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启臻:发展融合农业

朱启臻 农民研究所
2024-08-30

融合农业作为农民增收的农业,是要让农民获得农业全产业链的综合收益。所以,中央文件多次提出要发展融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而且强调把增值收益留给农民。但是在对融合农业的理解上存在诸多偏差,我考察过一些所谓国家级“融合农业”示范区,发现与融合农业的理念没有丝毫的关系,只是给过去的产业园区换了标签而已。

融合农业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即融合什么和在哪里融合。前者是融合农业的内容后者是融合农业的主体。

发展融合农业的理论依据是经济学的产业链理论、社会学的农业多功能理论和心理学的消费者需求理论。消费者对农业需求已经从温饱型转变为对提升生活质量的需要,或者说从满足生理需要发展到满足精神需要的阶段。农产品营养与安全,包括色香味在内的特殊品质、多样化的农产品形态、品牌与文化等均是精神需求的重要方面。要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要,农业必须向融合产业发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恰巧可以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精神需要。深入挖掘农业价值,可以为农业产业融合提供依据。

就融合农业内容而言,主要是向两种方向拓展:

第一,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可以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从农业产前的农资生产与技术开发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化服务,再到产后的农产品贮藏、深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按照经济学的理论,产业链延伸可以实现农业的增值增效。具体实践不可做机械理解,如有的农业园区规定所生产的农产品加工率必须达到一定的比率,其实无此必要。因为农产品的价值并不总是随着加工环节的增加而增加,种植西红柿不必要加工成西红柿酱再出售,种植苹果也不是一定榨汁才算加工。实际上,农业产业链延伸长度不是看加工环节多少,而是看能否有效满足最终消费者需要。农家乐之所以受到欢迎,就在于它环节最少,但产业链延伸的最长,一步到位,从地头延伸到了餐桌。

需要指出的是,农业产业链的纵向延伸,除了沿着传统的生产、加工、销售这一主链延伸维度,还有诸多支链或侧链延伸方向,如利用农业副产品发展的编织、纺织、印染、雕刻等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也是产业融合的重要内容。具有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价值。如利用小麦的茎秆发展麦秆编织,是产麦区农民一项人人可做,成本很低,效益可观的家庭副业。麦编一般是用麦秆先编成草帽辫,然后再加工成草帽以及提篮、茶具垫、草花束、花瓶、等日用工艺品。也可直接用麦秆粘贴麦秆拼画等工艺品,除国内市场需要外,还大量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还有利用玉米皮纤维长、拉力强、柔韧白洁等特点,做编织原料制作的玉米皮门帘别具特色,采用竖线形编结方法,连环索结,节多易动,启掀自如,有人出入或微风轻拂,自然摇曳,婆娑多姿。有素色、彩色、纹饰三种玉米皮制作的坐垫具有通风、散热和吸潮等特点。玉米皮地毯色泽典雅,铺设室内,顿生清凉之感,据说用玉米皮可以做出七千多种花色的产品。仅胶东地区,销售即达五大洲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高达6,000余万元。

第二,农业产业的横向扩展。横向扩展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农业多功能的发挥,农民收入长期徘徊难以有效提高,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只能获得有限的农产品收入,而不能获得农业价值的综合收入。农业除了具有提供农产品的价值外,还有生态价值、景观价值、体验价值和教育价值等。从传统农产品生产功能拓宽到农业生态、生活、景观、休闲、度假、教育与创意产业,就极大地拓宽农业收入空间。这是近些年休闲农业、体验农业以及教育农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农业产业的横向扩展的第二层含义,是农业产业与乡村、文化和景观的融合,人们常说的“文旅农”的融合,就是把文化、旅游融入农业之中,成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农业和文化的结合,不仅赋予农产品文化内涵,获得品牌价值,还使农业直接成为文化项目。

需要指出的是,融合农业不能离开村落,村落为融合农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几年来,政府大力提倡的“田园综合体”,本质上就是村落、文化与山水林田的融合,其中村落是核心。有些田园综合体项目之所以失败,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排斥了村落和农民。

融合农业在哪里实现融合?也就是融合农业的主体问题。

有些地方把独立的农业生产者、农产品加工者和销售者联合起来,把一个区域内的一二三产业之间的对接理解为融合;有的认为在产业园区搞农产品加工就是融合;有的认为发展农业观光、乡村旅游就是融合。这些提法和做法,与融合农业的本意相差甚远。

什么才是融合农业呢?我在贵州的黔西南,看到农民在路边烤玉米,我问多少钱一穗,农民告诉我五元钱一穗,他们每天可以卖100多穗玉米,一个季节可以卖20天左右,那里一年种两季玉米,烤玉米的农户,每年最少可增加2万多元收入,有些烤玉米的农户年收入可达到6万元以上。为什么种玉米可以获得如此高的收益,就是得益于产业融合。烤玉米的农民背后就是自己的承包地,种玉米是第一产业;支起炉子烤玉米属于加工业,是第二产业;把烤好的玉米卖给过路人是服务业,那属于第三产业。这样,第一二三产业链就在一个农户身上实现了,各个环节所产生的利润,就都留给了农户。这叫融合农业。如果不是这样,农民负责种玉米,把玉米交给加工厂进行加工,加工厂再把加工好的产品交给超市或电商,由他们卖个消费者,有人叫做“接二连三”。这个产业链当然是重要的,但不是融合产业,而是不同产业间的对接,因为这个产业链条发生在不同主体之间。融合农业的主体,只能是农业生产者,农户、家庭农场、真正的合作社,可以成为融合农业的主体,农业产业融合必须限定在农民主体内部才是有意义的。像国外的“酒庄酒”,就是典型的融合农业,自己种葡萄、自己酿造、自己销售或吸引人来体验,就形成了具有融合产业的农庄。这个经验到了我们国家,也有酒庄,但大多是私人会所或旅游地产,因为大都没有农业环节,对农业的贡献几乎为零。

最近,人们提出了庄园经济的概念,是一个新的农业产业融合的方向。庄园经济的目的是综合利用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加工业、服务业与田园、乡村、文化的高度融合,有效增加农民的收入。未来融合农业最理想的载体应该是合作社,随着合作社的逐渐强大,合作社领办公司,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构建农产品销售网络,农业全产业链在合作社内部实现,才能把农业增值收益留给农民,才能使农业变成一个受羡慕的职业。




文章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朱启臻

文章摘自《后院——朱启臻论农业》中原农民出版社

图源网络,如侵即删

欢迎关注中国农业大学农村问题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农民研究所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