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座回顾|“敦煌学与丝路文明系列讲座第12讲”楼劲:西向祭天与拓跋鲜卑的形成

主讲人:楼劲研究员


2023年4月14日上午,浙江大学敦煌学与丝路文明系列讲座第12讲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主讲嘉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楼劲研究员,他演讲的主题是“西向祭天与拓跋鲜卑的形成”。讲座由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中心冯培红教授主持,中心主任刘进宝教授及成员马娟、罗帅、潘敦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现场聆听,另有百余位同好线上参与。

在本次讲座中,楼劲先生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讨论了鲜卑学上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即拓跋鲜卑的形成问题。他以西向祭天为切入视角,梳理了西向祭天的研究史,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史学、考古学、人类学研究方法,综合史籍、考古报告、墓志碑刻、民族志等材料,揭示了拓跋鲜卑为何“西向祭天”、拓跋鲜卑西向祭天的时间上下限等问题,并解释了史载南迁传说与帝族世系等疑惑。

讲座伊始,楼劲先生指出了论题的缘由,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与中原、江南地区的相互关系,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中国古代民族的性格与构成与此直接相关。第二,拓跋鲜卑早期历史的研究,因缺乏自身的文字,只能借助于考古学资料和有限的汉文记载,考古学与史学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第三,在史学与考古学结合的过程中,因不同的学科特点和认知偏差,关于鲜卑学说留下了很多悬疑,值得历史与考古界同仁共同推进。具体来说,史学界关于早期拓跋鲜卑形成的研究,多以《魏书·序记》为起点去推断其世系,考古学界也以其南迁传说为出发点,甚至还由此勾勒出从嘎仙洞一带往南的南迁路线图。以上皆把传说当史实,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故对于早期鲜卑的形成,仍存在疑问亟待解决。

接着,楼劲先生从以下四个部分揭开迷雾,展开了具体讨论。

第一部分为“长左而北乡”及北族墓葬的头向问题。楼劲先生指出,以往学界判断早期拓跋鲜卑的墓葬特征、“索头”等皆不够明确,缺乏唯一性,而西向祭天则可视为拓跋鲜卑不同于鲜卑其他各部的最大不同。从史籍及早期石刻、岩画中,可看出秦汉以来的匈奴、乌桓、鲜卑等族大多崇日尚东;在寓有一定宗教文化观念的北族墓葬头向中,亦多体现出“长左而北乡”的观念,但也有少量墓葬头向朝西。楼先生仔细分析了这些头向为西的墓葬,归结出以下现象:头向朝西在“早期拓跋鲜卑”墓葬中零星存在,多见于“早期东部鲜卑”族群墓葬中,且在先秦至两汉的东胡、匈奴等墓葬中早已出现。因此,墓葬头向朝西自先秦以来已与北族的崇日尚东之俗共存,并不是“早期拓跋鲜卑”的特有习俗。他进而指出,西向祭天及拓跋鲜卑作为独特部族形成不应该是上述某个时期,应是个比较晚出的习俗。

第二部分是东胡族系的“西归”与西向之祀。关于拓跋鲜卑祭天为何西向,学界有魂归赤山说、受西域宗教文化影响两种说法,楼劲先生认为二说皆存在一定缺陷,并以北族部分成员墓葬头向朝西作为揭示西向的又一条线索,他指出:头向朝西在早期拓跋鲜卑墓葬中虽只零星存在,但晚期在相关墓地中大量出现,到大同北郊墓地中已成为普遍现象,似可表明,“西向祭天”在拓跋鲜卑迁都平城前后已开始流行。在此基础上,楼先生进一步追溯了西向之祀如何从早期零星出现到后期成为具有标志意义的最高祭祀大典。他结合相关史料及人类学民族志对族源、迁徙传说的分析方法,认为今天看到的南迁传说是原来的东胡族群的祖先传说记忆,不符合鲜卑各部长期以来分化西迁的进程,并推测拓跋氏西向祭天,不仅代表了其“西归”东胡故地的执念与美好愿景,亦是其天地祖先神灵的方向指引。

第三部分讨论了西向祭天之始及其所寓北族旧俗。在这个部分,楼劲先生结合史籍分析指出,拓跋鲜卑西向祭天的上限在拓跋邻七分国人至其子诘汾传子力微的范围内,形成以“1+7姓”共同祭祀天地祖灵的状态,亦即拓跋氏西迁至匈奴故地发展壮大之时;下限在拓跋力微在位三十九年(259)聚集各部祭天之时。再结合祭天仪式的环节及北族组织结构,认为拓跋氏西向祭天乃是对匈奴、鲜卑等北族共俗的继承和改造。西向祭天即便有刻意“别其异”的部分,但背后原理与内亚和东北地区各族祭祀的共习是相通的。

第四部分在总结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了结论,指出考古学界多年以来所用“早期拓跋鲜卑”的提法,落入了《魏书·序纪》所载拓跋族源传说的迷障,需加以反思和讨论。 

楼劲先生讲演结束后,冯培红老师做了简要总结,罗帅、潘敦、马娟老师及在场同学分别就“迎神于西,攘恶于北”、墓葬头向朝向与祭天方向的关系、南迁传说与东胡传说等问题,与楼劲先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楼先生鼓励学人在研究族群起源、传说、风俗及迁徙历程时,关注民族志调查报告的重要性。本次讲座内容丰富,大家受益匪浅,最终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供稿:冯晓鹃

编辑:孟舒涵

审核:冯培红、罗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