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6月1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北大教授吐槽学渣女儿刷屏:不管你多优秀,也要接受孩子会成为普通人

首富商圈 Yesterday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一介 Author 一介梧桐

  致读者:点击上方 “首富商圈 ” → 点击右上角“ ... ”→ 点选“设为星标 ★ ” 加上星标,就不会找不到我啦!



北大教授吐槽学渣女儿火上热搜

 

前几天有个短视频非常火,内容是北大教授丁延庆无奈吐槽自己的女儿是个学渣。

 

把全国网友都看乐了,并且津津乐道了好几天。

 

丁延庆是谁?

 

他出身农民家庭,但却凭借努力和智商逆天改命,活成了牛逼闪闪的存在。

 

6岁,别的小孩还在玩泥巴,他就能背下新华字典,从此被人封为“神童”,本科读的是北大,后又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

 


学成归来后,他拥有很多头衔,北大博士生导师,北大教育学院副教授,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平时经常举办教育讲座,分享教育心得,自己的人生伴侣也是北大毕业的高材生。现在运营的抖音视频粉丝也超过百万。

 

夫妻俩的光鲜履历,在生活中已经辗轧绝大部分普通人,可以说是寻常人努力的天花板了。

 

按理来说,这样强强联合的高知家庭,培养的孩子也差不到哪里去。

 

然而,他们的女儿却似乎完美避开了他们的优秀基因,在“学渣”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辅导女儿学习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丁教授经常感到崩溃和焦躁,经历了从痛心疾首,到怀疑人生,再到心如止水的过程。

 

丁教授一边苦笑一边“吐槽”自己的女儿:“我想让孩子逆天改命,孩子却让我学会认命。”

 

“你感慨,这就是天道,没办法!”

 


“我老婆北大毕业,俩智商都低不了,对不对,我小时候是神童,对不对,我那闺女和我们,差太远了!”

 


在采访中有人问:您作为北大教授,可以接受自己的孩子平庸吗?

 

他斩钉截铁的说:可以接受!而且是必须接受。

 

不管你多么优秀,你的孩子大概率是一个普通人,她大概率上不了我这学校,95%是考不上了。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接受它,这样对谁都好。

 

丁教授对女儿的吐槽之所以大火,就是因为打破了我们的常规认知:优秀的家庭一定会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前几年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调查:国内对40位高考状元进行家庭背景调查,发现85%的学生来自城市,父母是公务员的比例占很大一部分。

 

大家都认为,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拼爹妈。

 

但是现在,连北大教育学的教授都不能把女儿培养到优秀。

 

网友家长纷纷表示:我终于平衡了!

 

现实就是如此,不管你的家庭背景多优秀,两个学霸也会生出“学渣”娃。


不管你多优秀

也要接受孩子会成为一个普通人

 

在网上搜一下,你会发现这样的案例太多了。

 

有一家人,爸爸是80年代初的清华双硕士,妈妈学化学,结果女儿文不成理不就,只能报了艺术生。

 

学霸爹妈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也会“鸡飞狗跳”,“战火纷飞”,“筋疲力竭”,直到放平心态,认命接受孩子不是读书的料后,一家人的快乐才又回来了。

 


还有的家庭四代都是学霸,到了儿子这一代名声彻底栽了,现在对他的要求是不在倒数十名以内就好。


有的父母是清华博士,孩子考试却年年稳占倒数第一。这辈子没挨过的训,在儿子上学后都偿还回来了。

学霸爹生出学渣娃,孩子投胎真的是随缘。

 


无数案例告诉我们:生孩子就像开盲盒。并不是父母优秀,家庭优秀,孩子就一定会优秀。


也不是制定严格的计划,有良好的环境,孩子就一定能耳濡目染。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就曾说,我儿子在我的精心培养下,差点没考上大学!


从幼儿园到高中,他都在为孩子精打细算,给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找最优秀老师辅导,自己也亲自上阵。


然而,孩子的高考成绩下来后,分数差点上不了大学。


一开始他极其郁闷,难以面对这个现实。知道结果后,他骑着自行车,在路上兜了三圈之后,坦然接受了。


有时候你必须得接受,不管你多优秀,孩子也会成为一个普通人。


学霸爹妈也很疑惑,自己从小到大一路开挂,生出的孩子这么连自己一半都比不上呢?



这样的现象,涉及到一个核心概念,叫均值回归。


均值回归起初是金融学的重要概念,是指任何偏离平均值的事物都会大概率向均值方向回归,到达一个介于上辈水平和社会平均水平之间的位置。


高尔顿(达尔文表弟)提出过:父母极端的特征不会完全遗传给下一代,孩子的这些特征会慢慢向大众的平均水平靠近,这就是均值回归。

 


有一张家族智商遗传的震荡图也很好表现了这一点。

 


智商遗传就像遗产税,子女在继承的时候要上交三分之一遗产税,所以就会出现,孩子的水平一般会稍高于普通人,但比不过远超平均值的父母。


不管是科学家,富二代,还是文化名人,他们的孩子绝大多数难以超越甚至接近父辈的成就。


爱因斯坦是近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然而他的孩子不是精神病就是夭折,最好的一个也是沦为路人角色。


陶渊明是流传千古的诗人大家,他的五个孩子连他的小手指头都比不上。


大儿子16岁了还懒惰无比,二儿子对学习完全没兴趣,三、四儿子13岁了,数字6和7都分不清,小儿子9岁了就是一个吃货。


他也会感叹“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接受孩子比不上自己,会成为很多优秀父母的宿命。


 

我们能停止迫害我们的孩子吗?


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全国父母都在鸡娃。


有数据统计显示:每年全国报名高考的人数,在1000万左右。


但是能考上一本的,只有6%。能上211大学的,只有2.41%。能考上985的,只占0.79%。想要考进清华北大,必须是全国的0.03%,真正的万里挑一。



而有85%的家长,希望自家孩子成为优秀的前15%。


所有父母都在为育儿焦虑,重压之下孩子拼命学习,虽然成绩上去了,但多数孩子都很不快乐,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多负面影响。



北大儿童青少年卫生所曾发表一份报告:在调查全国13个省约1.5万名学生中,每5个孩子,就有一个曾考虑过结束自己的生命。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本质上是父母自己的欲望。

 

教育家刘长铭曾说过:


“中国家长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将来会是一个普通人,当今社会上很多现象说明,他们看重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自己的孩子是不是比别人好”。



有一对学霸父母,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把家庭弄得格,俩人差点感情破裂。

 

后来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其实不是笨,只是普通而已。

 

他们开始调整思路,专注培养孩子的基本品格,如做事认真,有始有终,不再逼着孩子达到自己的目标,后来,孩子的学习反而有了明显起色,快乐又回归了家庭。

 


北大教授丁延庆又是怎么教育女儿的?

 

他意识到孩子的平庸后,戒除了各种攀比心理,不再鸡娃。

 

他专注于培养女儿的意志品质,让她成为一个勤奋、靠谱的人,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她的耐心和韧劲,最重要的是教会她独立思考。


那没钱的人家可以怎么教育孩子?


丁延庆教授说:“很多普通家庭因为没钱给孩子报辅导班,就很焦虑,对不起孩子,其实大可不必。

 

在学习方面,孩子的个人主观能动性才是决定因素,只要把这个因素发挥好,孩子是差不了的。


现在过度辅导和鸡娃,实际上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迫害和痛苦。”


 

有一首小诗是这么写的:

 

每个孩子都是种子

每个人花期不同

有的花起初就灿烂绽放

有的花需要漫长等待

不要看轻自己的那颗还没有动静就着急

细心呵护

慢慢长大

陪他沐浴阳光风雨

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相信孩子

静等花开

也许你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

因为他是一颗参天大树



如果你因为孩子很平庸而感到很失望,心态调整不过来,那么也可以看看这封信。


这是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著名作家刘瑜给她女儿布谷写的:


因为生孩子是件自私的事情,

我不敢对你的未来有什么寄望。


没有几个汉语词汇比“望子成龙”更令我不安,

事实上这四个字简直令我感到愤怒:

有本事你自己“成龙”好了,为什么要望子成龙?


如果汉语里有个成语叫“望爸成龙”或“望妈成龙”,

当父母的会不会觉得很无礼?


所以,小布谷,等你长大,

如果你想当一个华尔街的银行家,那就去努力吧。

但如果你仅仅想当一个面包师,那也不错。

如果你想从政,只要出于恰当理由,妈妈一定支持。

但如果你只想做个动物园饲养员,那也挺好。


我祈祷你能成功,

但我所理解的成功,

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敬畏与热情。


在妈妈看来,

一个每天早上起床都觉得上班是个负担的律师,

并不比一个骄傲地对顾客说:

看,这个发型剪得漂亮吧”的理发师更加成功。


妈妈希望你来到这个世界不是白来一趟,

能有愿望和能力领略它波光潋滟的好,

并以自己的好来成全它的更好。


与所有已为人父母,或未来的父母们共勉。


全文完。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面的名片,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