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亚洲文明·中韩文化交流年02 李熙玉:中韩关系与文明的交流——窗户和镜子

2021年5月11日下午,“亚洲文明·中韩文化交流年”系列讲座第二讲“中韩关系与文明的交流——窗户和镜子”在浙江大学人文学院429会议室举办。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主办,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浙江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承办,浙江大学图书馆协办。主讲嘉宾为韩国成均馆大学成均中国研究所所长李熙玉教授。李熙玉教授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致力于中韩关系研究,撰写了40多本著作及70多篇论文。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千勇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黄华新教授发表致辞,他代表亚洲文明研究院衷心感谢李熙玉教授,感谢参加报告会的老师和同学,欢迎广大师生参加亚洲文明研究院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

李熙玉教授以一口流利的中文,亲切问候参加这次讲座的全体师生,他表示明年是中韩两国建交30周年,以此为契机,希望通过此次讲座,共同探讨面向未来的中韩关系。


 

首先,李教授谈到文明转型的问题。提到文明转型,就必须了解东西方对于文明的认识。他指出,在西方,文明这一概念诞生于18世纪的法国,文明化就是走向有礼貌、有秩序、有教养状态的过程,它是与野蛮相对立的概念。哈佛大学教授保罗·皮尔逊(Paul Pierson)曾从“时间的地平线”这个概念,将文明划分为龙卷风型、陨石型、地震型、全球变暖型四个类型,李教授认为在这一话语体系下,当今正处于全球变暖型的文明阶段。而在东方,中国典籍《周易》有“见龙在田,天下文明”的提法,从“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这个解释来看,中国对于文明是一种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综合认识。随后,李教授提到复旦大学张维为教授提出的“文明型国家”这个概念,他指出了“文明型国家”强调文明与国家优点的融合,而“文明国家”强调文明与国家的冲突,他据此分析了中美文明话语的冲突问题。李教授从“平台”概念出发,认为中美之间的文明冲突是对第四次工业革命形成的数字平台的管理和标准制定权的争夺造成的。

在这种新文明形势下,李教授展望了新中韩关系。他认为,新冠疫情、全球气候变化等问题使中韩两国迫切需要共同探索东亚文明的新解释和未来。当今世界虽是一个物质繁荣、交流便捷的“地球村”,但没有建立起普遍规范与机制,导致了“文明冲突”、“文明矛盾”等问题。中国在经历革命、建国、改革开放、发展以及新时代等诸多考验后,形成了“中国经验”。而韩国也在同一时段实现了民主化与工业化,总结出了“韩国经验”。两国经验将有助于共同探索新的未来文明。


 

接着,李教授谈到了世界秩序的转型与中韩关系的重构问题。首先,他认为在中韩关系中,中美关系具有重要影响。现今,中美处于基辛格秩序瓦解和战略竞争状态,未来的中美关系存在三种可能性:(一)资本主义国际经济秩序中,两个数字平台之间竞争;(二)单极体系的终结与(非冷战型)两极结构的形成;(三)文明冲突、价值观认知差别增大。其次,从中韩两国建交及中韩关系发展的过程来看,中韩关系将受到外部变量的影响,如韩美同盟、朝鲜问题、朝核问题、统一问题以及日本问题。

最后,李教授谈到了如何构建新型中韩关系的问题。他指出,中韩关系要克服安全风险、文化风险、经济风险三重困境,建立起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中韩两国应共同探索朝鲜半岛问题的解决方案,构建和平合作的新型朝鲜半岛体系。“共进”、“智慧”、“三方(中、韩、国际社会)共赢”将是未来中韩关系的准则。

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名誉所长金健人教授对李熙玉教授的演讲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研究视野宏大,高度赞赏其淡化意识形态影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想法。随后,现场听众与李教授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学术交流。

 


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吸引了校内外200多名师生的参与。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中,李熙玉教授从文明视角切入,阐述了中韩关系的发展和未来。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文字|林学莹

摄影|孙慧恬

编辑|何嘉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