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7月29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90%成年人赚不到钱的真相:越忙越穷

首富商圈 Yesterday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Spenser Author S叔是我

致读者:点击上方 “首富商圈 ” → 点击右上角“ ... ”→ 点选“设为星标 ★ ” 加上星标,就不会找不到我啦!


前两天,叔在网上看到一组数据,当代大学生从大一刚进校就开始找实习。

 

大一大二简历投递率从13.5%直奔26.4%,一年翻一番,且仍在增加!

 

换句话说,他们可能才刚进大学校门,还分不清食堂在哪儿,但已经对简历投递流程轻车熟路。

 

照这趋势,可能没几年就会出现,今天刚从高考考场出来,明天就得去大厂办理入职实习。

 

看到这儿,叔不得不感慨一句:

 

当代年轻人,难道都这么拼?

1

被困在“系统”里的年轻人


不由得想起一部日本的纪录片,名叫《穷忙族》,记录了一群没日没夜拼命工作,却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人。

 

其中有一个叫小山良人的主人公,34岁,是一名临时洗车工。

 

高中毕业后,他从事了20多份工作,但都是学不到技术的短期工,尽管拼命工作,收入还是少得可怜,甚至连房租都付不起。

 

最近一次找工作,用人单位一听说他没有固定住所,经常露宿街头,就觉得这人风险太高,拒绝聘请他。

 

他就是在这种恶性循环的忙碌中,越过越穷。

 

生活中像小山良人一样生活在底层的人并不少,为什么这么多人拼了命努力,却依然赚不到钱,过不上好日子呢?

 

美国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在《我在底层的生活》这本书里给出了答案:

 

因为没钱,不得不住在偏远地方;

因为住在偏远地方,

所以不得不花时间在路上,

用于提升自己和发现更好工作机会的时间越来越少;

为了应付房租和生活成本,

她不得不说服自己承担更多小时工作或者兼职,成为一个工作机器,

无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绪爆发离开;

然后换一个地方,进入下一个循环。

 

如果人生有复利的话,那这就是认知上的“负利”:

 

用于提升自己认知的时间越来越少,陷入人生向下的负循环。

 

认知负利,不仅在底层人士身上随处可见,在成功人士身上也屡见不鲜。

 

忙碌的工作像一张巨大而紧密的大网,将我们牢牢困在其中。

 

每个人都觉得,只要我足够努力,就一定不会被淘汰。

 

实际上,越忙的人,才越容易出局。

2

越忙的人,越赚不到钱


叔不是存心要给你泼这盆凉水,而是这样的努力性价比实在太低。

 

拿我以前一个朋友的亲身经历来说。

 

当时,线上知识付费正在蓬勃发展,以他的实力,如果能够抓住趋势斩获第一波红利绝对轻而易举。

 

但当时的他一直忙着各种线下培训,每天都早出晚归,行程排的满满当当。

 

一年下来得飞几十个不同的城市,要讲上百场的线下课,根本腾不出任何精力去学习开拓新事物。

 

由于长期奔波劳碌,作息也不规律,他的体重一路飙升到208斤。

 

但和他水平不相上下的另一个朋友,在同年靠线上知识付费,一年赚了1000万,现在身价已上百亿,妥妥的人生赢家。

 

人与人的差距,很多时候真不是因为谁比谁更努力,谁比谁更拼命,而是谁更有时间提升自我。

 

有句话说得好,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方式,就是让他忙到没时间成长。

 

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天才”理论,意思是说一万小时的练习,就能让你成为某领域的专家。

 

但“一万小时定律”,在忙到没时间成长的人身上,只能起到反作用。

 

他们越忙越穷,越勤奋,越把自己的后路越走越窄。

 

这些看起来最忙碌的人,只会越忙越没有时间成长,越忙越难赚到更多的钱。

 

《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提到:

 

管窥效应,让我们只关注眼前狭窄范围内的紧急事情。

 

管子之外再重要你也不会去关注,也会被抑制,从而你会一直陷入一个紧急的状态。

 

我们终日忙碌,像被按了“快进键”,从早到晚,无暇顾及管子外面的世界。

 

忙、很忙、太忙了,三个词就能精准概括了所有的生活状态。

 

“我忙故我在”,行动上的忙碌,为思想上的懒惰打起了掩护。

 

那些想着“忙完这个月,下个月就能轻松点”的人,最终会进入了一个死循环:

 

忙完这一阵,就可以忙下一阵了。

3

打造多项竞争,做“π”型人才


到中年,想不出局,只有出众。

 

在《百岁人生》一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这样的观点:我们未来会面临一种“多段式、不稳定的人生”。

 

随着法定退休年龄的推迟,未来每个人将会有五六十年花在工作上。

 

这个时间太长了,没有多少人能一直待在某一家企业,也没几个人能一直待在某个行业。

 

正如83岁的清华老奶奶在阿里巴巴求职成功时所说:中年失业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除了年纪,什么都没有,还什么都不想学。

 

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持续学习,打造多向核心竞争力。

 

北大杨壮教授提出:现在π型人才已经成为主流。

 

T型人才,代表着一专多能,即在某一个领域有专业特长能力是字母T下方的一竖,通晓多个领域知识就是字母T上方的一横。

 

π型人才,就是针对T型人才的一种升级,π比T的下方多了一竖,代表“两专多能”,也就是说,你还需要多一项专业能力。

 

多一份能力,就是给如履薄冰的漫漫人生,多上一份保险。

 

每个人的一天都是24小时,在所有人都在埋头苦干之时,想要实现超越,还得靠核心竞争力。

 

别天天傻乎乎地沉迷工作,还觉得自己尽职尽责。

 

趁年轻多留点时间实现自我提升,而不是在大厂当一辈子螺丝钉。


全文完。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下面的名片,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