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待社交网络上的“虚假”人口贩运故事丨解锁周报vol.2
【解锁周报】第2期
2022 6.6~6.12
整理丨木犁、香蕉猪、头头
排版丨木犁
/ 热点 /
同情还是怀疑:面对社交网络拐卖自述
来源:澎湃新闻 截图
B站虚拟Up主“柏凛Porin”杜撰“消失半年其实是被拐卖了”一事,舆论又多发酵了一段时间。本月初,B站宣布对该账号永久封禁后,6月7日,有自媒体将话题引向该博主的性别身份,指其用变声器伪装女声,再度引发网友热议。但随后某反女权博主“辟谣”称,已向B站工作人员和虚拟主播工会核实,该主播为女生。
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往往切合并强化受众的原有认知和预期。关于Up主性别的讨论,实则转移了问题焦点:人口贩运的识别。以理性谨慎为名的怀疑论,一次次对真正的“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而一旦“谎言”揭露,泛滥的共情也可能即刻受挫萎缩。我们从事件中真正应当吸取的教训是,大众对于人口贩运的认知和识别能力亟待提高,从而与围绕着人口贩运的“都市传说”和“阴谋论”保持距离。
关于人口贩运的迷思有待破除。除了性剥削以外,强迫劳动也是人口贩运的一大目的(因此如该虚构故事所称“被中年阿姨收买去干活并遭到虐待”并非不可能);妇女和儿童是主要的人口贩运受害者,但男性同样可能被贩运;比起陌生人,性贩运的施暴者更可能是受害者熟悉和信任的人。
过去,新闻报道中也出现过“谎称被拐卖”事件,有的是与父母争吵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有的是缺少路费想“搭便车”的年轻女子。最近,广西还处理了一个“误会举报”:丈夫背着罕见病妻子出门,被路人怀疑是拐卖智力障碍妇女而报警。虽然有些啼笑皆非,但反过来或许也可证明当下全民反拐意识高涨。
无论如何,预防和打击人口贩运的关注热情和善意,需要用对地方,亦不应被虚假信息轻易浇灭。
/ 关注 /
柬埔寨西港网投园区里,
被持续贩运的精障女孩
6月2日,长期关注柬埔寨网投园区人口贩运和强迫劳动的当地华人自媒体“阿龙闯荡记”爆料称,去年7月从网投园区获救并安置在金边长城宾馆的小钱突然走失,由于在网投园区的受虐遭遇,她出现了精神障碍,此次失踪疑似再度被当地华人欺骗和贩运。经过爱心人士多日来的呼吁和寻找,6月11日,小钱在一家KTV被人认出,安全回到救助站。
近年来,阿龙接到过不少在柬女性或其家属的求助。在网投园区工作,因业绩差或者想要逃跑而被电击、毒打、关小黑屋者不在少数,“女生的遭遇则会更加残酷,她们往往会被强奸。性侵让很多女生变得精神失常。”阿龙写道。
201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柬埔寨、泰国、越南三国被解救的1102名人口贩运受害者中,61.2%的受害者存在抑郁症状;42.8%存在焦虑症状;38.9%存在创伤后应激症状。
精障女性生子险被贩卖,
社工反思就业支持政策缺乏
近日,《中国社会工作》杂志刊发了深圳宝安的一则困境儿童社工支持案例。案主3岁的点点属非婚生子,在婴儿期险被生父贩卖,好在母亲一方家人得知后报警将其赎回。点点母亲大学毕业,因患有精神分裂症,频繁换工作,失业期间无收入来源,经济较为困难。
点点一家的主要需求是:家庭经济援助,点点就学支持,以及点点母亲的康复和就业支持。社工从家庭、学校、政府、社会保护四个层面入手为点点搭建社会支持网络,保障其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
据报道,目前点点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并顺利就学,妈妈也能配合服药,病情稳定,其监护能力也得到提升,点点能够享有较好的家庭照料。
面对该个案,社工反思了社会救助模式的转变,发现像点点母亲这样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救助对象,就业支持政策和服务相对缺乏,社会救助工作要进一步深入探索“物质+服务”的模式,提升救助对象“自救”能力。
>>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 国际动态 /
乌克兰战争下的人口贩运危机亟待解决
6月6日,负责冲突中性暴力问题的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普拉米拉·帕滕(Pramila Patten)向联合国安理会表示,乌克兰的人道主义危机正在演变为人口贩运危机,“以性剥削和卖淫为目的的人口贩运风险明显增加,令人震惊。”
不久前,帕滕访问了波兰和摩尔多瓦的接待中心和边境口岸,听闻到一些人口贩运未遂的可靠轶事。她表示,缺乏对住宿和交通安排的一致性审查是个严重问题,而且保护服务能力有限,无法应对流离失所的速度和人员数量。此外,志愿者的多样性、审查有限、培训或经验很少,同样也是问题。
她说,乌克兰已经成立了一个打击人口贩运的临时工作组,但确保所有过境国和目的地国以及所有过境点的难民保护系统同样重要。“这需要人道主义合作伙伴、执法机构、边防部队、移民官员和政治领导人采取协调、综合和整体的跨境应对,迫切需要一项区域契约。”至关重要的是要确保,政治关注的程度以及用于全面应对的资源分配与问题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相称。
会议结束两天后,两位涉嫌人口贩运的乌克兰难民在荷兰南部落网。据荷兰警方通报,他们可能与林堡两个城市的庇护接待中心发生的犯罪活动有关。调查由两个专门打击移民、身份和人口贩运犯罪的警察部门协调进行,随着案件侦查进展,可能最终会有更多人被捕。
来源:
https://news.un.org/en/story/2022/06/1119832
美国弗吉尼亚州完善人口贩运立法
当地时间6月8日,美国弗吉尼亚州州长格伦·扬金 (Glenn Youngkin)签署七项立法法案,旨在制止人口贩运并为幸存者提供支持。根除人口贩运正是扬金宣布竞选时致力于实现的首要目标之一。这些法案的具体内容包括:
开发免费在线课程培训酒店业主及雇员,以识别和报告涉嫌人口贩运的事件;
要求刑事司法服务部为执法人员制定关于识别、预防和报告人口贩运的培训标准;
人口贩运受害者有资格获得州内学费,只需各级政府或非营利机构证明其受害者身份,司法判决并非必须,受害人信息也不会被公共教育机构登记在册(除非其自愿);
州法律允许商业性贩运受害者提出撤销定罪的申诉,新法案明确了支付不起申诉费用的受害者将予以免费;
准许本地高中部门在任何家庭生活教育课程中,纳入适合各年龄段的有效循证项目,增强预防和识别儿童贩运的意识;
允许以“虐待或忽视儿童”指控贩运儿童的投诉被视为有效,无论被指控的虐待者是谁,或被指控的虐待者是否已被确定,儿童的父母或看护人的亲密伴侣性剥削或虐待也包括在“虐待或忽视儿童”的最新定义内。
八点健闻 报道
推荐语:
今年一月的铁链牵引出人口贩卖这个古老的交易产业,也牵引出农村大地上精神障碍患者,尤其是女性精神障碍患者所面临的生存困境。这些困境靠一时的社会舆论难以疏解,认知的愚昧、法律伦理的争议、医疗资源的匮乏、社会救助的缺失让去除锁链的路途充满波折,正如八点健闻的这篇文章所言,“我们面对的,不只是一项难以治愈的疾病或一个病人,而是如何彻底扭转农村精神障碍者生存体系,并以社会之力托举、承接解锁之后的患者及家庭。”
中国并非没有针对农村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救助行动,这篇文章从2004年启动的“中央补助地方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出发,用数个患病家庭的案例勾勒出救助农村精神障碍患者存在的具体症结,它告诉我们,这一精神疾病不止摧残患者,也对患者家庭吸髓敲骨。具体到女性农村精障患者,她们的境遇往往与父权制下女性受剥削的命运相交织,她们不仅因疾病遭受歧视,而且在被家人推入婚姻中后沦为彻底的生育工具,落入更无援的境地。而她们生育的后代,则容易遗传精神疾病、难以得到正常的照料和教育资源,贫穷与疾病成为一种宿命。
文章并非强调救助农村精神障碍患者的无望,而是试图通过呈现立体的困境,找到破解这种宿命、真正解救农村精神障碍患者的方法——必须整合全社会的力量,破除精神疾病的污名,提升农村精神卫生服务质量、加大对农村精神卫生资源的分配,帮助精神病人重归社会。
南方人物周刊 报道
推荐语:
这篇文章关注精神障碍疾病的代际传递,作者指出,受遗传因素、教养方式和家庭环境等影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子女罹患精神疾病的风险是同龄人的两到三倍。同时,因为常年处于情感忽视、言语肢体暴力、经济水平低、社会支持差的环境下,他们更容易出现自我效能感低,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进而陷入学业发展差、就业率低的恶性循环。
打破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的恶性循环,其中重要一环就是为精神病患者的子女提供社会支持。长期以来,社会意识和社会救助服务聚焦于精神障碍患者本身,对其子女的需求与困境缺乏重视。当一群精神卫生工作者关注到掩藏在患者阴影下的子女生存境遇时,他们面临的医院社区服务体系还存在着巨大空白。
仅仅从意识到精神障碍患者家属的“干预”需求,到学习别国经验、搭建服务框架,再到发起“CAFF(Care for Family,关爱精神障碍患者家庭)花园”公益项目,以马弘、管丽丽为主的一批精卫工作者就花费了数年的时间。而当她们想要渗入患者家庭,为之带来帮助时,又首先遭遇了来自患者及其家属的阻力。连接这一复杂的群体并不容易,CAFF团队通过“组织孩子们一起玩”的营会为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属及孩子提供服务,这仅仅是个开始。
这篇文章展示出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子女的一个切面,由小公益组织参与的救助行动是一场艰难跋涉,它缓慢、有限,但仍在探索,并显现出一种积极的可能性。在结尾,作者强调,救助精神疾病患者子女,理想的情况下,医疗、心理和社会的支持缺一不可。任何一角的坍塌,都可能让努力变成“空中楼阁”。这场救助,不应该是一个人、一个群体或者组织的孤单跋涉。
小组现已开通同名微博
@农村精障女性关注小组
敬请关注和转发!
For Rural Female with Mental Disor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