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美女主游走在欲望与性感之间!有阳光 有黑暗 有禁忌!
2020年,美国暴力犯罪问题明显恶化。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家庭枪支暴力、意外枪击、大都市地区的枪支暴力和用枪自杀事件增加,导致了超过43000起与枪支有关的死亡。
这也是有完整记录以来,死于枪支暴力的人数首次超过4万人。
美国控枪之路阻力重重与民众的拥枪传统有密切关系,但是利益集团的阻挠更是关键因素。
利益集团是“购枪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也是美国控枪的最大阻力之一。
枪支利益集团通过金钱捐赠获得政治影响力,阻止政府控枪。
因此控枪,最先要控的是拥枪派的利益集团,这也是《斯隆女士》这部电影中斯隆在对抗的敌人。
这部电影没有豪车美女,也没有爆炸枪弹,单一的冷色调基本贯穿这部电影,劳模姐的口红是几乎是影片中最亮的颜色。
在商业片满街跑的今天,《斯隆女士》的创作者大胆地将全部砝码压在了主题上。
电影于2016年11月在美国上映,
是一部美国和法国合拍的政治惊悚剧。
导演这部电影的约翰·马登最有名的作品是获得了七项奥斯卡奖的《莎翁情史》。
编剧是英国作家乔纳森·佩雷拉,这是他写的第一个剧本。
而电影的主角“斯隆女士”由劳模姐杰西卡·查斯坦饰演。
值得一提的是,乔纳森·佩雷拉创作这个剧本时,本来并不准备示人。
但他作为英国人写的这个关于美国说客的剧本,却在2015年被列入当年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未被制作的剧本名单后,迅速投入制作环节,2016年年底就上映。
甚至他还成为了这部电影唯一署名的编剧,这一切在好莱坞都是十分罕见的。
他既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也并非成长在什么高尚社区。
事实上,他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一手被他母亲带大,大学专业是法律。
大学毕业后,他如愿进入一家大公司成为一名公司律师,但这份工作他只做了两年,还清了大学债务。
他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以及可以做什么。
他给自己列了两个清单,一边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有体育、旅行、建筑、电影等等。
另一边是自己擅长的事情,这边的清单很短,他意识到自己从来最擅长的就是写作。
如何把喜欢和擅长结合起来?他最终选择了编剧。
辞掉工作,他来到中国当一名英语老师。
他说这份工作虽然他一个月只能挣300美金,但好处是空闲时间很多,每月只需完成很少的教学任务,其他时间随他支配。
他从来没有上过什么编剧课,更不要说电影学院,他开始自学编剧。
《斯隆女士》这个故事的灵感来自他听BBC的一个节目。
他戏称自己对新闻上瘾,会在网上看很多新闻。
在这次BBC的节目中,一个前美国说客因为游说工作中的违法事件被送入监狱,之后写了一本关于自己游说经历的书,节目中他就在推荐自己的书。
乔纳森突然意识到这可能成为一个好题材,表现政治的电影很多,但是专门谈说客的电影或电视却几乎没有。
之后,他花了4个月来做写作前期准备,当整个故事都已经形成后,他又花了不到两个月把它正式形成剧本。
就这样,《斯隆女士》诞生了。
影片讲述的故事其实十分简单:
嘴炮十级、智商逆天的女主在华盛顿政坛呼风唤雨,当枪击事件频频发生,她为促进实施规范枪支法案与“敌人”斗智斗勇。
然而剧情发展过程中的反转、人物的塑造却让这个简单的故事格外出彩。
电影前30分钟基本上完成了两个任务。
一是构建斯隆女士的“强势女政客”的形象,
二是形成斯隆女士团队和前公司之间的对立关系。
作为行业翘楚,斯隆女士放弃家庭生活,对自己和员工都非常苛责,工作之余需要点男妓来释放压力。
在洗手间吞药以振奋精神的样子和对团队其他成员刁钻刻薄的样子强势到让屏幕之外的人也感到不适。
某天,政界大佬点明斯隆接单,想招募她协助自己反对加强枪械监管的议案。
一心只为事业和财富拼搏的斯隆却拒绝了这个捞金机会,她不惜牺牲自己的职业前途与对方死磕。
与旧东家决裂后,斯隆很快组建好团队。
拿出了百分之两百的精力,针对落后的票选局势制定作战方案。
拉拢议员、汇集资金、煽动民意、出动私人调查小组开展监听监视,各种手段一个接一个用出来。
影视文学作品向来不乏刚毅果敢的完美战士,我们被这些“战士”披荆斩棘的战斗力折服。
但是他们最美的时刻或者说最“魅惑”的时刻并非和刀光剑影同时出现,其实是退下铠甲的时候。
所以伴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慢慢发现斯隆这个角色是有血有肉的。
在政治舞台上,她有多所向披靡,在精神世界里,她就有多自我怀疑。
斯隆女士是一个阳光与阴暗并存的人物。
阳光的一面在于她对禁枪话题有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激情。
阴暗的一面却在于她的个人境遇,她众叛亲离,孤独前行,暗地里需要药物打气,也会面临精神崩溃。
而禁枪这样的争议话题下,本片中的反对禁枪一方,则被实打实的刻画成了反面角色。
尽管这个议题在美国社会语境下无所谓好坏,只是各方利益博弈的话题。
作为斯隆女士昔日的同事,他们站在反禁枪一方,无所不用其极。
从惯常的直接针对议题的各种技术性交锋,到背后针对斯隆女士的污名化。
慢慢的把这个故事导向一个斯隆女士作为一个政治理想追求者,被政治迫害的阴谋故事。
原公司为了取得胜利转而对斯隆女士下手,利用她之前招待议员的违规行为进行起诉,以打击斯隆女士所在的阵营的可信赖性。
而最终被取名为“地震”的大反转十分震撼,斯隆女士用她高瞻远瞩的战略手段布局收网,用自身为代价一举打击了对手扳回了胜局。
有趣的是,影片在推进过程中,不断拷问着观众的立场。
斯隆女士的形象变得更加多层次化,而非落入高大全的窠臼。
为了自己眼中高尚的目的,可以不顾道德吗?可以不顾他人感受吗?可以游走于法律的灰色地带吗?甚至可以公然违法吗?
斯隆女士的回答是:“是的”。
这是个令人矛盾的局面。
在理想的道德语境下,一个看似高尚的目标,似乎应该也是通过高尚的路径达到,这才是最高的“圣人”的追求。
然而现实却是,当你置身于一场具有对手的角逐,一切高尚的目的也被具化为具体的竞赛,变得看起来不再那么高尚。
影片的转折之一在于,未经当事人同意,斯隆将黑人女同事埃斯米所经历的校园强杀案给捅了出去,让同事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当然她通过这一招获得了控枪派的支持。
另一个触动观众的转折又是她面对男妓时的脆弱和无助。
一个在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利欲熏心的精明女政客,一个看似被控制欲、好胜心驱使的冷酷女强人,却被一名男妓拨开了硬壳,
美艳外表和坚硬盔甲之下那颗温柔的心一直在为那些需要她的人跳动。
至此,斯隆女士既成为了一个人,也成为了一个女人。
她的第一性“人性”和第二性“女性”身份达到了完美的融合。
这是一个关于政治的故事,至少它是包含在政治的外衣之内的。
编剧就是想单纯写一个关于说客的故事,所以你要说他是打算用政治的外壳写人性也未免引申太多。
但是斯隆女士是独特的。
每个人的观点都有其自身的出发点,那么有位置就会有局限,没有谁所有的观点都是对的。
可在这部电影中,每个人在得知斯隆女士选择拥护控枪之后都问她是不是认识哪个枪击案受害者,她都会翻个白眼:
她仅仅是因为自己觉得控枪是对的,仅此而已。
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并为之投入奋斗,这就是斯隆女士。
“我依照信念做事,这样才不会寝食难安。”
斯隆是看透了人性、擅于利用人性的政客,但就是这样一个有能力且有理由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人却选择坚持信念。
斯隆说:“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说客,这种信仰不仅存在于对自己取胜的能力。”
她的信仰还来自于人性中的善,来自于一个最简单最纯粹的理由,即她坚定地相信自己是对的。
劝人向善的耶稣为了替人类赎罪死于十字架上,得以杀身成仁而名垂青史。
同样劝人向善的苏格拉底因“亵渎神明”和“腐化青年”的罪名死于雅典监狱被历史铭记。
对比先贤,影片结尾,斯隆的入狱大有殉道的意味。
所谓政治,所谓堕胎、枪支法案,不过是极少部分人的初衷加上更多人想赢的欲望。
至于立场,不过是让政客们还能混弄住人民。
编剧: 乔纳森·佩雷拉
主演: 杰西卡·查斯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