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公务员遴选考试——起点并不一致的较量(公考杂谈五遴选篇)

明窗邀华月1 明窗邀华月1 2022-05-02

文|明窗邀华月 首发|明窗邀华月


通过公考上岸的新公务员中,可能很多人都没有丢弃备考时复习过的书籍,因为他们早听说了,将来参加遴选考试,可以进入更高的机关,获得更好的平台。

自中央和省部级党政机关不再提供公考直接招录公务员以来,各厅局机关也极少直接招录新人了。

具体原因除了缺少基层工作经验外,还在于很多机关发现,公考筛选出的考生与机关岗位的匹配性并不强。

目前来看,大机关补充人员一种渠道是定向选调生,下基层锻炼两年后回到机关,另一种便是组织遴选。

随着遴选的普及,其意义愈发重要,这不仅是体制内向上流通的重要渠道,也是家庭背景普通的小公务员实现体制内调动的终南捷径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遴选。

先谈谈我的观点。

遴选考试与公务员考试不太一样,所以不可能有公考那样的公平。

注意,我不是说遴选搞暗箱操作,而是指出大家备考的起点已然不同。

所有公考考生,面对行测与申论都是一门新鲜的考试,大家都是从零开始复习,不管是名校还是三本,研究生还是自考生,备考起点是一样的。

而遴选呢,备考的公务员经过几年不同的工作,因个人岗位不同而形成了千差万别的工作能力,再次面对遴选时,起点已经不同。

第二是考试目的。

公务员考试是挑选国家工作人员,在就业趋紧,报考人数巨大的情况下,追求绝对公平,是最优的选择。

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公考筛选考生的岗位匹配性并不强。特别是机关,以前常有单位反映高分考生并不好用。

而遴选考试是对在职公务员的一次选拔考试,目的就是要为机关选配好用的工作人员。追求岗位匹配性是大过追求公平性的,或者说,用人单位的自由裁量权很大。

从考试形式来说。

公考是统一组织笔试面试。

面试中面试官统一调配,双盲抽签。

比如A局需要招录2名公务员,面试过线6人。可能面试这6名考生的是B局抽去的领导,面试题也是上级统一设定的,所以最后选出的2人让A局觉得人员不合用,一点也不奇怪。

遴选考试的面试,是遴选机关根据职位需要确定面试方式和内容。说直白一点,就是用人单位自己出面试官自己出题自己选人了。

这样做,可保证遴选选出的人比公考选出来的人在岗位匹配性上显著增强。

不过,里面的人为因素也会显著增强,这点下次说。

下面,我详细谈谈为什么会有岗位能力的不同。

目前,中央和各省市遴选考试的笔试,没有行测,只有申论,一般都是4篇作文。

考试公告一般说笔试是测试应试者的政策理论水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说白了就是一条,考查考生写材料的水平。

而且,遴选笔试的改卷,是体制内在职人员,会以材料的标准来打分。

公务员考试的改卷,因为报考人数众多,是聘请大学老师和研究生团队改卷,很大程度上类似于高考作文的评判标准。

上图为甘肃省遴选考试,考生总共2146名该省同年省考报名人数为12.9万,阅卷任务相差65倍所以遴选可以组织在职人员改卷,公考做不到。

这一点,公考未禁止在职人员报考时,一些写材料的高手报名参考,申论分数很低就是明证。

同时,公考时申论成绩很高的人,几年后参加遴选考试,却笔试都不过线,更是屡见不鲜。

究其原因,评判标准和改卷人员不同了。

因为笔试不过线,讨论面试也没意义。

所以我们先说说笔试,说说写材料,说说为何会有岗位能力差异吧。

以我自己的工作经历为例。

我军校毕业后分配到基层连队工作,因为喜欢写作,发表了散文小说,被调到师政治部宣传科,任教育干事,从此开始了机关材料狗的生涯。

知乎有好友请教如何提高写材料的能力。在我看来,写材料如何写好,其实是和你的岗位息息相关的。

比如师政治部,当时有组织科,宣传科,保卫科,干部科,秘书科,每个科室有具体的职能。

宣传科有3个干事,分别对应政治教育、文化工作、新闻报道三项细分职能。

我任教育干事,那么全师开展政治教育的方案、总结、经验、课件什么的,肯定由我负责先撰写初稿,再呈领导审批,再完成上传下达。

师下面有团,团设政治处,一个政治处主任带3名干事,要对应政治部的各种通知,并按要求上报。

师下面还有独立营,营部只有1个干事,要对应师政治部的所有通知。

大家可以想想,在同样的责任心下,同样一份教育工作总结。我会有多少时间来完成,团政治处的干事能有多少时间,营部的干事又能拿出多少时间。

事实上,文稿质量肯定是一级高于一级的,有时营部的干事能找到去年的总结复制粘贴一遍按时上报都算不错了。

在2003年吧,我起草全师半年教育工作总结初稿。

那时互联网还不能接入部队,内网也没普及,所有文稿都是靠以前的存档,和收集的纸质文电和报刊杂志,然后自己琢磨加工。

我反复修改后形成了一篇提纲,提纲是这样的。

**师在政治教育中念好三字诀

一、在合理区分教育层次的基础上,注重“三个紧贴”。

让教育内容紧贴官兵思想

让教育安排紧贴工作需要

让教育目标紧贴使命任务

二、在搞活教育形式的基础上,做到“三个结合”。

在学习形式上把个人自学和大课灌输相结合

在课堂形式上把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在检查督促上把典型引导和完善考核相结合

三、在加强教育效果的基础上,发挥“三种作用”。

根据官兵思想状况,发挥好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

针对各种存在问题,发挥好政治教育的警示作用

围绕部队中心工作,发挥好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这就是一篇标准的八股材料提纲,整体讲究对仗,句式讲究对称,用词讲究对偶,大段之间讲究递进,小段之间讲究并列。

好的八股文有两大特点,一是提纲读起来顺口写起来难,而且越是顺口的写起来越难。

二是写这种材料,磨提纲是最费精力的,不过在打磨提纲的过程中,什么素材放在哪里早已编排好了。提纲写好后,再将具体的工作和事例写入,反而很容易了。

领导看过我的初稿,问了句:“是抄的,还是自己写的”。

我说自己写的。

领导马上说道,好,改一改,往上级报送,争取上级转发。

说完领导提笔就在我的初稿上修改了几处。

有几处领导改得非常漂亮,因为涉及具体的工作,这里就不再引用了。

这篇总结,上报后被上级转发了。

上级是个副大军区级单位,下属十多个师、旅。十多篇半年总结上报后,上级转发你们师的总结给其他单位学习,说明你的总结让上级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也是一件让师领导脸上有光的事情。

这一点,就也是写材料的意义所在,即上传下达。

任何一级机关的文字材料,首先要对上,要代表本级机关的水平。

比如最近网上热传的莘县县委书记痛批县住建局报告错误不断,就是批评该机关的文字材料丢失了水准。

大家可以看看书记的批示截图,想象一下如果你是局长现在脸上好受不?


其次是对下的功能,要能拿出上级机关的水平指导下级开展工作,如果水平不够,写出的文件漏洞百出,指导又如何谈起。

这也是为什么,任何机关选人,总喜欢强调文字工作水平,越是上层的机关强调越多。

而且很多机关,最容易空缺的往往就是写材料的岗位。一是比较辛苦,写手干久了也需要提拔和转岗,二是业务岗位或不辛苦岗位可能不一定轮到背景普通的人直接去做。

会写材料,往往是普通人在体制内实现向上流动的最佳技能。

有些人,明明背景普通,却总想着能去大机关那种既不辛苦又比较拉风的岗位,却不想想,为什么会是你去?

这个道理,部队和地方是相通的。

现在我们假设一下,上级政治部出现干事空缺,想搞次遴选,大家都可报名。

师、团、营的干事都去报考。

考试就是4篇作文,围绕一些具体的政治工作。

那么我会怎么写?

很显然,平时精雕细琢写出来的那些文章的提纲是刻在我的脑中,领导那些不错的修改也是印在脑中的。

我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围绕考题提炼出一篇精巧的提纲,然后加入血肉,继而写出一篇八股文。

如果是由写材料的高手来改卷的话,你会发现

在同等努力工作的前提下,营干事和团干事,要超过师部干事,确实很难。

而没有在这种岗位上锻炼过的军医,技术员也去报名参考的话,那基本就是分母了。

现在我们回到地方遴选考试的话题,大家看明白了吗?

同样努力的条件下,你的岗位将决定了你写材料能力的高低。

而遴选的笔试,就考你写材料的功底,表面很公平,但报考考生的起点却早已不同。

我曾在网上看见过一篇的遴选复习攻略,居然提出这么一个观点——离开电脑,3小时内写出4篇作文,谁都不行的,所以,平时多看看人民时评,把字练好,就OK了。

看到这里真是笑了,离开电脑,才是显示水平的时候。平时真正写材料的人碾压平时复制粘贴的人,平时复制粘贴的人又碾压平时没有碰过材料的人。

而我这种水平的人,又会被我领导那样的高手碾压。


毕竟在写材料方面,有些高手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的。

这类顶尖高手可以一眼看出你的不足,可以接过半截材料继续写到飞起。

我不属于这样的高手,因为我还不够努力。

领导就曾指出过我的两个缺陷,一是接半截材料续写的能力不够,第二是写大材料容易出现“空门”。

续写能力不够还是和努力不够有关,而“空门”现象可能与我喜欢写散文小说有关。

总之,我没有成为顶尖的高手,但见识过高手的水平,接受过高手的指点。

普通人怎样成为写材料高手?

除了岗位之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努力了。

我见过拼命三郎式的营部干事,上报的每份总结都写得尽心尽力,半年不到,政治部三个科长同时要他。

我遇到的那位领导,年轻时从团干事干起,一路写到军级机关,不就是靠的勤学苦练。

当然,也和部队的环境有关。

很多部队驻扎在荒郊野岭,白天兵看兵,晚上看星星。

八小时之外,机关的老单身汉就带着一帮小单身汪挑灯夜战,乐此不彼。

这种投入和付出,就是材料狗们安身立命的根基。

正因为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事例,我才一直坚信,寒门子弟在体制内的晋升永远没有被封闭,只要你够拼。

那么,岗位上接触材料少,工作中没有高手给你修改指点的情况下,能不能提高一些应试能力,不要每次遴选都去当分母?

当然有办法,学啊。像这种《遴选笔试》辅导讲义,精读几遍,也算有半个老师在一边辅导你了。

说实话,现在工作上一点不接触材料的岗位很少。大部分是因为基层工作繁重,习惯于复制粘贴去应付。

这就靠你自己调节了,尤其是准备报名参考的,要试着靠自己不靠复制,整个流程着多写几遍。在考场上你才能有超水平发挥的机会。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当你把所学书本知识忘记的时候,剩下的,就是你的素质。

下一篇写写遴选的面试,以及遴选中关于人为因素的一些故事。

敬请关注

公务员考试是否公平公正?曾经有故事,如今无痕迹(公考杂谈一)

报考公务员,上岸幸福指数你知道多少?(公考杂谈二地域篇)

那张你可能坐一辈子的桌子(公考杂谈三岗位篇)

你将来能升多大官,多数报考那一刻已经决定(公考杂谈之前途篇)


长按扫码关注

更多精彩等你解锁


明窗邀华月:资深写手兼段子手,擅长深度剖析官场规则与社会热点。原创的公务员报考指南、公务员晋升、选调生系列、体制内相亲、体制内干货、职场杂谈等系列文章视角独特,语言诙谐,观点犀利,关注公众号回复关键字即可查阅


作者个人微信  zx30015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