉强,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选不到十名就选五名,我们相信总是会有一些真正愿意学古文字而选择这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那就是真正的学习方向和追求目标明确的学生,我们培养他们也会更加有针对性和成效性。

以上介绍清华强基计划的一些情况。在座的各个高校都参加了强基计划,大家各有各的做法。清华这些做法到底能不能成功?结果会怎么样?我们还在探索中,也会在过程中不断完善。为了与强基计划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我们已经完成了古文字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建设的论证工作,在座(线上)的杜老师、吴(振武)老师等都参加了前期论证工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审批后,我们将会招收古文字学一级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这样的话,强基计划人才培养各阶段就衔接起来了,也拓展了学生的分流出口。

最后,对山大古文字学培养计划提一点建议。山大的培养计划汉语言文字学、古典文献学的色彩特别浓厚,在整个培养方案中重视古典文献学的基础,重视先秦古书的阅读训练,重视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的基础。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体现了特色。在课程体系里,能不能随着学生的增多,适当增加一些交叉性课程?将来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可能会增加,因为古文字学作为交叉学科,与历史学、考古学甚至理工科都有交叉。比如我们最近就与计算机学科沟通,考虑联手推出一个真正与计算机交叉的古文字学学科方向,这个问题我们还在探讨过程中。我想山大同样会面临这个问题。山大有实力很强的考古学、历史学,在课程体系设置、学生分流培养方面,能不能考虑拓展一些空间或者预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如果做好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在分流培养计划方面,各个分组的课程还可以再丰富一些,以便形成古文字学方向的分流课程体系。按照目前规定的这几门课分流培养,到硕博士阶段之后,还显得稍微少了一些,不一定能满足进入到硕、博士分流培养阶段学生的要求。因此,建议在分流阶段课程设计方面再进一步细化、丰富一下。

刚才,乃峰倡导能不能建立各校的联合,开设一些互认学分的共享课,这是一个很好的倡议。在适当的时候,我们确实可能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强基计划人才培养联盟,如果有可能,在这个联盟内实行资源共享,学分互认,以解决各个学校所面临的资源不足的问题,整个强基计划培养单位联合起来抱团发展。如果想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是必要的。既然乃峰已经提出了这个建议,在座(线上)的都是各校这方面的负责人,无论是从教材建设、课程设置,还是其他一些方面,大家可以进一步加强沟通,共同酝酿推动。

我就谈这些,谢谢各位!

转载自“山大中文之声”公众号

编辑 | 沈锴丽

审核 | 边田钢


往 期 回 顾

溫故知新 | 蔣禮鴻:校勘略說·校勘的作用

书讯 | 马德强《汉语中古音研究》出版

书讯 | 窦怀永副教授整理明代两种《义乌县志》出版

作者简介:

黄德宽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

黄德宽教授在山东大学

古文字强基培养座谈会上的发言












杜院长好,大家好!

很高兴参加山大文学院这次交流研讨会。刚才听了杜院长的讲话,特别是侯乃峰老师的介绍,加上看了寄过来的材料,对山大文学院强基计划班的整体情况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对于古文字学来说,强基计划从本科人才培养开始是一件新鲜事儿,确实我们的思想准备都不是很足,过去都是到研究生阶段才分流搞古文字学。强基计划古文字学人才培养的提出,与国家文化建设和战略发展的目标是相关的。因为过去没有培养过古文字学本科生,所以这项工作也是探索性的。如何才能做好强基计划本科到硕博士人才培养,如何解决古文字学有人做、有传承这样一个大问题,确实都是摆在我们这些参与强基计划招生培养高校面前的一个新课题。对这样一个富有战略性和探索性的课题,我们开展交流研讨是非常必要的。强基计划实施以来,各个学校都面临着很多共性的问题,也有各自不同的问题。通过交流、研讨,对进一步推动强基计划教育也是非常及时的,山大文学院能够开这样一个座谈会是很好的。之前我也参加过中国人民大学开的一次交流会,因那时古文字学强基计划刚刚开始,还没有很多可交流的话题,只是发表了一些原则性的意见。山大文学院现在开这个会更有针对性,能够把问题理得比较清楚,使交流研讨更加深入。

下面根据我了解的情况,总体说说对山大文学院古文字学强基计划人才培养的认识。第一点,学校、学院都高度重视古文字学强基计划的实施,认识和定位也是比较明确的。杜院长等文学院领导,对山大强基计划的定位在认识上是非常清晰的,学校和学院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推动这件事,为古文字学强基计划的实施提供了保证。第二点,山大文学院实施古文字学强基计划的基础是非常好的。山大人文学科本来就有着深厚的传统,过去是名家荟萃,现在聚集了像杜院长等一批非常优秀的学者和中青年学术骨干,他们在国内学术界都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老一代学者也继续在发挥作用。山大人文学科有着丰厚的学术资源,文史哲基础学科群实力雄厚,有《文史哲》杂志这样具有典型性和象征性的学术交流平台。在人文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方面,山大这些年也积累了成功的经验。第三点,山大古文字学专业的培养方案,从课程体系、目标定位看,有自己比较鲜明的特色。与一般学校不同,山大古文字学专业比较紧密地结合了汉语文字学,结合本身的学术传统。我注意到这个培养方案从基础课程设置到专业课程,到转段和分流培养,主要围绕着古文字学、汉语言文字学、古典文献学这三个密切相关的专业方向来做。强调小班制和导师制,每年招生十到十五人,规模控制也比较恰当,“3+1+4”分阶段培养方案,大体上与教育部目前正在推动的转段方案也保持了一致。按照教育部的意见,强基计划的转段从三年级开始就很自然地要过渡到研究生阶段。原来我们以为可以跨学科、跨校交流学生,现在看来强基计划一般不跨校,学生还都是在本校培养。这样一来,有它的优点,就是保证了培养的连续性,体现各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它的问题就是各个学校之间缺乏横向交流,对学生的流动有一定制约,也可能不合乎一些学生的想法,同时给培养单位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也就是说,我们招多少人送出去多少人,从本科一直到转段分流培养到博士阶段,都在招生学校完成,这个压力是比较大的。杜院长就计算过,最多的时候会有八届学生在读,需要有多少老师、多少资源来支撑,对此保持了非常理性和清醒的认识。这样的培养方案和时段安排,并不完全是高校自身所能确定的,这是强基计划整体设计提出的要求。这就对我们分流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最难的还是师资队伍问题。当强基计划所有的年级进入比较完整的培养序列以后,最高一届博士快要毕业,最新的学生刚入学,这样八届学生同时在校,哪来那么多教师来做一对一的教学,来分流培养,来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这确实是一个问题。山大文学院现在比较快速地整合了队伍,一是利用文学院的基础,在基础课程方面,让其他的非文学院的老师来承担,如考古、中国史这样一些课程。二是在引进古文字学教师方面下了比较大的功夫,快速引进了一些古文字领域的教师,如董莲池、侯乃峰、侯瑞华等,加上原来的力量,现在古文字学已经形成了基本队伍,又聘请了一批著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引进和兼聘,比较快速地形成了强基计划人才培养基本师资队伍,这些措施都非常得力,我听了以后比较受启发。

古文字学培养方案各个学校会有自己的一些特色。清华比较早地启动相关工作,做法跟山大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很大的不同。清华基础文科人才培养主要是放在人文学院,文史哲学科都在这个学院。像古文字学这样的具体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任务基本上就交给了出土文献中心教师承担。为实施强基计划,学校成立了日新书院,把包含古文字强基计划在内的所有文史哲相关专业学生集中起来培养和管理,人文学院主要负责承担教学和后期的分流培养任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分担强基计划培养任务的时候,就不像山大文学院压力这么大,这是清华的一个特点。在强基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出土文献中心负责制定关于古文字学方向的培养方案,并承担本科阶段的古文字学课程,而在培养计划里面的一些其他基础性课程都是全院多学科参与承担。转段分流之后,真正来学古文字的学生,我们则制定一对一的培养方案,一人一策确定指导老师。清华第一届古文字强基计划的转段工作,最近已经正式选拔学生了,我们希望学生能转尽转。因为我们是采取选拔转段,而不是集中招生、分流淘汰。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都招收强基计划本科生,每个专业招生三十人左右。到分流转段的时候,古文字学专业面向文史哲选拔,计划每年选拔十个左右进入古文字学的分流培养。除此以外,我们也面向全校开放,欢迎适合学古文字学的同学申请。最近,就有一名学数学的学生申请转到古文字学,如果他加试通过之后,将会吸收进来。选拔转段学习的学生,在四年级之后,就是进入硕士阶段时再一次选拔,确定进入博士阶段学习的人选。这大体上是清华强基计划的实施方案。当然,我们这么做也冒着一定的风险。因为清华学生的选择太多,真正能选古文字、对古文字死心塌地的学生毕竟很少。我们也做好准备,如果学生确实不愿意学古文字也不勉强,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选不到十名就选五名,我们相信总是会有一些真正愿意学古文字而选择这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那就是真正的学习方向和追求目标明确的学生,我们培养他们也会更加有针对性和成效性。

以上介绍清华强基计划的一些情况。在座的各个高校都参加了强基计划,大家各有各的做法。清华这些做法到底能不能成功?结果会怎么样?我们还在探索中,也会在过程中不断完善。为了与强基计划人才培养要求相适应,我们已经完成了古文字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建设的论证工作,在座(线上)的杜老师、吴(振武)老师等都参加了前期论证工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审批后,我们将会招收古文字学一级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这样的话,强基计划人才培养各阶段就衔接起来了,也拓展了学生的分流出口。

最后,对山大古文字学培养计划提一点建议。山大的培养计划汉语言文字学、古典文献学的色彩特别浓厚,在整个培养方案中重视古典文献学的基础,重视先秦古书的阅读训练,重视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的基础。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体现了特色。在课程体系里,能不能随着学生的增多,适当增加一些交叉性课程?将来学生在这方面的需求可能会增加,因为古文字学作为交叉学科,与历史学、考古学甚至理工科都有交叉。比如我们最近就与计算机学科沟通,考虑联手推出一个真正与计算机交叉的古文字学学科方向,这个问题我们还在探讨过程中。我想山大同样会面临这个问题。山大有实力很强的考古学、历史学,在课程体系设置、学生分流培养方面,能不能考虑拓展一些空间或者预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如果做好了,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师资力量不足的压力。在分流培养计划方面,各个分组的课程还可以再丰富一些,以便形成古文字学方向的分流课程体系。按照目前规定的这几门课分流培养,到硕博士阶段之后,还显得稍微少了一些,不一定能满足进入到硕、博士分流培养阶段学生的要求。因此,建议在分流阶段课程设计方面再进一步细化、丰富一下。

刚才,乃峰倡导能不能建立各校的联合,开设一些互认学分的共享课,这是一个很好的倡议。在适当的时候,我们确实可能需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强基计划人才培养联盟,如果有可能,在这个联盟内实行资源共享,学分互认,以解决各个学校所面临的资源不足的问题,整个强基计划培养单位联合起来抱团发展。如果想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这是必要的。既然乃峰已经提出了这个建议,在座(线上)的都是各校这方面的负责人,无论是从教材建设、课程设置,还是其他一些方面,大家可以进一步加强沟通,共同酝酿推动。

我就谈这些,谢谢各位!

转载自“山大中文之声”公众号

编辑 | 沈锴丽

审核 | 边田钢


往 期 回 顾

溫故知新 | 蔣禮鴻:校勘略說·校勘的作用

书讯 | 马德强《汉语中古音研究》出版

书讯 | 窦怀永副教授整理明代两种《义乌县志》出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