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亚洲文明特质以及人类文明多样性研究”开题报告会暨亚洲文明学术研讨会顺利举行

      12月25日,由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亚洲文明特质以及人类文明多样性研究”开题报告会暨亚洲文明学术研讨会在紫金港校区顺利举行。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校外专家学者和校内相关学科的师生代表参会,会议围绕亚洲文明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与重点工作展开深入探讨。浙江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何莲珍出席会议,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周江洪教授主持会议。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执行院长黄华新教授做重大项目的开题汇报:从引领性、学理性、时代性、开放性四个方面介绍课题立项的总体要求;从内容阐述、理论表述、框架构建、创新之处四个方面展开研究设想;从学术思想、学科建设、咨询服务三个方面提出预期目标,并就相应的保障机制做了说明。他指出,本课题旨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方法,总结和提炼“亚洲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和现实经验,提出“新亚洲文明观”的理论构想,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塑造中华文明国际形象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问题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支撑。紧接着,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程工教授做了十大学术问题汇报:从宏观性的概念梳理到微观性的具体阐述,跨领域、多角度地分析亚洲文明相关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与重点方向,主要对亚洲文明特质、文明多样性、文明交流互动的方式和相关的重要元素做了阐述。    校外专家学者在高度肯定课题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多角度建言: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巍教授从课题开展的角度,指出应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促进多学科整合融通,鼓励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加强与其他亚洲国家相关院校、专家学者的学术联系;他还就文明多样性的丰富内涵与亚洲文明特质的表述提出了建议;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姚大力立足历史研究、着眼具体问题,指出在把亚洲文明作为复数概念进行阐述时,需要关注它们之间形成的共同性机制;天津外国语大学原副校长王铭玉教授细致评析论证报告的表述与逻辑,认为“共生”虽然是论述亚洲文明多样性的立脚点,但亦不能忽略其间的差异、互补以及创新;浙江工商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军教授指出,需要重点关注亚洲文明之间异质基础上的共通性以及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东亚文明在亚洲文明中的特殊作用;《浙江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俞伯灵研究员强调,亚洲文明特质研究不应止于表象研究,需要置于整个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以比较的视角展开。子课题负责人、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王传超教授,本课题政策建议顾问、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求是特聘智库岗谢贵平教授以及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王勇教授、浙江大学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刘进宝教授、浙江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梁永佳教授等老师代表课题组成员发言。

     浙江大学副校长、“亚洲文明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工作委员会主任何莲珍教授做总结讲话:首先,她提出课题组要充分吸收专家们提出的指导性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明确重大项目的总体定位和具体要求。她强调,立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回应相关领域的重大学术问题与现实问题,是学校实施学科会聚研究计划的重要目标,也是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基本任务。其次,她表示学校将在组织保障、体制机制、资源配置三个方面全力推进重大项目的开展。最后,她对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提出的宝贵意见与建议表示衷心感谢,指出各位专家的点评指导不仅加深了我们对课题挑战性的认识,而且为我们进一步凝练方向、聚焦问题、理顺思路提供了重要启示。

文字:周妍

摄影:洪峥怡,周佳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