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贵甫:构建立体化风控能力,护航金融数字化转型
导读:1月19日,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系列活动——第七届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旨在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快金融科技创新,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助力金融强国建设”为主题,聚焦金融科技与数字金融热点领域,解析国家战略、分享实践经验、展示创新成果、探索发展路径。大会现场启动了“数据要素X金融服务”生态合作行动计划,发布《中国金融科技发展概览》年度报告,展示142项“科创中国”金融科技创新大赛成果;揭牌成立“金科创新荟·金融科技工作者之家”并举办了“金融科技创新之夜”产业对接会。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总经理范贵甫出席会议开幕式,并作《构建立体化风控能力,护航金融数字化转型》的主旨报告。
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是在北京市政府和人民银行的指导推动下,于2023年的10月份正式注册成立,近期正在围绕主责主业,在数据风险监测与防控等领域积极开展研究探索,今天向各位专家报告我们的一些思考以及正在开展和准备开展的工作。
生产要素反映着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集中体现在这个时代的核心生产要素上。农业经济时代,遵循“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的价值理念,经济增长质效主要取决于土地和劳力这两种生产要素;工业经济时代,机器和资本在企业家精神和现代管理体系的叠加下,逐渐取代土地和劳力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当前,我们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促使算力和数据量呈爆炸性增长,数据已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中开宗明义,明确指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国家数据局等17部门在今年初联合印发的《“数据要素×”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更是为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指明了方向。
数据要素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动能,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极大的拓展了传统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与此同时,数据作为一种新型的生产要素,其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不容忽视。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网络时代数据无处不在,在网络安全已上升至国家安全的背景下,保障数据安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当下电信网络诈骗频发、黑灰产数据交易猖獗,数据安全更是与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甚至是生命安全息息相关。然而,个人数据失窃、信息泄露等依然是数据应用面临的突出问题。同时,在海量数据存储、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应用的叠加效应下,看似无关的“网络足迹”“数字痕迹”也可能成为挖掘用户身份、行为、偏好等个人隐私的关键要素,隐私保护也面临新的挑战。在数据流通共享方面,由于各方都将数据视作战略性资源,关键数据往往都要把在自己手里,这就使得数据互通难、共享难、协同难成为数据应用亟需解决的新课题,有些政务部门内部甚至出现“要数据比要饭还难”的困境。数据流通共享问题导致海量数据散落在众多机构和信息系统中形成数据孤岛,难以让数据活水流动起来,数据要素的流通受阻久而之久会使得社会运行成本大大升高,给实体经济带来巨大压力。在数据垄断和不当竞争方面。近年来,一系列案例映射出数据垄断是发展和规范之间的矛盾之源。部分头部机构凭借在电商、社交、游戏等领域积累的大量用户把持线上流量入口,获取海量数据成为“数据寡头”,大搞“赢家通吃”,甚至在商业合作时将掌握的用户数据作为谈判筹码,从而阻碍公平竞争,使得金融机构在数据合作中丧失话语权和主导权。此外,“大数据杀熟”“过度营销”也在不断的侵犯着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为应对上述风险挑战,我国正在大力从法律法规、行业规范、试点应用等各个层面构建和完善数据治理和风险管控体系。在法律法规层面,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落地实施,为强化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控和安全防护、增强数据治理水平和隐私保护能力夯实了基本制度框架。在行业规范层面,人民银行在数据管理体系、数据分类分级、个人金融信息保护等方面出台了多项管理规范,在隐私计算、人工智能算法、区块链等数字技术运用上出台一系列具有实践意义的行业标准,为规范数据应用、防范数字技术风险提供了明确的规范指引。在试点应用方面,人民银行组织开展了金融数据综合应用试点,引导金融机构探索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隐私计算等数字技术,在安全合规的前提下推进金融数据高效治理、安全共享,实现跨层级、跨机构、跨行业数据融合应用,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便利性和精准度。
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作为国家级专业化金融科技风险防控基础设施,在人民银行和北京市的指导下积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行业发展,深入研究探索数据风险监测与防控,开展了多项工作:一是依托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保障数据安全应用。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运行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从金融科技产品信息披露、守正创新辅导、创新应用运行监测、创新测试综合评价、投诉受理处置等方面为数据应用项目提供入盒保障,并监测和防控项目运行风险。截至目前,创新监管工具已累计推出创新应用263个,其中涉及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数据应用占10%。二是搭建基础设施促进数据互联互通。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牵头建设运营银行电子凭证互联互通平台,为凭证开具端、接收端机构提供银行电子回单和对账单等的开具、查询、查验等电子凭证数据转接服务,纾解银行电子凭证领域存在的机构多头连接、系统重复建设、数据流通不畅等痛点难点,有效支撑金融数字化转型,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提升。截至目前,平台已接入45家凭证开具端银行、300余家凭证接收端机构,提供凭证转接总量超500万笔。三是支持标识官方金融应用防护个人隐私安全。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中心参与信息通信领域金融类APP反诈电子标识试点工作,牵头建设运营金融APP反诈电子标识服务平台,基于电子标识技术实现涉诈金融类APP的全链条协同发现、全环节综合治理,从而防范涉诈风险、保护用户隐私安全和资金安全。截至目前,平台已为8家试点金融机构的57款APP提供反诈电子标识的获取、加载以及仿冒APP风险监测预警等服务,支撑试点金融机构有效遏制APP仿冒势头,提升试点APP的涉诈治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