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指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作业设计(上)

房涛 中小学老师参考
2024-08-23

分享丨房涛,华师教育研究院院长
整理丨《中小学老师参考》



本文约3137字,阅读需8分钟


01

“双减”的背景下,为什么要谈大单元作业设计?

因为如果依然延续课时作业,作业负担是很难减下来的,只有站到大单元的高度,才能实现校内减负的目标。
 
2016年,北京师范大学以林崇德教授为首的团队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提出了六大素养: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最终可以概括为三点: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价值观念。这三点指导着老师们的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
 
实际上,在“双减”之前,教育部就发布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提出了中小学作业管理的十条要求。“双减”之前,学生们的作业负担确实很重,导致了近视率、肥胖率的攀升。网络上也有很多“吐槽”作业的段子。
 
所以,现在讨论大单元作业设计,恰逢其时。
 

02

什么是高质量作业设计?
 
要讨论作业,先要思考清楚第一个问题:学习是什么?
 
学习是一场与遗忘之间的战争。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课堂数据和作业数据。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好习惯里也包括作业的完成习惯。

 
根据遗忘曲线,如果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不及时巩固,对“新知”的遗忘率是很高的。作业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巩固记忆所以,对于学习而言,作业是至关重要的,它并不是学习的附属品。
 
作业一定是需要存在的。有人提出,“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这是一种过于理想化的状态。
 
高质量的学习离不开作业。作业是学校教师依据一定目的布置给学生并且要利用非教学时间完成的学习任务。有人将作业区分为课前作业、课上作业和课后作业,今天我讲的是课前作业和课后作业。严格来讲,所谓的“课上作业”并不算作业,它们属于有老师监督的学习任务。
 
绝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几乎每天都要接触作业,而且做作业、改作业花费了学生和老师大量时间,甚至这些时间总量上不亚于教学时间。作业如果出现问题,就会导致连锁反应,不仅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影响整个课程改革的效果,甚至走向课程改革的反面。
 
因此,对作业的研究与探索是促进课程改革内涵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作业设计和实施的质量,不仅是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领域,还是衡量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键尺度,更是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
 
新时代,作业有着新内涵。作业并不只是具备巩固和复习知识、查漏补缺、培优补差、赢得考试、取得高分等功能,它更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管理的机会。现在很多孩子为什么做不完作业?自主管理能力弱是一个原因。
 
显然,这一新定义带来的新定位,是对传统作业的一次革命。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品质。在自主学习中,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去探究、体验,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哪怕他们的发现和创造很稚嫩。从作业定义、功能上去认识作业的新内涵,作业革命才会真正发生。
 
以往的作业设计,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作业功能问题。功能比较单一,认为作业主要是为了巩固课堂知识。
 
二是作业目标问题。缺乏目标意识,目标指向单一,且低水平目标多。
 
很多老师的目标根本不是贯穿如一的,目标和作业完全不匹配。今天的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不是教课文和教例题的老师,而是用课文、例题教语文和数学的老师。通过作业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我们要思考的。
 
三是作业难度问题。低难度和中等难度的作业过多,所以要减负,而高难度的作业又远远超出了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课标要求。
 
四是作业类型问题。以书面作业为主,类型单一,机械重复性作业过多。英语单词和数学公式写一二十遍,这种现象普遍存在。
 
五是作业结构问题。作业目标、难度、类型等的分布比例不合适,设计缺乏整体性、序列性。
 
六是作业差异性问题。基础性、拓展性、挑战性作业(或短程作业与长程作业)没有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设计。我们布置作业时,会基于这一节课的目标一、目标二、目标三......目标中既包含基本知识,也包含方法和学科核心素养,那作业设计就相应也应该有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和挑战性作业。
 
“优生”可以不做基础题,重点做挑战题、拓展题;“中等生”重点做拓展题,可以尝试挑战题;“薄弱生”主要做基础题、拓展题,可以不做挑战题。这样分类不是要给学生贴标签,一个班里学生有差异是正常的,老师首先要认识到这一点。作业有差异,是为了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找到成就感、体验感、幸福感,而不是挫败感。
 
按照另一种分类方法,作业还可以分为短程作业和长程作业。长程作业什么意思?学生学完之后一定要形成一个成果,这个成果最终要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它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一节课能完成的基本都是知识类的作业,是短程作业。
 
七是作业不想做问题。学生没有感觉,见题就烦,望之生厌不知所云,假装做作业、抄袭现象存在。
 
八是作业不会做问题。学生不知如何下手,没有解题头绪,或者不知“对不对”。解决“不知如何下手”,要从旧知入手分解细化做题步骤;解决“没有解题头绪”,要从审题入手巧用高阶学习策略;解决“不知‘对不对’”,要从标准入手精准提供评价量规。
 
九是作业时间问题。作业时间长,作业负担来自教师、校外培训机构、家长乃至学生自己。
 
十是作业一致性问题。分课时作业设计零碎不成体系,站到大单元高度统筹协调各课时作业,有助减负提质。
 
今天的作业最好不要是纯学科作业,它应该是包裹在情境中的学科作业。一旦作业包裹在情境中,而且这个情境又和学生直接相关,那学生肯定爱做。
 
好的作业设计是体现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指标。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业负担备受社会关注,但许多人只关注作业数量的多少,而不关心作业质量优劣,也不关注作业的匹配性。老师要清楚,作业适不适合自己班上的学生。有些地方的好的作业设计,拿到另一个地方就做不了,因为学情不一样,老师的情况也不一样。
 
教师多是日复一日地进行着作业的布置和批改,很少关注作业的效果以及学生做作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在作业数量、作业难度、校内检测次数和写作业时长等方面,存在较大障碍的学生比例较高,学生正常的睡眠时间也得不到有效保证。
 
高质量的作业设计不应照搬教辅资料,不应对教材内容“照本宣科”,不应做重复机械的训练。有些老师水平有限,而且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教学上,很难研究原创作业。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可以尝试改编,把其他版本教材的同主题、同要素例题、练习题进行改编。
 
教师应基于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和学情通盘考虑设计作业,提升作业设计质量,增强作业实施效果,真正实现学生学业“减负增效”。

03

为何以大单元作为作业设计的基本单位?
 
现在好多老师谈作业设计时,都是就作业谈作业。
 
一节课只是一个点,两节课、三节课相关联可以连成一条线,四节课及以上可以形成一个面,最终要站到大单元的高度进行作业设计。
 
大单元是同主题下相对独立且自成体系的课程单元(或故事单元)。这个主题可以是一个话题或一个专题,还可以是一个综合性的项目任务等。
 
课时一般以某个点状的具体内容作为学习重点,具有一定的片段性、零散性、割裂性。相较于某个单独课时而言,大单元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关联性、综合性、递进性和相对独立性。大单元视角和核心素养所追求的项目式学习、基于理解的大概念学习、主题式学习等是完全一致的。
 
相对而言,以大单元为基本单位,可以从中观角度避免教师宏观把握学科课程整体要求的困难,又可以避免从微观角度仅仅把握某个课时的割裂问题。
 
站在大单元的高度再看分课时,至少能把课时与课时之间重复的部分删减,让作业更优化、更适合。


备注学科+职务+姓名
加入“大单元教学学习群”


关注“中小学老师参考”和全国1000万老师一起成长
       
       
“点赞”和“在看”,将更快收到老师相关资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小学老师参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