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厉害!博士期间发表4篇CNS,28岁任教授,如今入选2020杰青拟资助名单

本文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文汇报、科奖在线
85后正教授---邓鹤翔,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特别是做MOFs多孔材料的同学,对邓老师的研究成果想必更是如数家珍。今年九月份,邓教授课题组关于人工光合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再次荣登 Nature ,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关注和评价。并且邓教授还入选了2020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拟资助项目申请人名单。
今天,小编带大家看看邓教授的科研之路。


Part 1  邓教授的成长经历

邓鹤翔教授于1985年4月出生于湖北武汉,中学就读于武汉49中。中学时期便崭露头角,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

时至今日,在武汉49中乃至该校所在的武汉市青山区,“邓鹤翔”都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2003年,还在念高三的他,获得了中国高中生化学竞赛全国一等奖、奥林匹克化学竞赛全国决赛二等奖,顺利取得了复旦大学的保送资格。

随后,邓鹤翔教授保送进复旦大学化学系,也成了学校理科基地班的学生。与在武汉49中相比,大学时与邓鹤翔能一较高下的学生,实在太多了。尽管高三时的邓鹤翔曾作为种子选手,和全国其他164名化学高手一同在武汉接受了全封闭训练,准备出征第35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但从他的简历来看,并没有获得国际上相关荣誉的记录。

而在理科基地班,与他获得同等国家奖项甚至更高荣誉的学生不胜枚举。另据《湖北2012年53所省级重点中学综合实力排名榜》,武汉49中列全省第13位,在武汉市排名第9位。而在复旦大学,与他竞争的是来自全国各省市排名数一数二的高中培养出来的优秀学子。

邓鹤翔念大一时,赵东元院士是理科基地班公共课《普通化学》的授课老师。上课时,邓鹤翔喜欢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给老师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大一学期结束前,他主动去办公室找了赵东元院士,表达自己希望进实验室学习的愿望。

虽然本科课业繁重,能够去实验室的时间有限,但邓鹤翔却在实验室花了大量时间学习。除了做实验,他还阅读了很多文献,常常请系里的教授为他推荐书目和论文。

组里的同学回忆说,当时在每周的组会上,邓鹤翔总是能条理清晰地表述哪些文献为什么值得一读、如何设计实验,“他还特别关注国际最前沿的科学研究情况,相关领域哪些人正在做什么研究、获得了怎样的成果”。

本科毕业前,邓鹤翔便与系里的研究生合作,发表了两篇SCI论文,其中一篇发表在 Biomaterials 上。

在复旦大学,各科成绩全A相当于绩点总分4.0,邓鹤翔四年总绩点超过3.5不到3.6。华晓雪记得,当时全班绩点在3.5以上的有十来个人,绩点最高的几个学生都在3.8以上。

绩点高,往往意味着申请出国时更容易拿到系里“大牛”导师的推荐信,这对最后能被好学校录取至关重要。辅导员说:“国外的好学校每年招生名额就这些,只要有比邓鹤翔成绩好的同学参与竞争,他申请成功的几率就小。”与大多数学生的“海投”策略不同,要求上进且自信的邓鹤翔,毕业前并没有申请太多的学校。

博士、博后期间四篇CNS


2007-2008年,邓鹤翔教授本科毕业后以 “visiting student”的身份赴美国休斯顿大学化学系进修。由于休斯顿大学化学系在国际上的排名在200位左右,算不上是一流院系。

邓鹤翔教授内心十分不甘,于是一边就读,一边请国内导师帮忙写推荐信,最终如愿去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Omar M. Yaghi教授组里攻读博士学位。Yaghi教授是世界著名的化学家和材料领域的领军人物,是MOFs、COFs、ZIFs等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邓鹤翔教授博士的研究课题便是MOFs。

那段时间,邓鹤翔教授成长迅速,不到两年便发了人生中的第一篇 Science 。 自此之后,邓鹤翔教授的科研如同“开挂”一般,成果迭出,2010-2013年期间,陆续发表了第二篇、第三篇 Science 。博士期间,三篇正刊

“从得知他申请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找到奥马尔•亚吉教授(OmarYaghi)做导师,2010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Science 发了第一篇文章后,我们就知道他会发展得很好。”“邓鹤翔是聪明的,也是‘好命’的。”

邓鹤翔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导师奥马尔•亚吉教授,在世界百名顶级化学家榜单上(Top100Chemists,2000-2010byThomson Reuters)排名第二。与奥马尔•亚吉教授结识,源于邓鹤翔大四时参加的一场讲座。尽管已是多年前的往事,华晓雪仍然记得,他在奥马尔•亚吉教授的报告时间提问,并在结束后与大师聊天。“邓鹤翔后来能在美国成功申请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与这段讲座交流的经历息息相关。因为申请学校最关键的,就是要有导师愿意接收。”

在当时很多化学系的同学看来,奥马尔•亚吉教授的研究方向比较新,没有一定的学术储备很难与他对上话。邓鹤翔之所以能与他交流,是因为当时他正在写本科毕业论文,而他的研究方向正是奥马尔•亚吉教授开创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相关内容。

对此,邓教授的同学肖沙认为:“这说明邓鹤翔是个有灵性的人,能在平时的理论积累与操作实践中,敏锐地捕捉到行业的发展方向。”肖沙感到,理科基地班的同学相比其他化学系的学生,最大的优势就是“有涉及数理化多门学科的基础公共平台课,更利于从学科的交叉中辨析出自己领域的发展可能”。

但这样的优势,是建立在更多的付出上。“邓鹤翔很重视各门学科的学习,不仅只是要个好成绩、满足于知其然,更是追求打好扎实的基础,知其所以然。”韦广丰说,“他始终保持一种竞赛的劲头,经常不断地与老师和同学讨论,一定要搞清楚每个问题。”

继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 Science 发表论文以后,在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这个很新很热门的领域,2010年,邓鹤翔又在权威期刊  Nature 以第一作者身份亮相,并在2011年12月拿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博士文凭。一般来说,读博往往需要五年以上,三年多即可毕业,邓鹤翔不可谓不“神速”。

之后的经历,便为大家所知的那样。邓鹤翔教授博士毕业后回国,直接被聘为武汉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成为当时最年轻的85后正教授,轰动一时。

回国后邓老师一直耕耘在MOFs领域。在他回国工作的这几年里,邓老师课题组的特点是只重质量,不注重产量。虽然初期课题组的论文不是很多,但是质量都很高。厚积薄发,两年后(2015年)一篇 Nature 横空出世。

今年是邓鹤翔教授回国工作的第七年,七年来课题组相继在Science, Nature, Nat. Chem., Nat. Commun., JACS, Angew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特别是今年九月份,邓教授课题组关于人工光合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再次荣登 Nature ,获得国内外同行高度关注和评价,并入选2020年国家杰青拟资助名单。



Part2经典工作回顾

下面就请各位读者大大,跟小编一起回顾邓教授那些年在 Science 、 Nature 上发表的经典工作。

1、2010年 Science: 多种有机配体混合,赋予单一MOF多个功能


2、2012 年Science: MOFs孔径的重大突破----最高可达98 Å!


3、2013 年Science: MOFs中官能团的空间分布表征


4、2015 Nature:  金属有机骨架中的额外吸附和吸附物超晶格形成


5、2020年 Nature: 二氧化钛在金属有机框架中介孔的填充及二氧化碳光还原





动动小手加星标,浏览文章不迷路!不用每天花费时间刷信息流也可以随时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啦!

往期推荐

【科研】不可思议的“卡宾”,助力羰基化催化

2020-11-23

研究生一起睡觉被叫家长?不会分垃圾就不让毕业?马尔克斯也写不出这么魔幻的高校新规!

2020-11-23

董明珠||自恋or not后续!热搜榜首研究论文竟悄然从知网消失?究竟何人操盘?

2020-11-21

湘大独占5亿元专利许可,一个化工专利到底可以有多牛?

2020-11-20

天大一教授被123页举报信实名举报,有理有据,资料详实,扒皮脱骨!!!!

2020-11-20


万事屋告示牌
招聘话题小编

⭐我们希望你

擅长写各类硕博热点话题,内容有趣,有料,有思想

⭐简历投递

1. 投递邮箱:18838225675@163.com2.扫描左侧海报中的二维码,添加负责人微信
关注我们

点了“在看”的小哥哥小姐姐

今年发IF>10一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