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介:《后院》
——朱启臻
朱启臻
“三农”研究知名学者,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农业农村部乡村治理专家组成员,北京市美丽乡村创建专家组成员,中央广播电台乡村之声顾问,全国合作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全国工商联扶贫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中国国家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任国内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
朱启臻教授长期从事“三农”问题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和省部级有关“三农”研究课题30多项,发表论文和调查报告300余篇,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40多部。特别是在农业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乡村价值与乡村建设、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等领域取得丰厚成果,为决策部门和实践部门提供依据。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百废待兴之日起,共和国几代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为消除饥饿进行艰难探索和不懈努力,今天,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对世界农业做出了贡献。这个贡献,包括数千年传统农业文化智慧, 也包括农业经营模式的探索,特别是可持续农业的经验。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农业发展基础还很薄弱,离农业强国还有一定差距。70 多年来,中国农业获得长足进步, 同时也存在诸多风险。这些风险不仅来源于自然界,更主要来源于我们对农业的认识。如今,“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已经是人们的共识,但是如何实现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还存在诸多认识的误区。有人认为,中国可以放松耕地保护,利用世界粮食市场保证国家农业安全,殊不知,中国人的饭碗交给其他国家存在巨大风险性;有人提出模仿西方的大农场,把农民的土地流转给公司或者由集体统一经营,搞所谓规模化,实际上是排斥农民农业主体地位, 把农业推向危险的边缘;还有人主张让农民去闯市场,殊不知, 农业的周期性、季节性、生命性等特点,决定了市场调节农产品生产具有滞后性,就像盲人骑瞎马,是对农业和农民不负责任的表现。所有这些误区,源于对农业特点不了解,或者把其他行业的经验简单移植到农业上。因此,发展现代农业、防范农业风险, 前提是了解农业。
本书从介绍农业自然科学特点开始,并由此延伸至农业的社会学特征,这是人们常常忽视的。农业的自然科学特点,决定了农民农业生产主体地位的不可替代性;农业的社会学特征, 决定了政府支持农业政策的不可替代性。农业离不开农民,任何时候违背了这个原则,农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这也是为什么,中央一贯坚持农户经营和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重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农民的地农民种是必须坚持的基本取向”,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农民的土地不要随便动。这是大历史,不是一时一刻可以看明白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
对于农户经营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组织创新来解决。但是, 任何创新都不能以否定农民主体为代价。有些“创新”,以鼓励掠夺使用土地的短期行为为特征,因此是不可持续的;有些“创新”,表面上被赋予了一个新概念,实则是违背农业规律,走回头路,必然是失败的;有些“创新”,貌似现代化,实则违背农业基本特点,因此是危险的。
在本书里,我们用大量的篇幅,讲了三个关系,农民与农业的关系,农业与政府的关系,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旨在给人们提供一个思考:中国到底应该走什么样的农业道路,才符合农业本来的面目和中国的实际?也提出了两个判断作为衡量未来农业道路的标准:一是看其是否坚持了农民主体地位,二是看是否有利于国家农业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以此审视形形色色的农业模式创新,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一般是健康的,有益的, 可持续的;违背这两个最基本标准,则往往是不可持续的、危险的,甚至会带来灾难的后果。
书名:《后院》
作者:朱启臻
出版社:中原农民出版社
CIP:9787554224083
定价:60.00
字数:149千字
版次:2021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