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来的老师,正是她不久前约P对象,天雷钩地火!
点关注在看电影
芬兰、丹麦、冰岛、瑞典……
北欧特有的冷幽默,配上偏冷色调的画面,处处充斥的却是开放的观念内核,喋喋不休地讨论着男权社会与女权主义、讨论着人文主义与社会价值。
即使是小制作,也总会用独特的思维模式打动无数影迷。
而今年上映的这部《忍者宝宝》,
更是让挪威电影也纳入了世界视野。
没看过的朋友们千万不要凭借这个看起来不太正式的片名先入为主,事实上,这样一部常见题材的电影,所表达的深意十分耐人寻味!
《忍者宝宝》
女主拉克尔,平日浑浑噩噩,邋里邋遢,出门前永远手忙脚乱。
酗酒,嗑药,解放天性,私生活混乱。
有多混乱?
跟好友一起报名合气道(一种自卫术)课程,
老师一边讲解,一边时不时意味深长地瞟她几眼。
她也直勾勾地盯着老师,越看越觉得眼熟。
直到老师说出那句“合气道可以帮你在要脸朝下摔倒的时候扭转局势”时,
才勾起她的一段床上记忆。
原来,这位老师正是她不久前的约炮对象……
没记住对方的脸,只记住了对方的姿势。
这种场合都能偶遇炮友,拉克尔的性生活之丰富可见一斑。
也因此,她长期服用避孕药。
以至于六个多月没来姨妈,她也完全没在意。
直到,她的身体发生了一些变化。
时常腹痛,下盘渐宽,暴饮暴食,闻到鹰嘴豆泥还会犯恶心。
看这症状,估计是怀孕了,闺蜜提醒拉克尔。
她觉得搞笑,吃药戴套双保险,怎么可能呢?
当看到验孕棒上的红杠时,拉克尔崩溃。
短暂地崩溃之后,她果断决定将孩子打掉。
可到了医院,做了检查,医生却为难地告诉拉克尔,无法为她做人流。
原因是,她已经怀孕六个半月……还有八周就要生了。
按照挪威的法律,只能给怀孕12周以下的做人流。
肚子没怎么变鼓,也没感觉到胎动,怎么就怀孕六个月了。
这也是片名叫做《忍者宝宝》的原因:按照拉克尔的说法,这个宝宝像忍者一样,偷偷藏在肚子里不做声,等九个月后再突然出来,
杀她个措手不及。
这下拉克尔才是彻底崩溃了……
她不想成为一名母亲。
虽然不想当母亲,但腹中的小生命,还是让她无法甩手不管。
既然孩子的出生已成定局,她开始尽心尽力地为TA寻找抚养者。
拉克尔首先想到的是孩子的父亲。
时间线往前推六个月,一场复活节派对过后,拉克尔与三位男士发生了关系。
但有可能是孩子父亲的只有一个,屌帝。
那个满脑子黄色废料,墙上贴着耶稣抽大麻海报的渣男海王。
当初两人床上运动时,他坚持不戴套。
当拉克尔找上门来,想把孩子托给屌帝时,
他的第一反应是慌乱地把责任推给女方,一通狡辩。
一套理直气壮的歪理邪说把拉克尔气得目瞪口呆。
不过,说归说,气归气,
很快,屌帝便恢复炮王本性,精虫上脑,企图重操旧业。
拉克尔起初态度坚决,但最终还是失守了。
一个挑眉。
一个咬唇。
天雷勾地火。
两人刚就意外怀孕的问题大吵一架,转眼竟然又没羞没臊地搞在了一起……
这也是《忍者宝宝》的亮点之一。
作为一部青春轻喜剧,影片虽然嵌入了关于社会、伦理、两性等维度的值得深思的议题,却始终呈现出一种举重若轻的轻松调性。
更是从未谴责片中角色的“不自重”,无意讨论“荡妇羞辱”“多角恋情”等常规话题,直接进入了下一个更为先锋的层面。
把孩子交给生父抚养看来是行不通了。
拉克尔只好向收养机构求助。
自己虽不是合格的母亲,但对于孩子未来家庭的选择,拉克尔还是极其慎重的。
她有一套自己的评估标准,
比如不希望领养家庭富得流油,或者担心对方是种族主义者。
但养父母的选择需交由机构负责,亲生父母的意见只能作为参考。
并且出于对隐私的保护,亲生父母并不能与养父母见面。
这让克拉尔十分担忧,为了考察领养人是否合格,她甚至冒充养父母打入领养答疑课堂内部。
另一边,她也向自己的姐姐米娅求助。
米娅一直想有个孩子,与男友尝试多次,却未能受孕。
将孩子交于知根知底的亲人抚养,对于拉克尔来说,也是一个兜底也安全的选择。
米娅思前想后,最终放弃了事业发展与交往多年的男友,准备接纳这个孩子……
借由拉克尔的画手身份,影片中引入了表现脑内小剧场的漫画元素。
将未出生的“忍者宝宝”具象化为卡通形象,时不时出现与拉克尔对话。
随着忍者一天天长大,拉克儿终于感受到了怀孕的反应,但这让她措手不及。
她不知道如何处理,甚至因为肚子痛住院。
她实际上祈祷如果孩子不在了,那就好了。
在这种纠结和痛苦中,拉克儿早产,剖腹产生下一个女婴。
因为器官没有发育完全,孩子一出生就被送到保温箱。
虽然拉克儿每天都来探望,在护士的指导下给孩子喂奶,但整个过程对她来说不是幸福,而是折磨。
孩子越可爱,她就越痛苦,因为她就是演不进妈妈这个角色。
所以整部电影的结局都是非常反套路的。
怀孕和分娩并没有激励她成为母亲,她仍然坚定地在母亲和自己之间选择自己。
所以,她放弃了孩子的所有权利。
然而戏剧性的是,孩子的生父屌帝在看到孩子后突然像浪子回头。
改掉以前的不良行为,说啥都要自己养孩子。
最后,屌帝带着孩子成为了超级奶爸,拉克儿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放弃了孩子。
然而,这种“双赢”显然是我们无法理解的,说白了就是三观不正!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当我们批评父母时,我们经常用“剥夺抚养权”来表达我们的愤怒。
在这个故事中,,拉克儿自愿放弃了像“枷锁”一样自己的地位和责任。
正如她反驳的——
“没有人会不喜欢自己的孩子。”
“那是因为即使不喜欢,父母也都不敢承认罢了。”
—--The End--—
我们提供的资源都来自网络
如果侵犯您的版权,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