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纪要|【亚洲文明·中韩文化交流年04】白永瑞:东亚知识分子的的亚洲观与相互认识——以史为鉴

2021年5月24日下午,“亚洲文明·中韩文化交流年”系列讲座第四讲“东亚知识分子的的亚洲观与相互认识——以史为鉴”在浙江大学古籍图书馆一楼103室举办。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主办,浙江大学韩国研究所、浙江大学亚洲研究中心承办,浙江大学图书馆协办。主讲嘉宾为韩国延世大学白永瑞教授,白教授历任延世大学博物馆馆长、国学研究院院长、文学院院长、韩国现代中国学会会长等职,目前致力于东亚细亚论述比较研究、当代中国思想研究等领域。讲座由浙江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金健人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历史系陈红民教授担任与谈人。
 

讲座伊始,白教授以“为什么要讨论亚洲认识”和“东亚/东洋是否是固定的概念”这两个问题切入。首先,他认为,“亚洲认识”能够帮助我们看到过去未曾看到以及以个别国家、以西方为中心所无法看到的问题,能够看到现象背后的可能性,并且可能成为连接全球性思想与实践的媒介。其次,他指出,地区概念是历史的、文化的产物。近代中国没有亚洲的概念,只有中国和西洋这种中西概念,东方和西方的概念与中西概念也是有所区别的,前者以大陆为中心,没有日本式的“洋”(东洋/西洋)概念,后者则以中国为中心。我们现在所谈到的“东亚”,它的地理概念也是随着主体的活动范围与关注的问题不断变化,如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3(中日韩)+3(印度、新西兰、澳大利亚)。
 

随后,白教授分别谈到了日本、中国、韩国的“亚洲认识”的变迁。首先,他以冈仓天心、尾崎秀实、竹内好三位日本知识分子的亚洲观为例,梳理了日本亚洲认识的变迁。其次,他提到了中国的亚洲认识,他认为中国的亚洲观首先体现在明末清初传教士制作的地图上,此时中国是将中国之外的亚洲周边地区视为劣等存在,中国没有亚洲观。到了近代,中国的亚洲认识才不断发展。如刘师培主张为亚洲弱小民族的独立加强联合、孙文关于亚洲主义的东方王道与西方霸道观点以及李大钊的大亚洲主义与联邦论。最后,白教授以申采浩、安重根两位韩国知识分子的亚洲观为例谈到了韩国亚洲认识的变迁。
接着,白教授谈到了亚洲论述的现在性之如何看待嫌恶情绪的问题。法国学者艾蒂安·巴利巴尔曾提出“新种族主义”,强调文化的差异导致对外国人的排斥。白教授则认为,若将种族主义理解成源自“将某一特定群体从其他群体中分离出来,并对这些群体加以等级化,即种族化”的意识形态,则可以将其理解为“没有种族的种族主义”。现今,东亚人相互嫌恶的情感与仇外心理是有所差异的,相互嫌恶的情感可能源自冷战后形成的“个人型”国族主义,这与东亚的年轻人在社会流动中出现的不安情绪有关。


最后,白教授提出了东亚各国互相合作、促共识的解决方案。第一,要正视东亚各国在不同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鸿沟”,设身处地考虑对方面临的问题,在形成能够走向变革彼此的新关系这一目标上,达成共识。第二,要以史为鉴。第三,强调联动的东亚。第四,要走出大国中心主义,注重周边视角。最后,要区分国家与国民的态度。


通过讲座白教授强调20世纪初期三国知识分子跨域国家的区域认识和将本国国内改革联系在一起的亚洲认识对解决现时代的问题有所启示。特别是作为解决当代嫌恶感情(娱乐化的民族主义)的策略需要引导区域的连带意识,引导各国集中于自身社会的改革。当下的东亚论述与20世纪初期的亚洲认识相似,认为东亚的各个国家与地区、世界是一个重叠的在地化(glocalism)的区域。
浙江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副主任金健人教授对白永瑞教授的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研究视野宏大,思想深邃,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其对亚洲观的解释及如何解决大国中心主义的看法给人以诸多启发。
 

浙江大学历史系陈红民教授对白永瑞教授的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基于自身研究,他对报告的内容提出了诸多深刻的见解以及一些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如中日韩三国在谈论东亚内部问题的立场、亚洲主义的形成与国际影响(如门罗主义)的关系、知识分子与当政者、民众的结合及其影响等。白永瑞教授对陈教授所提出的问题也一一进行了细致回复。
本次讲座采用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方式,吸引了校内外200多名师生的参与。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讲座圆满结束。

文字|林学莹
摄影|苏开颜、陈怡
编辑|何嘉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