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迎胜:历史研究的亚洲文明视角
2021年4月8日晚,“浙大东方论坛·亚洲文明”系列讲座第2讲“历史研究的亚洲文明视角”在浙江大学图书馆紫金港校区农医分馆二楼报告厅举行。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浙江大学图书馆主办。主讲嘉宾为浙江大学中西书院刘迎胜教授。
主持人黄华新教授以风趣的致辞拉开了本次讲座的帷幕。黄华新教授在介绍亚洲文明研究院和东方论坛之后,介绍主讲嘉宾刘迎胜教授是学界高人、良师益友。
刘迎胜教授以双语辞典编写史应当怎么写向听众提出了问题。他指出以往的双语词典编写史视角多聚焦西方,并认为东方历史上对双语词典的重视不如西方。然而事实果真是如此吗?刘迎胜教授以充实的文献和史料,简述了东亚各国从中国北朝到明清的众多双语分类对译词典和2-16世纪中亚与西亚的对译字书,证明亚洲拥有丰富且历史悠久的双语字典文献。
随后,刘迎胜教授在印度洋史的问题上也提出了有别于西方“亚洲的地中海”史观的亚洲文明视角。他鲜明地指出无论如佛教传播、穆斯林地理著作等文献典籍还是东方航海家的资料,都说明了印度洋早于欧洲学者研究之前就已是一片繁华的海域,亚洲文明的视角将书写全新的印度洋史。
紧接着刘迎胜教授提出亚洲文明的角度可以为传统文字书写系统中的表意与拼写两种不同体系提供新的思考。他以索绪尔的定义能否涵盖人类的读写相异问题为题,通过日语、中古波斯文和小儿锦事例,指出索绪尔的理论在解释亚洲文字“拼读不一致”的问题上的局限性。
而后刘迎胜教授以蒙元朝廷的“属国六事”为例,指出蒙元朝廷对高丽、安南等周边国家均明确提到了归附的具体六项条款,而“六事”朝贡体系或许可以从高丽和安南的个案推及其它亚洲属国,成为普遍性更高的范式。
最后在中国古代地理知识方面,刘迎胜教授从郑和船队中的“番火长”谈起,提出中国传统海外地理知识来自于直接的获取和间接的学习。中国人民的创造性和文化开放性造就了古代中国灿烂的文明。刘教授又以回回图子剌纳麻,《大明混一图》与朝鲜《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欧亚大陆的译名和《郑和航海图》中的“过洋牵星图”出现的南半球星空等案例,证明了古代中国拥有开放的态度,在科学技术领域善于集百家之长。
刘迎胜教授旁征博引,通过丰富详实的史料与史实,指出亚洲文明研究应引入个案与前人成果及公共知识对比验证和个案研究的提升的必要性。
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所长陈辉副教授高度赞扬了刘迎胜教授的报告。刘教授观点宏大,出发点微观,着眼在语言方面,对于历史学的语言学转向和亚洲文明视角提供了启发。指出应放眼世界,关注脚下,着眼于亚洲文明。
在陈辉副教授的主持下,师生们踊跃提问,刘教授不仅对学术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解答,还分享了自己在外语学习和科学研究方面的经验,大家受益匪浅。
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刘迎胜教授生动地展现了亚洲古老而丰富的史料,讲述了“历史研究的亚洲文明视角”的重要性和具体办法。正如习总书记强调“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