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口味的战争经典影片!回看无数次,总是心潮澎湃!
主演: 伊诺·阿霍 / 约翰内斯·霍洛佩宁
影片基调异常客观真实,有着北欧人特有的冷静与克制。180分钟的片长,激烈的战斗场面时断时续,画面却是标准北欧性冷淡风,没有一丝热血和激情,留在观众心头的只有战争的残酷和压抑。
整部电影几乎没有主角,一个一个的你认为的主角都会在影片中死去,或者说主角就是一个一个的普通士兵。
看惯了将军主帅的运筹帷幄,阅尽了千军万马的浩荡场面,再来看这种没有宏大场面的支撑,没有爆炸特效的炫技,没有英雄的豪言壮语,有的只是底层军人的奋战、煎熬、挣扎、求生,确实让人别有一番感触。从这个角度讲影片堪称“小兵们”的战斗史诗颂歌。
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会不自觉的认为,芬兰人有充足的理由,把这部电影拍摄成勇气与豪迈激荡的热血主旋律战争片。
但导演没有这样做,而是把电影的基调定位为残酷和悲壮,电影的这种处理,可以说对芬兰的历史和国民性定位非常准确,同时使电影更加凝重、有历史感。
好了,关于影片就介绍到这,下面咱们就来重温下影片所涉及到的历史—苏芬战争。
苏芬战争爆发于1939年11月30日,可以看做是苏联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参赛准备的热身赛。
战争的爆发源于苏联觉得自己家门口战略空间不够大,于是找芬兰要求互换土地,并且要强租港口汉克用来驻军。
理所当然的遭到了芬兰政府的拒绝,苏联开始耍无赖,学日本鬼子自导自演了“曼尼拉事件”,宣称芬兰军队炮击曼尼拉村造成苏联士兵死亡,严正要求芬兰政府给个说法,并割地赔款+赔礼道歉。
照例被芬兰政府拒绝,苏联以此为借口,举起正义的大旗大举入侵芬兰,苏芬战争正式爆发。
这场历时三个月的战争,全都处于芬兰的冬季,因此也称为“冬季战争”。
以战争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来说,如果苏联是北极熊的话,芬兰无疑就是一只小蚂蚁。
芬兰全国总人口只有440余万,常备陆军只有3.2万,战斗机只有56架,坦克只有32辆,还都是一战老爷车。而苏联红军常备军人的数量比芬兰全国人口总量还多。
因此当11月30日,苏军以23个师、1个坦克军、4个坦克旅以及约1500余辆坦克、1000多架飞机,共45万军队攻入芬兰边界时,全世界都认为芬兰完蛋了。
斯大林甚至乐观到在战前就给苏军下达了手令,要求苏军不要跑的太远,以免进入瑞典的领土。
负责具体进攻的赫鲁晓夫表现的就更露骨了,认为:“只要我们把嗓门稍微提高一些,芬兰人就会服从。如再不行的话,我们可以放一枪,芬兰人就会举手投降!”
苏联人确实是这么想的,但芬兰人并不这么想。面对苏军全面进攻的态势,芬兰人坚壁清野,疏散民众,进行全国总动员,将陆军扩充到12.7万人。
芬兰军队靠着曼纳海姆防线采取层层防御,逐次抵抗拖垮苏军。芬兰军队还发挥滑雪特长,突袭苏联红军后勤,切断苏联红军的补给,采取打了就跑的策略步步蚕食。
芬兰甚至产生了"白色死神"--西蒙•海耶(狙杀542人)这样的到目前为止都是全球最高狙击手的传奇。
以为可以吃着火锅唱着歌就能凯旋的苏军被虐的直接找不到北,苏军坦克等重装机甲武器因严寒频出故障,士兵冻死饿死成为常态。
损失了好几个师后被迫临阵换将,撤下了崔可夫,换上了铁木辛哥。
辛哥这次做足了准备,并增兵24个步兵师、20个炮兵团和15个新建的航空兵团,使出吃奶的劲儿终于突破了曼纳海姆防线--说白了还是靠人堆的。
到1940年3月5日,芬兰军队就算再能干也已经处于兵员枯竭、弹尽粮绝的境地。
国际上从前的盟友德国因为刚和苏联合伙瓜分了波兰,选择了假装没看见。
英法两国虽表示愿意出兵援助芬兰,但除了援助了一些武器外也是光承诺不行动。
瑞典、挪威害怕战火烧到整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只敢偷偷派志愿兵参战。
在这种情况下,芬兰政府被迫选择签订耻辱性条约,根据1940年3月12日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丧失了包括芬兰第二大城市维堡的1/10、即5.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1/5的工业产值。
芬兰还割让了巴伦支海上的雷巴奇半岛,芬兰湾中四个岛屿,并将汉科半岛租借给苏联作为海军基地,租借期30年。
苏联在付出了20万伤亡的代价后终于得到了它想要的,但苏军在战争中的糟糕表现让隔壁的希特勒看的目瞪口呆+喜出望外,越发的坚定了干倒苏联的信心。
对于苏联人的行径,芬兰人始终耿耿于怀,在森林中兴建营地,招募士兵刻苦训练,苦苦等待时机收复失地。
1941年6月, “巴巴罗萨”计划启动,德军以雷霆万钧之势闪击苏联。
芬兰人觉得时机到了,跟着德国人的战车经过近半年的激战,收复了所有冬季战争的失地。
这场与二战同步的战争,芬兰将其称为“继续战争”,认为它是苏芬冬季战争的延续。
苏军此时兵败如山倒,莫斯科都差点丢了,但克制的芬兰人并没有落井下石,收复失地后任凭希特勒如何诱劝未再前进半步。
风水轮流转,转眼到了1944年,反攻的苏军再次大兵压境,芬兰人再次顶住了钢铁洪流。不同的是,这次同伙名声太差,必须考虑退路了。
经过英国协调,1944年9月,芬兰宣布退出战争,同苏联签订了停战协定。
被惹毛了的毛熊这次更狠,要求芬兰必须在6年内以实物形式赔偿3亿美元给苏联。
因为芬兰是木材大国,所以特别规定赔偿实物中只能有三分之一是木材,其余必须是船舶、机械和电缆这些芬兰人之前没有造过的玩意儿。
以前割的地不算,还要再加上个位于北极圈内的不冻港-贝柴摩。
同时规定芬兰陆军不得超过3.4万人,飞机不得超过60架,海军不得超过4500人,军舰吨位不能超过1万吨。
总之是把芬兰按地上使劲欺负,就这条件还是卖英国个面子打了对折的,不然得赔6亿。
芬兰和苏联做邻居是它的不幸,能够保持独立至今是它的幸运。苏芬战争虽然苏联胜利了,但却丢了脸面失了信义。芬兰人用一比十的战绩证明了自己虽败犹荣。
如今苏联已经不复存在了,芬兰在全球增长竞争力指数排名、全球清廉指数排名、全球幸福指数排名都是第一。
当年为了赔偿苏联被迫发展起来的电缆成就了诺基亚,船舶业如此成为芬兰工业的全球名片,真是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值得一提的是这已经是影片的第三版了,1955年、即小说出版后的第二年就被改编成电影,1985年出了第二版。
三个版本一模一样的还原历史,一模一样的内容结构,一模一样的主角塑造,可以很清楚的让每一代的国民在他们三十而立的时候,能通过这部电影记住这个国家是怎么站起来的,并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
我觉得这就是最好的国民教育,就是最好的国家凝聚力。
芬兰人做到了,我们可以学习下,以后少拍点抗日神剧,多拍些真实冷静的作品,告诉国人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走到今天的,未来又将要往何处去。
主演: 坦利·梅克拉 / 韦萨·维耶里科
主演: 卡斯帕·威尔伯格 / 克里斯蒂安·乌克斯库拉
主演: 罗兰·默勒 / 米克尔·福尔斯加德
主演: 皮鲁·埃斯贝克 / 拉斯·米克尔森
从地图上看,丹麦的日德兰半岛与德国接轨,整个半岛三面环海,以平原为主,基本上无险可守,这给了德国装甲部队一个天大的优势。1939年两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然而仅仅不到一年后,德国的“威悉河演习”彻底粉碎了丹麦的中立梦。仅仅六小时,丹麦便宣布投降。本片便始自开战之前的数日内。
◆丹麦影片《开战日》海报(2015)
1.剧情介绍
影片开始,桑德乘车赶往新兵的训练场。到达之后他与早已等待多时的中尉聊了起来,针对近期的德军频繁调动,他们二人都十分担心近期的局势。新兵们射击训练完成后便开始了自行车拆解拼装训练。
◆ 片中的新兵们在组装自行车里带,这样的装备与后面德军的装甲部队形成了鲜明对比
此时,摩托传令兵带来了中校的命令,让新兵们迅速回到营地,并透露了德军正在边境集结的消息,两人都十分紧张,随即下令返回营地。当晚,士兵们集结起来,领取了各自的军需——40发“巨额”的弹药和一个医疗包。士兵们忐忑地回到宿舍休息,他们其实心知肚明,这样的举动无疑是在释放一个信号,那就是即将开战。
◆ 士兵们正在排队领取军需
桑德也领取了子弹,在给妻子写完书信后,便在昏暗的灯光下装填子弹。凌晨时分,会议室的喇叭里传来了边防哨站的信息。有大批德军正在集结,但是丹麦哨兵并未看到对面人数与装备。中校电话请示了少将让己方部队先行进入阵地,但对方以动员将会使事态恶化为由拒绝了他,尽管如此,中校还是下令使部队做好准备。短暂的宁静后,3号边防站传来了消息,德国的步兵与装甲部队越过了边境,向丹麦部队发起攻击,随即,电话线被切断。部队紧急集合,士兵们匆忙地领取了自己的武器便蹬着自行车赶往阵地。黎明来了,部队进入了指定地点,与随后的德军展开了交火。由于没有重武器与投掷物,守军只凭借寥寥几挺机枪阻拦德军,在一名士兵战死后,桑德下令撤退。告别了暂时收留他们的妇女后,一众士兵继续撤离,终于遇到了正在指挥的中校。然而,上校也对他们的情况并不了解,简陋的电话线路隔断了前线的交流。桑德从中校处得知,前线部队不会有任何增援,因为边境已经全部丢失,部队或被俘虏或者投降。中校随后便离开了。桑德向全排坦白将不会有援军到来,并下令全排前往哈泽斯莱坞协助守军作战。一行人从林中抄近路前进,终于遇到了先前的摩托排长官,这是一处公路,大量的平民聚集在此,桑德看着德国人撒下的传单陷入深思。此时德军再次赶到,众人乱作一团,摩托排先行撤退,桑德找了辆卡车载着众人躲过了炮火,一行人继续前进终于到达了城中。和外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内一片祥和,很多人还未意识到战争的到来。还不知前线情况的守城上校强行将桑德的排编入了守城部队。
无奈,桑德只得在城中布置兵力进行防御,等待德军到来。德军来了,然而这场战斗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在经过顽强的抵抗后,又一名士兵受伤,桑德经过思索后下令投降。桑德和一众人看着伤重阵亡的士兵说不出话。众人列队登上去往战俘营的大巴。此时的国军官贝尔走来,简单询问了桑德几个问题,并没有要求桑德交出配枪。桑德直到此时才从贝尔口中得知自己的国家早在几小时之前就已经投降,面对贝尔的反问,桑德一言不发地登上了大巴。影片在桑德落寞的眼神中结束。
2.装备简析
丹麦方面由于长期没有战斗的中立国身份,武器装备也在封闭中故步自封,落后的装备使其根本无力抵挡精良的德军。
◆少尉头戴的丹麦造M1932型钢盔,它的形状非常奇特,并非常规的规则形状
首先是步枪,丹军装备的克拉格-约根森步枪已经是几十年前的老旧产物了。它于1886年由挪威本国设计并生产。克拉格-约根森步枪是挪威孔斯贝格兵工厂陆军军官设计师奥莱·赫·克拉格和后期到该厂的主任技师埃里克·约根森联合设计的。
◆奥莱·赫·克拉格(1837-1916)
◆埃里克·约根森(1848-1896)
该枪采用7.62mm(.30)口径弹药,使用五发整体弹仓供弹,这一设计可以让射手在不拉开枪栓的情况下从侧面开始装填。这样的话就不用像常规栓动步枪那样,打光子弹后再装填,增强战斗中火力的持续性。保险装置位于后部,向左即为射击状态,向右则为锁定状态。美国与丹麦都花高价购买了该枪的生产权,片中出现的便是丹麦改装的M1889/10型,该枪的丹麦型号采用了特制的8x58mmR步枪弹,同时片中还出现了M1889/24卡宾型号。丹麦版本与挪威造步枪的差别在于其枪管前部被一个罩子罩住,并且枪栓拉机柄为直的。
◆M1889/10型步枪,可以看到其直的拉机柄和枪口处的铜罩
◆片中的安徒生使用的约根森步枪,可以清楚看到该枪的特征
◆丹麦制M1889/24卡宾型号,该枪与上图的10型不同之处为,减少护木,缩短全枪长度,将枪栓拉机柄改为下弯式,但这样也可能阻碍装弹,因为拉机柄与拦弹板距离过近。
◆片中的丹麦士兵使用24型卡宾枪进行射击,弯曲的拉机柄清晰可见
片中丹麦军队所装备的是本国的麦德森轻机枪,这是世界上真正意义上首款轻机枪,于1897年定型量产,丹麦陆军于1902年将其列为制式装备,沙俄军队也装备过这款机枪。该枪采用8mmM89机枪弹,使用25、30、40发弧式弹夹供弹,气冷后座式工作原理,可以装在三脚架上做防御机枪使用,也可使用两脚架。
◆上两图为机枪手安徒生正在瞄准。该枪被装到了三脚架上,从弹夹长度看,应该是40发长弹夹。注意其枪口特写,麦德森机枪特有的多边形消焰器套头。虽然是上部供弹的机枪,它却不同布伦轻机枪准星在侧面的设计,而是在枪管正中。它的供弹结构位于左侧,刚好错开准星与标尺,便于射手瞄准
片中还出现了麦德森20mm机炮,抗战期间,国军装备过该型号的机炮用于防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